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層面的獨特創新,揭示出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存在與發展的本質規定,蘊含著深刻的人學邏輯。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進行理論溯源和邏輯確證,既是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闡發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內在價值的依據。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人學邏輯可從三個維度展開:以人的存在為邏輯起點,以人的發展為邏輯展開,以人的現代化為邏輯旨向。從邏輯起點看,“真正的人”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漸進生成,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內在生命維系和超越發展的邏輯起點;從邏輯展開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是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的具體呈現,以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呈現出引領人的思想解放過程;從邏輯旨向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內蘊著以人的現代化為邏輯旨向的總體性、過程性命題,呈現出引領人走向協調、自由、全面的重要價值,回應了關于人的前進方向的終極追問。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人的現代化;人學邏輯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6.004
中圖分類號:G122;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6-0021-08
一、問題的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1]。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以新的文化使命概括出一種更為和諧、更具主體性意義的現代化發展范式,體現出尊重人、愛護人、發展人的文化追求,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變革的當代實踐和最新形態。目前理論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研究成果多從結構功能視角切入,如分析形成機理[2]、呈現理論范式[3]、定位價值意蘊[4],等等。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涉及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整體邏輯的探討還有待深入,尤其是缺乏對具體內容、觀點、環節之間的邏輯梳理與整合。[5]
人學的視角,是完整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維度。何謂人學?人學既不簡單等同于人的哲學,又不同于專注人的具體科學,它是介于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的綜合學科。[6]在中國的學術語境下,人學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人的存在及人的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理論基礎的學問。[7]人的生存發展、人的現實境遇等問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要主題。馬克思在深刻認識到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基礎上,通過全面分析完整的人及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發現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作為主體而存在,通過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不斷地創造和解釋文化形態,成為理解文化形態從初級形式向高級形式躍遷的縱向線索。作為文化的外在呈現,文化形態是人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其發展過程見證著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正是在這樣的辯證視域之中,立足人學的理論視域證成文化形態的邏輯自洽性已成為當前及未來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而如何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論坐標來透視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發展邏輯,更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亟待展開的理論問題。
敘事作為展現和傳播文化形態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研究中一種常見的邏輯分析形式。法國敘事學家布雷蒙(Claude Bremond)認為,敘事的基本序列由三個功能組成:“可能→過程→結果”[8]。在具體的敘事文本中,一事物若具備了發生的“可能”,隨后會呈現通過采取行動讓可能變成現實的“過程”,進而達到預期的“結果”[9]。這一基本序列呈現出事物開啟和推進的縱向歷程,恰好與事物發展的三個必經階段相對應,為本文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人學邏輯提供了借鑒。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有其存在的邏輯,當與人的思維發生互動時,便自然而然地產生基于該文化形態的人的邏輯。從人的認識和思維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敘事邏輯,正是其敘事基本序列在人們思維內部得到理解和內化的體現。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人學原理,從人的存在、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三個方面探討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蘊含的人學邏輯,以期更加系統、全面地認知其引領人的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二、人的存在: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邏輯起點
人即“現實的人”是形塑文化形態內部結構的最大可能,也是見證文化形態運動方式的邏輯起點。在西方思想史上,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推動了哲學視野回歸人自身,這種轉變聚焦于人的主體地位與內在價值,為近代哲學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理論立足點。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開篇中便指出:“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10]。這說明黑格爾肯定了個體的存在與發展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但由于在某種程度上將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看作是“絕對精神”現實化自身的過程,所以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了精神化的傾向。馬克思汲取了黑格爾將人的存在視為一個發展過程的合理內核,揚棄了人就是人的行為的思想,并在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啟發下對人的本質有了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中的人,既不是黑格爾從自我意識出發所談論的“思辨人”,也不是費爾巴哈從宗教里的神羽化而來的“抽象人”,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在主體性向度上,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學說,強調“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1],因而考察與現代化進程相伴共生的文化形態也必須對物質生活實踐中“現實的人”進行準確定位。“現實的人”是歷史的、動態的個人,不僅存在于具體的生產關系中,也存在于歷史、價值與文化關系之中。對于文化形態而言,“現實的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精神存在,通過具有創造性和變革性的意識活動導引著其價值運動過程,從而成為反映文化形態歷史起源、發展規律等關鍵問題的邏輯起點。
