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對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本文從標準化的角度,以食品“灣區標準”為例,闡述研制食品“灣區標準”的必要性,梳理以高品質食品為核心的食品“灣區標準”體系建設現狀,討論在食品領域如何通過標準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旨在進一步提升食品“灣區標準”的影響力。
關鍵詞:標準化,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灣區標準,高品質食品
0 引 言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顯。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大灣區建設的核心要義。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對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為發揮“標準化+”效應,以標準化加快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和制度對接,以高標準引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2020年廣東省政府和國家標準委員會共同籌建了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執行標準(以下簡稱“灣區標準”)的研究工作。
以“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為目標的“灣區標準”,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統一、高質量發展最有力、最有效的抓手。本文以食品“灣區標準”為例,闡述研制食品“灣區標準”的必要性,介紹食品“灣區標準”體系建設現狀,討論在食品領域如何通過標準化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旨在進一步提升食品“灣區標準”的影響力。
1 食品“灣區標準”建設背景
1.1 大灣區食品規則銜接難度大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然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四個核心城市的客觀情況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現實圖景[1]。在這樣的條件下,粵港澳三地在食品領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差異是制約三地食品規則銜接的關鍵因素。
1.1.1 三地食品法律法規制度存在差異
粵港澳三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機構職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執行的食品質量標準也不統一。以食品安全標準為例,內地已建立起以食品國家標準為主體,以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現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1610項,覆蓋了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2];而香港、澳門則大量采用了CAC標準。目前香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在其食品安全法規框架下,主要包括食品衛生質量標準、食品生產廠設施及安全、衛生管理標準3個方面,并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內地及其他主要進口食物國家標準作為補充參考。澳門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標準為核心,以國際認可的科學證據為基礎,分析國際間的情況,比對研究各地標準,參考食物的主要來源地及鄰近地區,充分考慮澳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并編寫了67份食品安全及衛生指引。
1.1.2 粵港澳三地文化上存在差異
粵港澳三地文化根基相同,民眾情感深厚,民俗風情相似,但香港和澳門因歷史原因受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了開放多元、中西交融的文化風格與特點,導致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存在著一定的生活習俗文化差異,推動粵港澳三地食品規則銜接也存在著文化交融問題。
在粵港澳三地文化差異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語言文字的差異,粵港澳大灣區融匯了漢語、英語和葡語文化,文字包括規范漢字(即中文簡體)、繁體字、英文和葡文。以粵港澳三地預包裝食品標簽為例,粵港澳三地對食品標簽上的規范用字的要求不同。GB 77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內地預包裝食品標簽應使用規范的漢字;《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簽)規例》(香港規例第132W章)規定香港預包裝食品標簽應使用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兼用;《供應予消費者之熟食產品標簽所應該遵守之條件》(澳門特別行政區第50/92/M號法令)規定澳門預包裝食品標簽應使用葡文或中文或英文,而在澳門本地生產的預包裝食品標簽必須同時使用葡文及中文。
在粵港澳三地都有各自的法規和標準情況下,規則銜接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消除差異來實現規則統一,而是要求同存異,互認互通。在這一原則下,需力求粵港澳三地食品安全標準及法規中的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建立一套能在粵港澳三地順暢實施應用的標準體系,這對架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橋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2 大灣區人民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增加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3]。為此,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營養計劃》)。
隨著《營養計劃》的貫徹實施,國民不再滿足于低端食品,飲食觀念由“吃飽”向“吃好”轉變,食品需求從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向健康營養、滿足個性化需求、消費多樣化轉變?;浉郯娜匚幕?、人緣相親、民俗相近,食品消費品種、習慣及消費水平有較多共性,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存在強烈共識。因而,以標準為契機,促進食品產業升級轉型,提供安全、優質、營養健康、多種多樣的食品,以滿足大灣區人民不斷增長的高質量食品需求。
2 食品“灣區標準”體系建設現狀
2.1 食品“灣區標準”體系日趨成熟
