【摘要】目的:分析針對眼底病患者應用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抽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診本院的眼底病患者60例。按照紅藍信封法分設組別,即參比組(常規護理,n=30)和分析組(醫護一體化管理,n=30)。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護理后,分析組視力及眼壓水平顯著較參比組優,并且參數差異成立(P<0.05)。護理后,分析組多維度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較參比組更佳,并且參數差異成立(P<0.05)。結論:針對眼底病患者應用醫護一體化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及眼壓水平,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眼底病;醫護一體化;干預效果;價值;分析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edical integration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 patients
WANG Shupi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Qingy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Qingyang, Gansu 74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med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ocular fundus diseases.Methods:60 patients with ocular fundus diseases who visited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2 to June 2023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ed and blue envelope metho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namely the reference group (usual care,n=30)and the analysis group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medical care,n=30).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nursing,the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levels in the analy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parameter differences persisted (P<0.05).After nursing,the multidimensional self-management ability scores of the analysis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and the parameter differences were established (P<0.05).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ocular fundus diseases,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al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vision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level,and improve patients’ self-management ability.
【Key Words】Ocular fundus diseas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Intervention effect; Value; Analysis
眼底病當前已經成為我國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例如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疾病,誘發眼部相關結構受損,進而導致視力不可逆損傷。據流行病學調查[1]顯示,當前我國工作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老年人則是以黃斑變性為主。這類疾病屬于慢性疾病,患者在發病后需長期接受隨訪及治療,控制疾病進展。在長時間的療護過程中,需為患者施加有效的護理支持,但從常規護理措施上看,其僅注重對患者生理癥狀的管理,忽視了對患者自我眼部管理能力的培養。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屬于綜合了現有的醫護資源,在對患者服務中相互銜接職能,提供系統性的護理及診療指導的一種模式,已經在其他疾病診療中取得良好效果[2]。本研究為探討醫護一體化模式在眼底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特設計了本研究。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診本院的眼底病患者60例。參比組中男/女=16/14,年齡33~68歲,均齡(52.17±6.27)歲;分析組中男/女=17/13,年齡34~67歲,均齡(52.16±6.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納入標準:受試者均是于我院就診的眼底病患者;均為單眼病變;均需要在我院行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生活無法自理者;伴發機體重要器官心肝腎等病變者;治療中途脫落研究者。
1.2 方法
參比組:常規護理
即為常規對患者執行眼底病圍術期支持,由護士負責執行各項醫囑。
分析組:醫護一體化管理