中國式現代化以彰顯人的主體性存在為價值旨歸,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物為中心的資本邏輯和個人主義至上的文化心理,使人成為具有立體性和豐富性的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實質上是被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外源式力量所占據,比如通過“文化工業”體系向人們灌輸符合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削弱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從而加劇人的異化。這種由資本、物對人構成的“主奴關系”顯然無法真正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詳細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后指出,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因此會不斷地發掘自然的屬性和人的屬性,“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1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能受到資本的影響,但資本已不再占據主導地位,而是人通過規范、引導和利用資本實現自身的發展。正如有學者指出,“相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物對人的統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意義已經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13]。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始終以人為目的,突破了私有化的利益和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存在狀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生產實踐中,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從根本上顛覆了勞動對資本的隸屬關系,不僅推動著人的主體性的彰顯,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深化。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人逐漸擺脫了抽象化、虛無化的窠臼,并以“真正的人”的方式存在。這不僅推動著屬人的文化形態創造擁有了主體依據,也促使文化形態敞開了現代化的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作為一種具有主體性的文化形態存在,必然要求人以一種精神文明高度內化的發展狀態而出場。以“現實的人”及其本質為依歸,“真正的人”存在于人作為價值主體的現代化進程之中,構成文化形態的意義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下,“真正的人”就是現實的和體現人的本質的人,是人的社會存在或社會的人的存在。[14]“現實的人”向“真正的人”的轉型與升華,不僅昭示著人的存在的新形態,也體現出文化形態現代化發展的層層遞進、逐步實現。首先,“真正的人”是一種獨立性的存在,具有獨立思考與感知文化形態的思維能力,為推動特定文化形態的價值生成與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其次,“真正的人”作為具備高度自覺性的存在,更加注重塑造個體內在的價值追求與精神信仰,能夠推動具有穩定性和凝聚力的文化形態生成。只有成為主體性自覺澄明的“真正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理解、自我確信、自我塑造、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生命運動”[15]。在這個過程中,人始終居于主體性地位,并基于此進行以人為目的的價值觀建構,文化形態也在主體自覺的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最后,“真正的人”作為一種能動性的存在,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形態的先進樣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人的精神世界“是與最先進的世界觀——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思想與追求,是與人類的職能、美感、情感的財富與成果息息相關的”[16]。“真正的人”存在于社會關系中,不僅僅是單個人的自我意識,更是個體與其所屬民族或社會群體緊密聯系的文化反映,其能動性往往會在集體意識和文化認同中表現出來。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實踐之中生成的“真正的人” ,具有參與精神生產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夠自覺承認、接納和認同民族文化,并在世界多元文化場域中形成守護其主體地位的思想力量。
三、人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邏輯展開
人的發展必然根植于個體所處的現實條件,而在中國語境下就體現在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具體實踐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17]。獨特“六觀”是“第二個結合”所形成的新文化形態的生動表現,構成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觀念形態和具體形式。[18]循此塑造和闡證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人學意蘊,則呈現出其引領和推進人的思想解放的邏輯展開過程。
1.獨特世界觀:開拓人的世界視野
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以獨特的理論敘事回答了世界現代化之問,開顯出現代化世界觀的一種獨特之典型。[19]源自特定現代化實踐的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是對馬克思創立的“新世界觀”的繼承和發展,既為人在世界觀上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提供了根本立場,也為人科學認識世界歷史進程提供了主動的精神力量。可以說,旨在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提供精神動力的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是根植于人的世界歷史屬性的文化形態,整體呈現出考察人的新視野。首先,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為人超越個體經驗和局部視角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深層次的思維認知。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致力于通過改變世界來實現人類的美好生活愿景。諸如增強歷史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實踐,均凸顯了人與世界和諧共生的統一性。這種獨特的世界觀在辯證考察人類現代化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人與世界辯證關系的認知和理解。其次,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理解現代化世界觀的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20]。在現實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話語框架,暢言了通往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貢獻出獨特的文化基因。這意味著人們可以更全面地審視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模式,在共享發展成果的同時生成超越西方舊思維的新視野。再次,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引導人們超越國別或地域界限,進一步深化對人類文明共生共榮的價值認知。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現代化是在民族意義向世界意義躍遷過程中形成和拓展的。以人類整體發展進步為導向的世界觀,既有益于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又有益于民族與世界的交融互動,從而引領著人們從共同利益的角度深化對國際關系的理解。