“灣區標準”是指為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經粵港澳大灣區利益相關方共商確認在粵港澳大灣區實施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4]?;仡櫴称贰盀硡^標準”建設歷程,從2019年,《規劃綱要》的發布,“灣區標準”的建設被正式提上日程。到2021年,為培育灣區食品區域品牌,以更高標準引領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滿足灣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食品工作組提出建設以高品質食品為核心的食品“灣區標準”。同年,首批“灣區標準”發布,覆蓋食品行業等多個關鍵領域。進入2023年,食品“灣區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實施應用不斷深化,食品相關部門和機構也加大了對標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使得食品“灣區標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如今,食品“灣區標準”體系日趨成熟,成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為大灣區人民帶來了更加安全、健康、優質的食品選擇。
食品“灣區標準”圍繞高品質食品定義和內涵,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對標香港、澳門和國際標準,搭建了以產品標準為核心,以質量安全要求為底線,感官分析方法、檢驗檢測方法配套,覆蓋食品從農田到餐桌過程的標準制定、認證評價、監督管理機制的高品質食品標準框架體系[5](如圖1所示)。
產品標準是高品質食品“灣區標準”體系的核心,廣泛涉及絲苗米、醬油、蠔油、蛋卷、曲奇餅干等具有粵港澳大灣區地域特色的食品。其技術內容包括原輔料要求(食用農產品種養殖管理要求),生產衛生要求,感官指標,品質指標,安全指標,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識,包裝,運輸和貯存,產品追溯,其他(含生態環境、體系認證)等。其中,品質指標體現高品質食品除安全基礎要求外更高的營養健康、功效成分、可食用率、真實性等要求。
安全基礎要求是高品質食品“灣區標準”體系的底線,涵蓋100種以上糧、油、肉、蛋、奶、果、蔬等粵港澳老百姓關注度高、消費量大的食品。選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香港、澳門有關規定中最嚴格的產品限量,對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質的限量進行了全面而嚴格的設定,并明確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種類、范圍及限量。
感官分析方法是配套產品標準中感官指標的系列標準,目的是客觀地評價食品本身的原滋原味,以便消費者根據自己偏愛選擇合適的食品,在食用時獲得更好的感官愉悅。感官評價主要采用直接食用或經簡單的、可標準化樣品制備后食用(如:去皮、攪拌、加熱等)的方式,從外觀、氣味、味道、風味、質地、口感等維度,通過差別檢驗法、描述性分析法、標度法等方法進行品評。感官評價等級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星為最高),由“灣區標準”食品工作組定期組織專業的感官評價機構進行科學評定和統一公布,每年對標評級標準實施分類動態管理。
檢驗檢測方法是配套產品標準中品質指標和安全指標定性定量分析的系列標準,主要包括定量分析方法、高通量篩查方法、快速檢測方法等。定量分析方法重點研制相關產品標準中需要檢測但現有標準體系未覆蓋或不完善的檢驗方法。高通量篩查方法重點研制一次性可以同時檢測數十個樣品或數十種以上化學物質在關注濃度水平上是否存在或是否超標的方法,用于快速篩查大量樣品或大量化合物可能的陽性結果,并盡可能避免假陰性結果。快速檢測方法應重點研制食用農產品、餐飲食品中需要現場快速檢測的農獸藥、重金屬、非食用物質、微生物等,同時應具有現行實驗室檢驗方法標準作為確證方法。
為有效支撐這一高標準體系的實施,配套建立了系列標準管理規章制度,組建了粵港澳三地食品專家庫,并創新開發了高品質食品追溯平臺與“灣區標準”數字化應用平臺,實現了標準制定、實施、監督與服務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保障。
2.2 已發布一批食品“灣區標準”
制定和推廣應用食品“灣區標準”,是推動大灣區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食品區域品牌、滿足大灣區居民對高品質食品消費需求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截至2024年9月,粵港澳三地已共同發布了215份“灣區標準”,涉及食品、物流、養老等32個領域。食品類“灣區標準”共有65項,占總數的30%。按標準類別分,安全類標準35項、產品類標準29項、檢測方法類1項。按食品類別分,食用農產品21項、速凍食品12項、糕點5項、調味品4項、乳制品4項、糧食加工品3項、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2項、飲料2項、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2項、茶葉及相關制品2項、蜂產品2項、方便食品1項、餅干1項、罐頭1項、水果制品1項、肉制品1項、其他1項。
2.3 創新性提出高品質食品概念
高品質食品是指應在符合食品安全指標(包括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和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相關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需求的安全優質食品。高品質食品應具有安全、營養、健康、真實、感官愉悅等食品屬性,也應具有質量一致性、創新性、性價比等商品屬性,還應盡可能保持食品的純天然和原滋原味,不使用或盡量降低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不得使用可能危及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的物質,不得使用基因工程技術[5]。其中安全是人們對高品質食品的最基本要求。食品“灣區標準”對產品原輔料、生產衛生等做了相關規定和要求,同時對食品添加劑、污染物、微生物、真菌毒素等取粵港澳三地最嚴限值作為安全指標限值,守護食品安全底線?!盃I養”和“健康”在高品質食品標準中受到極高重視。它不僅要求食品富含全面均衡的營養物質,如: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還強調食品應具備促進人體健康、預防疾病的潛在功能,如:對食品中的食鹽、脂肪、蔗糖以及反式脂肪酸等設置嚴格的限量標準以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的發生。在已發布的29項食品“灣區標準”產品標準中,高達25項明確納入了營養指標(見表1),這些指標覆蓋了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食鹽含量、維生素、鈣等關鍵礦物質元素以及橙皮苷等功能性成分。高品質食品的真實性和感官愉悅是提升食品體驗的關鍵。高品質食品可以真實反映其來源、成分和加工過程,保證食品標簽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形態、色澤、氣味等方面給消費者帶來愉悅的感受,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3 食品“灣區標準”賦能大灣區食品領域高質量發展
3.1 加強三地政府部門的合作交流