(1)組建醫護一體化管理團隊:團隊成員由醫生及護士構成。其中醫生負責技術指導,例如對于有并發癥的患者,負責穩定其生命體征,如根據所測得的血壓、血糖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等;向患者講解手術具體注意事項及所涉及技術等。護士負責執行醫囑,包括圍術期健康教育、病情監測等,確保患者得到細致、專業的護理服務。監測患者相關生命體征變化,作為后續修改療護方案的依據。(2)對患者的管理:①預約手術時:由醫師向患者詳細講解眼底病的發病機制、當前患者病情進展階段、所預約的手術類型、手術前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護士負責執行預防措施的落實。待患者了解相關知識后,醫師需進行進階知識的講解及指導,例如固視訓練、眼藥水應用方式、體位擺放方式及如何咳嗽減少對眼部的影響等。②術前1d:由護士隨機詢問患者有關眼底病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考察患者是否有了解不足的方面,糾正其錯誤認知,使患者全面了解手術預計取得的效果及開展時可能產生的并發癥等,提升疾病認知。囑患者積極配合醫護工作開展,醫師對患者當日眼球轉動訓練的效果進行評價。③手術當天及手術過程中:術前30min對患者擴瞳,直至擴大至6~7mm,術中階段調整工作臺及座椅的高度,使患者下頜部及下頜固定在頭架上。術中,醫師強調讓患者隨著視燈方向變化旋轉眼球,其間護士做好器械傳遞等相關手術配合,銜接好各工作流程,以便順利完成手術。④術后階段:由醫師告知患者術后療護注意事項,并在眼部貼敷紗布。送入病房,隨后進行術后階段護理,所涉及內容包括:a、飲食指導:手術應激會導致生命體征波動,醫師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為其制定營養餐,整體原則以軟、易于咀嚼、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及蛋白質為主。b、體位指導:醫師根據患者所進行手術類型指導體位,如單純視網膜脫離術后,可采取仰臥位或側臥位等自由體位;玻璃體腔注藥患者,保持頭低位及俯臥位。c、用眼衛生指導:醫師負責注意事項講解,護士負責給患者使用藥物,對使用特定藥物類型的患者做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宣教。護士負責定期上藥,避免出現給藥中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導致術后感染的情況。同時在上藥后,護士負責安全指導內容,包括:注意用眼衛生,不要過度揉眼、用眼,保證充足睡眠;術后1個月內多讓患者臥床休息,減少頭部振動,避免劇烈活動;術后3個月內盡量防止感冒,少去公共場所可減少風險;術后半年內避免重體力勞動,術后3個月不要過多看電視、看書。d、并發癥識別:最常見的并發癥類型為角膜上皮缺損。告知患者若術后出現眼部異物感、流淚、畏光及眼痛等,可能為并發癥,需立即通知醫師進行后續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療護效果相關指標:于護理前及隨訪3個月(護理后)時,測量患者視力及眼壓變化情況;②自我管理能力:各級別Likert 0~5分賦分,單項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佳。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護效果相關指標比較
護理后,分析組視力及眼壓水平顯著較參比組更優,并且參數差異成立(P<0.05),見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護理后,分析組多維度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較參比組更佳,并且參數差異成立(P<0.05),見表2。
本研究中,參比組僅應用常規護理,分析組應用醫護一體化護理。結果發現,護理后,分析組患者眼壓及視力水平較參比組更優,差異顯著(P<0.05)。這與李欣蕊[3]等人結果相互驗證,分析原因可能為本次護理模式應用后,分析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顯優于參比組(P<0.05),故直接地促進了預后提升。闡述機制:①健康教育全面化:措施中通過強化醫護協作,共同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專業的健康教育支持。這利于強化患者對疾病認知,同時也可提升對術后護理及手術的理解,促進患者參與自我管理[4]。醫師在其中可提供專業知識,強化患者配合度及信心。護士在護理中持續提供健康教育,確保措施的有效執行。②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醫護共同指導,有效改善了患者在飲食、體位、用眼衛生及并發癥預防方面的知識[5]。為每位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診療建議,確保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佳照顧,護士負責及時反饋患者病情變化,醫師及時調整后續的療護方案。從護理框架上看,術前,醫師及護士共同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培訓;術后階段持續性提供必要指導,確保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能得到持續性提升,眼部健康可得到有效維護[6]。③醫護之間的有效銜接:措施中為保證整套護理流程的有效開展,其中制定了明確的職責分工及工作流程,兩方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承擔好自身的職責,確保在護理過程中無縫對接,從整體上提升護理質量。雙方共同圍繞著患者教育與溝通,積極關注患者情緒及感受,最終使其能夠有效地參與到康復護理過程中來[7]。
綜上所述,針對眼底病患者應用醫護一體化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及眼壓水平,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佳佳,孫莉莉,王宇鷹.PDCA循環對糖尿病視網膜眼底病變患者護理質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861-1864.
[2] 朱海明,徐媛,李飛燕.基于微信平臺的醫護一體化延續性護理在髖關節骨折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3,9(1):154-156.
[3] 李欣蕊.探討細節護理對眼底病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母嬰世界,2021,12(11):220.
[4] 崔映娟,李慧,何姝,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在艾滋病患者眼底病篩查中的應用效果及效能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2021,9(7):158.
[5] 朱建慧.綜合護理對眼底病激光光凝術的護理效果[J].婦幼護理,2023,3(10):2401-2404.
[6] 吳海燕.深化細節護理對眼底病患者心理狀態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健康之友,2021,5(16):241-242.
[7] 姜曉燕,王吉萍,劉麗梅.綜合護理在糖尿病眼底病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糖尿病天地,2023(4): 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