2.獨特價值觀:引領人的價值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具體實際,從現代化視域形成了對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的新解,是蘊含實踐精神的文化形態。從知、情、意、行四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審視,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為個體處理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問題并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供了“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21]。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科學的價值主張塑造人的價值認知。“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22]。在這個改變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體現出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有機結合、互相成就的先進性本質,為提升人的價值認知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獨特的精神標識激發人的價值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23]。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從民族精神出發建構顯著的情感標識,并以現代化的形式呈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這不僅構成個體與集體共享的情感連接,也成為人追求價值情懷的精神支柱。再次,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集體主義精神鑄就人的價值信仰。中國式現代化“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24]。由此可知,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是一種旨在構建“真正的共同體”的文化形態,體現出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精神理念,為生成人的內生性價值信仰夯實了基礎。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以主導性價值觀引領人的價值選擇。在價值多元的現代化進程中,要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就必須確立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體系來引導和規范人的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從內容與形式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體現出引導人在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審美取向等方面做出行為選擇的價值導向和最終歸宿。
3.獨特歷史觀:增強人的歷史自覺
歷史觀是關于客觀看待歷史進程的思想觀念,涉及誰是歷史主體、歷史主體如何推動歷史發展等問題。[25]堅持和樹立什么樣的歷史觀是歷史自覺的重要標識,對于人準確理解并把握現代化的本質、過程和規律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觀在繼承并豐富馬克思主義歷史主體論的基礎上,明確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實踐活動中的核心主體地位,為增強人的歷史自覺提供了一種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念有機結合的文化形態。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歷史觀能夠引領人理性認識和辯證分析現代化發展的過程、規律和趨勢。現代化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自有其一般規律,而歷史自覺的首要內涵就在于對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例如,在現代化初期往往會出現資源過度消耗、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失衡等問題,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環境保護、社會公正與國際合作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對已有現代化模式的歷史省思和批判,超越了現代化發展的單一線性論和漸序發展邏輯,向世界呈現出對人類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全面把握。就歷史觀而言,人只有掌握了這種規律才會形成歷史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在順應歷史之勢中乘勢而上。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歷史觀也為個體或群體主動參與并融入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了價值引領。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26]。這說明,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能夠自覺把握歷史規律、反思歷史經驗和承擔歷史使命,從而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推動社會變革。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大歷史觀視野,在歷史世界性中貫徹歷史規律,不僅推動著人的歷史認識更加深化,其歷史實踐也為個體從自發接受上升到自覺行動提供了精神動力。
4.獨特文明觀:塑造人的文明境界
文明承載著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內在地要求人的本質在社會秩序中得到有效彰顯。此種彰顯過程關涉文明所承載的價值觀念如何為人追求內在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滋養,以及人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其文明品質。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綜合性、集成性呈現,以高度的自信自立、強大的開放包容回答了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問題,為人通達“文明之人”提供了內在動力。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關涉整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全社會的精神樣態,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價值基礎。中華文明之所以長盛不衰、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華民族擁有人心歸聚、情感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的歷史文化追求,催生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力量,成為鍛造個體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石。從中觀層面看,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整體構成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明空間,在內容上展開為高度協調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27]在引領人的發展實踐中,五大文明要素之間相互聯結、相互促進,投射出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美麗的行動理念,為推動人的精神境界達到更高階的文明狀態提供了有力支撐。從微觀層面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明觀具有供給思想、制度和觀念更新的內在能力,并聚焦于個體的德性修養、社會交往、道德規范等方面,清晰地標定了人的精神追求。在追求人自我完善和發展意義上,傳遞與普及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的意義就在于革除更新落后的、陳舊的價值體系,指導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生成現代性的文明追求。如此,人便能在不斷的思想解放中存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通達更加美好的文明之境。