食品“灣區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由粵港澳三地協同開展的,由粵港澳三地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事業組織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主體主導,鼓勵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監管部門、社會團體和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共同參與研制。在這一過程中,粵港澳三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交流,拓寬粵港食品安全交流合作渠道。2024年7月,粵港雙方簽訂新一輪《粵港食品安全工作交流與合作協議》,這是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協同機制的一項重要舉措[6]?;浉蹆傻厥称钒踩O管部門還將以《粵港食品安全工作交流與合作協議》簽署為契機,繼續加強食品安全信息通報、風險監測、應急處置等方面合作,并新增加了食品“灣區標準”建設等內容。同月,在廣州召開了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食品交流合作會議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食品標準推進行動專題會議[7],各地市市場監管部門、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就如何推進食品“灣區標準”實施應用進行交流和探討,對繼續加強食品“灣區標準”研制,擴大標準覆蓋面,同時結合食品產銷會積極開展“灣區標準”宣傳推廣和品牌建設工作,擴大“灣區標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達成共識。
3.2 促進三地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食品產業是粵港澳地區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食品“灣區標準”通過制定和執行統一的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確?;浉郯拇鬄硡^食品產業在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符合既定的質量要求,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食品“灣區標準”產品標準在營養成分方面提出了高于一般標準的要求,針對特定食品類別,創新性地引入了新的營養指標,更好地適應區域市場需求和滿足消費者健康期待,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食品產業向營養與健康轉型升級。超過千家粵港澳三地企業聲明使用“灣區標準”,其安全、營養、健康、真實、感官愉悅的高品質食品理念讓符合“灣區標準”的食品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高品質、高安全性的品牌形象,提振了品牌的公信力和品牌信心。
3.3 凝聚三地社會共識
食品“灣區標準”凝聚了大灣區人民對安全優質食品需求的共識。(1)食品“灣區標準”起草、研討、征求意見、審定以及修訂過程匯集了一大批來自粵港澳三地食品監管部門、檢驗檢測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行業協會、食品企業等專業領域的專家,組成了食品專家組,構成專家庫。隨著標準制定工作持續推進,專家庫規模和影響力在持續擴大,為粵港澳大灣區食品領域建設注入源源活力。(2)隨著食品“灣區標準”的深入推廣與實踐,大灣區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頻繁地接觸到符合高標準要求的食品,這些食品不僅滿足了他們對安全、健康、美味的三重追求,更在無形中傳遞著大灣區獨特的飲食文化韻味與地域特色。這種文化的傳遞與融合,使得食品產業成為連接大灣區人民情感的橋梁與紐帶,進一步加深了大灣區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增進了大灣區人民文化同根同源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構建更加和諧、緊密的大灣區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結 語
“灣區標準”是實現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的堅實橋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進程中,“灣區標準”的發布與實施標志著區域合作邁上了新的臺階。這一系列標準,匯集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及團體標準的精華和優勢,不僅體現了粵港澳三地對于高質量發展的共同追求,也彰顯了區域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特別地,在食品領域,“灣區標準”高品質食品定位的提出,為三地居民構筑了更為全面、細致的健康防線,提供了更為多樣、科學的飲食指南,有力推動了食品產業向更高層次的健康與營養標準邁進。
展望未來,食品“灣區標準”將繼續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標準覆蓋面,加大標準宣傳推廣力度,深入探索和明確標準實施路徑,逐步提升高品質食品的影響力,讓“安全、真實、營養、健康、感官愉悅”的高品質食品理念深入人心,持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海波. 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實踐審視與路徑優化 [J].地方立法研究, 2024, 9 (05): 71-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目錄(截至2024年3月共1610項)[EB/OL](2024-03-12)[2024-10-27]. http://www.nhc.gov.cn/sps/s3594/202403/c54748d1921a4fa196aa2658aa095d37.s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通知[EB/OL](2017-06-30)[2024-10-27].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3/content_5210134.htm.
[4]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EB/OL](2023-4-24)[2024-10-27].http://amr.gd.gov.cn/zwgk/tzgg/content/post_4170329.html.
[5]郭雪瑩,林琳,劉藹瀅,等. 發揮高標準引領作用 打造大灣區優質品牌 [J]. 中國食品安全, 2024 (04): 74-78.
[6]中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粵港簽署新一輪食品安全合作協議[EB/OL](2024-07-17)[2024-10-27]. https://www.samr.gov.cn/xw/df/art/2024/art_4fdfab8901b04fb793d57431ced5c9aa.html.
[7]廣東省食品檢驗所(廣東省酒類檢測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食品標準推進行動專題會議在廣州召開[EB/OL](2024-07-18)[2024-10-27]. http://www.gdifi.org.cn/gzdt/177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