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思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高中音樂鑒賞課作為高中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主要以音樂審美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滲透。本文結合湘教版《音樂鑒賞》教材,從明確課程標準、發掘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設計、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滲透文化自信的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民族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國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與之相伴的課程標準也持續更新,為音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音樂鑒賞課這一重要的教育領域,滲透文化自信成為關鍵任務,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明確課程標準與文化自信的內涵。文化自信,是個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度肯定和對文化發展前景的堅定信任。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自信尤為重要。對于高中音樂鑒賞課程而言,其課程標準的更新反映了教育對于時代需求的回應。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高中音樂鑒賞課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課程性質: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高中音樂鑒賞課承載著重要使命。它不僅僅是讓學生聆聽音樂,更重要的是通過鑒賞音樂作品,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審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藝術創造能力以及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課程性質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關鍵作用。
課程目標:1.音樂知識與審美培養。讓學生了解中外音樂發展概況,這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通過知曉音樂發展的脈絡,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音樂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價值,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
2.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的培養。讓學生廣泛感受不同地區、民族和風格的音樂作品,尤其是中國近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以中國近現代作品為教學重點,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與創作背景,能使學生在理解作品內涵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接觸外國著名音樂家作品,了解其創作背景,能讓學生感知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進一步凸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3.演唱技巧與音樂興趣的提高。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提高歌唱技巧,這不僅僅豐富了學生參與音樂的方式,更能培養他們欣賞音樂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欣賞者轉變為積極的音樂愛好者。
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圍繞民族民間音樂、外國音樂和中國近現代作曲家作品展開。以中國近現代作曲家作品為核心,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時,介紹外國音樂家作品,通過對比和分析,讓學生領略多元文化的風采,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運用多種方法促進鑒賞。講述古今中外音樂家及其作品,可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多媒體教學能營造良好氛圍,激發興趣。此外,教師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深入思考音樂背后的文化意義。
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包括對教師學科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和目標在教學中實施情況的考量。評價內容應具體化、多元化、個性化,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評估教學效果,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
對于教師來說,課程標準的變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他們需要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改革。在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文化觀,讓音樂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工具,使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成為有文化、有素養、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如開展主題式音樂鑒賞、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音樂的魅力,深化對文化的理解,從而在音樂鑒賞課中真正實現文化自信的滲透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發展的歷史與背景,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音樂文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解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向學生講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節日習俗、神話傳說等內容,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特點,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師要向學生講述江蘇民歌《無錫景》的背景故事和歌曲內涵,通過講解歌詞、樂曲和作者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江蘇民歌《無錫景》背后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要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到不同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和習俗,感受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蒙古族人民在過春節時的照片,引導學生了解蒙古族人民在過年時的生活和習俗。
(三)讓學生融入音樂作品中
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音樂作品中,從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曲調風格、情感表達等方面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感知、了解、熟悉作品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保衛黃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該作品的創作風格,讓學生了解《保衛黃河》產生的時代背景。又如,在《春天的故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該作品創作時的背景和故事情節,從而感受到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音樂作品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結合,從音樂作品中挖掘出屬于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體驗。
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中體會到音樂的文化魅力。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在其鑒賞過程中會涉及多種文化元素,如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風俗習慣等。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引導學生多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首先,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和音頻,讓學生了解音樂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例如,在學習《龍船》時,教師可以播放有關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造龍船的視頻和音頻,通過這些視頻和音頻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勞。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在教學《保衛黃河》時,教師可以播放有關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了解到我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師可以在教學《梁祝》的過程中讓學生觀看這類影片,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參與度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學生參與度,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學習《嘉陵江上》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然后組織小組討論,思考“你覺得這首歌的內容和《黃河大合唱》有什么相似之處”。在討論時,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對該歌曲的理解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出兩首歌曲之間的相似之處。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進行匯報和交流,然后讓其他小組對該代表的匯報進行評價和補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融入教學活動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此外,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嘉陵江上》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黃河大合唱》來欣賞歌曲內容,以此來感受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奮勇向前的精神。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高中音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將音樂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音樂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了解《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經典名曲,感受到中國古典藝術與西方音樂之間的區別。在學習歌曲《我愛你中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歌曲內容,還能夠體會到中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讓學生了解中國樂器與西方樂器之間的差異。在《我愛你中國》的教學中,鋼琴伴奏部分和交響樂部分是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對比欣賞分析這兩種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欣賞鋼琴伴奏部分和交響樂部分的音樂作品,在鋼琴伴奏部分中主要介紹了鋼琴協奏曲《黃河》《黃河頌》等經典作品;在交響樂部分中主要介紹了貝多芬的交響曲《命運》和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天鵝湖》。在這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音樂文化的差異,從而使他們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再次,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主動探索、分析、歸納和總結。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問:“在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音樂呢?”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與分析。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中國民族樂器和外國樂器演奏《我愛你中國》等經典名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將文化自信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挖掘相關教材內容,明確音樂鑒賞課程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環節,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教師要積極引入多元化教學方法,豐富音樂鑒賞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和欣賞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優勢和魅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到本民族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增強其文化自信,為以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