5.獨特民主觀:培養人的民主意識
民主觀的建立與完善是人的自主性增強和民主意識提升的必要環節。中國式現代化民主觀以全過程式的敘事表達呈現出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什么樣的民主、怎樣建設民主等問題的總體看法,是政治文明、政治價值在文化形態中的重要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民主形態,這種民主優勢也在人的知識、價值和觀念普遍提升中得到充分體現。在知識層面,根植于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現代化民主觀,既體現出中國民主實踐特征,又反映出中國式民主的本質屬性,將在現代化的民主實踐中不斷深化人們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踐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觀,必然要引領人民群眾深化對現代化建設中政治要求、民主政治建設內在規律的把握。在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得到充分彰顯,參與民主實踐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也隨之提升。在價值層面,中國式現代化民主觀全方位地彰顯出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通過高效能的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呈現出人的前進態勢。“在現代社會中,民主有著廣泛的意義,代表著普遍的公共價值取向” [28]。民主既是政治文明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其本身就蘊含著能夠滋養個人政治美德的價值理念,包括使人形成參與政治事務的自主意識、民主決策的自主能力等方面。在觀念層面,中國式現代化民主觀創造出獨特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培養政治行為人的民主意識提供了思想基礎。正如杜威(John Dewey)所說:“除非民主的思想與行為的習慣變成了人民素質的一部分,否則,政治上的民主是不可靠的”[29]。民主無論是指向觀念、制度,還是指向權利、作風,都作為上層建筑推動了人的成長與社會的存續。中國式現代化民主觀的提出是探索民主概念差異性共識的創新行動,為現代化進程中推動人的民主觀念變革奠定了現實的社會政治條件。
6.獨特生態觀:回歸人的生態理性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跳出了傳統現代化理念關于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形態,從而實現了發展向人的理性回歸。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人不僅實現了生存意義上的存在,而且成為了具備生態理性的個體。在行動倫理上,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基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孕育出一種全新的生態哲學理論新形態,展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任何愛的理論必須從人和人類生存的理論開始”[30],并為人追求社會生活形態的合理進階創造出更為直接的方式。“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31],意味著既要關注現實的、存在的世界,又要關注個體生意盎然的心靈世界。人既是生態利益的受益者,也要通過內在德性的培養成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的主體。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旨在重構人們關于生態環境的發展觀念和行動,鼓勵人們在現代化進程中主動認識、體驗和追求自然中的真善美。在行動基準上,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在尊重自然承載力、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同時,又充分關注環境保護與人的現實需要之間的價值平衡,彰顯出謀求人類永續存在與發展的行動理念。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審視,西方工業文明的生態觀傾向于以工具理性為主導,把自然界的存在物拆解、物化和工具化為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從而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為超越資本主義而存在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堅決捍衛全人類的生態利益,要求“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32]。就此而言,以系統生態視角構建人與自然異質共存、和諧共生的新型生態觀有著深刻的人學價值,將促進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積極的道德行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對話和精神交流。
四、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邏輯旨向
文化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并在不間斷的調整與變革中對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當一種文化形態能夠促進人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理解,進而激發人的創造力時,它就代表著人的前進方向。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塑造怎樣的人以及如何塑造人將會是貫穿這個文化形態縱向敘事邏輯的終極追問。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文化形態蘊含著以人的現代化為邏輯旨向的總體性、過程性命題,可以具象為向往美好的生活形態、向往和諧的秩序形態和向往文明的價值形態。
1.美好充盈的生活形態塑造“協調的人”
“協調的人”是人的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不僅指向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彼此互通,更意味著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與價值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33]。人的現代化既包括以對象化為特質的物質性變革,又包括以超越性為特質的精神性變革,如果片面追求任何一方都可能導致人成為“單向度的人”。這反映到人的生活方式上,就是要處理好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協調關系,實現從“單一”到“多元”的生活方式轉變。而這種協調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對文化形態構建、維系和完善人的生活形態的現實境況上,因為文化形態會“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盈和富裕起來”[34]。隨著文化形態的現代化發展,人的生活形態也必然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革,推動人朝著物質追求與精神需要協調發展、人與人及人與自身有機統一的方向前進。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是一個引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過程,它既包含著物質層面的社會變革,亦包含著社會價值層面的重構與滌新,呈現出實現人的協調發展的文明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立足于美好生活的基點之上,致力于塑造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35]。這不僅體現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需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且通過強調發展的平等性和共享性,為人成長為一個協調發展、自由互通的有機體提供了價值依據。一方面,在強大物質基礎之上生成的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具有思想解放的能動力量,促使不斷擴大的社會化生產力、社會交往方式逐漸向人回歸,為人追求物質基礎之上的精神富足提供了有益的線索。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在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形成,并將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人文精神等視為當代中國的道德理想,反映出現代人的文化追求。在持續性的文化滋養和浸潤之下,人們將更加注重追求具有道德正義性的美好生活,并在文化生活中獲得具體的精神體驗和精神享受,形成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的生活形態。
2.和諧穩定的秩序形態塑造“自由的人”
“自由的人”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指人能夠作為獨立個體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并具有主動建構和諧社會關系的自覺意識。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這無論對外部自然的規律,或對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的”[36]。人要走向現代化,必須首先認識并遵循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思維規律等。當人掌握了這些規律并在實踐活動中利用規律時,就能夠基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進行決策,從而具備了意志自由,即“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能力”[37]。這也意味著人在遵循客觀規律和社會秩序的基礎上獲得了行動上的自由。然而,自由并非無序的放縱,秩序也不是僵化的束縛,真正的自由應當是自由與秩序的辯證統一,全面解除人被支配、被束縛的狀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38]。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布局的系統性建構,體現出一種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架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人的現代化,既要以旺盛活力提供人的自由發展的動力,也要以安定有序贏得人的長遠發展。文化形態豐盈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價值,展現出活力與秩序的辯證關系,為塑造“自由的人”創造了有利的文化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基礎上創造的文化新形態,表征著一種內在和諧與持續生成的秩序形態,為人在現代化道路中豐富自身的社會關系提供了無限可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和合共生”為根本精神,注重觀照個體在文化場域中與社會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共存,如“講信修睦”“為政以德”“自強不息”等都為人的自我發展與價值實現提供了明確的道德指向。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本質就在于人化或化人,即不斷塑造人的現代意識與能力,在此過程中開辟人的交往領域、拓展人的社會關系,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高度和諧的秩序形態表征出來。從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注重以整體觀念引導人理解自我與他者,以集體生存和共同福祉指導人的行為,助益個體與他人的友好交往互動。從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以培養和塑造人的自由精神為價值導向,建構真正的屬于人的共同體,進而促使人實現全面地、自由地交往與發展,為實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貢獻力量。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體現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生態智慧,能夠引領人們在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中學習和體驗,并主動追求人類與自然界平衡有序的狀態。
3.文明進步的價值形態塑造“全面的人”
“全面的人”是人的現代化的現實體現,不僅指個人的能力、素質、精神境界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包括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發展。這既不是固守于單個個體的人,更不是只強調集體至上而壓制人的自由。一方面,“全面的人”不為他人或任何異己的力量所擺布、框定,能夠擺脫物的奴役或統治,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另一方面,“全面的人”是道德的人,在與外部世界的聯動中能夠不拘泥于自身利益的視角,平等地、人性化地對待自我與他者,從而實現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等,這也正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39]。在共產主義的社會形式——“自由人聯合體”里,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從而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由個性。超越資本主義物化個人、通向人的“自由個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優勢,昭示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40]人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實質上就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歷程,呈現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內在構造的辯證關系。換言之,人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發展彼此交融、互為目的是一種價值形態的彰顯,從根本上通向文明由所有人共創、共享的完美境界。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表征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明價值,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本質全面占有、人的需要全面滿足、人的社會關系全面豐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41]。可以說,這一戰略目標的制定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現實,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的戰略安排。塑造體力、智力等各方面能力和社會關系全面發展的“現代人”是中國式現代化一以貫之的價值目標,最終目的就在于以一種尊重人、發展人和解放人的方式來引導人走向和諧、共生與共識,使人成為兼具主體性、聯動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全面的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彰顯了與資本邏輯相對立的文明形態,證成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基準,不僅開創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范式,也推動了人的主體性的持續發展與塑造。在文明進步的意義上,人的精神屬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構成了人與人的社會化一體性發展的前提,這種基于普遍自由的一體性社會關系也全方位塑造著主體性自覺澄明、現代性不斷彰顯的人。
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將人的現代化擺在核心地位,形成了由“真正的人”所創造、以人的發展為旨歸、富含馬克思主義人學意蘊的文化形態,彰顯出人的生存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內在規定。從“真正的人”的歷史生成到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的全面塑造,再到以人的現代化為目標并積極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無不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對人的價值追尋。然而,“人是一個沒有完成而且不可能完成的東西,他永遠向未來敞開著大門,現在沒有,將來也永不會有完成的人”[42]。無論是人的現代化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都是一個不斷超越動物本能、不斷走向自由個性的具體過程。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也是一個歷史的、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傳承創新、由中心走向全面發展的歷史環節。在這個意義上,以文化形態塑造社會關系豐富、精神生活富足、人格尊嚴彰顯的現代化之人將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部進程中。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蘊含著深刻的人學邏輯,為推進人的現代化貢獻著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展望未來,堅持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確證、認同并融入每一個“現實的人”社會生產生活的實踐之中,方能凸顯出馬克思主義人學在當代社會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2] 黃一兵.“第二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4(1):1-10,204.
[3] 朱海,梁建新.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塑造的理論澄明[J].江漢論壇,2024(11):132-138.
[4] 沈江平,杜雪曼.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路徑、內涵、價值[J].云南社會科學,2024(3):10-17.
[5] 黃意武.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價值意蘊、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質[J].重慶社會科學,2023(10):67-77.
[6] 袁偉.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學邏輯[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4(3):11-20.
[7] 韓慶祥.現實邏輯中的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8.
[8] Claude Bremond.Logique du récit[M].Paris:Editions du Seuil,1973:131-309.
[9] 彭漪漣,馬欽榮.邏輯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532.
[10]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4.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13] 黃楠森.人學原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458.
[14] 郝孚逸.“真正的人的存在”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存在”[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5):552-557.
[15]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9.
[16]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M].蔡汀,王義高,祖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80.
[17][20]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18] 郝立新.“第二個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建構[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7):11-20.
[19] 田鵬穎,張小鵬.論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J].東南學術,2023(6):12-21.
[21][31][35][4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2]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5.
[23]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8.
[24] 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6(2).
[25] 陳紅娟,張亞潤.比較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歷史觀的鮮明特質[J].思想理論教育,2024(6):25-32.
[2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27] 劉志洪.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文明觀[J].東南學術,2024(1):24-32.
[28] 陸有銓.教育的哲思與審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02.
[29] 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先,邱椿,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6.
[30] 埃·弗羅姆.愛的藝術[M].康革爾,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6.
[3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33]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34] 董瀟珊,陸永勝.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向度及價值邏輯[J].重慶社會科學,2023(5):17-29.
[36][3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120.
[3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8.
[3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40] 侯惠勤.中國式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1):1-12.
[42]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西方哲學史編寫組.存在主義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33.
[責任編輯:邢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