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使得我國網絡輿情生態日趨復雜,呈現出種種新表征新情況,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輻射效應。基于此,我國網絡輿情引導面臨著全新的風險與挑戰,輿情傳播圈層化稀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輿情表達趨于隱秘化、技術因素致使輿情治理難度加大、網絡媒介平臺主體責任弱化。鑒于此,我們要著力從價值引領和機制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引導網絡輿情。我們要通過樹立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理念、引領互聯網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形塑網民主體的行為自覺,從而強化網絡輿情引導的價值取向。我們要通過完善網絡輿情的應急和預警機制、健全網絡輿情的分析和研判機制、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構建多元協同聯動機制,從而提升我國網絡輿情引導的有效性,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
關鍵詞:網絡輿情;主流意識形態;網絡空間治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6.021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6-0144-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輿論工作,強調互聯網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變量”。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是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網絡輿情的新特征及其引導路徑,對于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與凝聚力、捍衛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網絡輿情的新特征
信息技術的更迭改變了傳統輿論場的格局,使輿情呈現出與以往傳統輿情不同的形態,同時也給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基于此,我們應全面把握當前網絡輿情的新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與治理手段,從而提升網絡輿情引導的有效性。
第一,輿情傳播圈層化稀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網絡輿情的圈層化是指,主體因興趣愛好、職業范圍、地域特征等差異所導致具有不同的自我特定圈層,由于每個圈層信息獲取、交互關系都較為局限,因此便形成了一種只在自己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象。“圈層化”是網絡社群發展的新趨勢,是人際關系在網絡“賽博空間”演變的新模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個體具有選擇信息、傳播信息以及生產信息的主觀能動性,于是網民主體便會依據自身社交需求的多元化,分化形成了多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網絡圈層。同一圈層內的成員會產生一定的群體認同感與歸屬感。這種主體因興趣愛好而聚集的“趣緣”聚類現象會加劇圈層內外之間的區別與分離,導致圈層內的價值聚合與圈層間的價值分化矛盾越發突出,從而擴大民眾價值觀分化的趨勢。當熱點事件、焦點事件伴隨著時間和事態的發展進程發酵時,網絡輿情便會逐漸呈現出“圈內同質化,圈際異質化”的圈層化特點。一方面,隨著圈內成員針對輿情公共事件所展開的討論和交流,同一圈層內同質化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從而造成群體極化現象。另一方面,人們只重視圈層內部的交流和互動,對于圈層外的信息漠不關心。圈內成員在頻繁討論下形成了畸形的意見統一,加劇主流意識形態突破圈層壁壘的難度。由此可見,社交自主化的圈層區域在無形之中阻礙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渠道,阻隔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凝聚力,稀釋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使得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壁壘。
第二,輿情表達趨于隱秘化。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網民在泛娛樂化思潮的沖擊下更加追求視覺狂歡與感官刺激。熱衷于追求流行事物的青年網民更青睞于使用圖片、表情包、漫畫、顏文字、繪文字等非語言符號來代替文字。圖像符號不僅能夠給予生產者廣闊的創作空間,同時也給閱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圖像“不言而喻”的信息傳遞形式使生產者與閱讀者雙方均可以獲取情感上的認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頗具個性化的輿情圖像對于當代網民來說不僅是一種簡單的信息載體,更能夠進一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圖像化的輿情信息非常受到當代網民的青睞。然而,圖像作為其生產者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產物,往往能夠反映出其生產者對現實世界的個人理解與情感觀念,并承載著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在網絡信息超載與網民注意力缺乏的今天,圖像符號類輿情往往能第一時間捕獲網民的眼球,點燃網民的情緒,其中所蘊涵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判斷正悄無聲息地影響網民的價值取向,甚至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感染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加之,圖像類的網絡輿情信息作為一種現實社會的話語“映射”,帶有戲謔、去權威化的成分,所被賦予的深層次含義也更加隱喻,尤其在當網民遇到較為敏感的輿情事件時會更傾向于使用非語言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圖像符號類輿情表達的隱秘化使得網民能夠以個體身份在網絡空間里充分進行意見表達、宣泄情感,甚至惡意制造謠言、歪曲事實。這無疑為網絡輿情的監測、研判增加了難度,同時也在一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和主導權。
第三,技術因素導致輿情治理難度加大。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與運用,“人找信息”的時代逐漸被“信息找人”的新時代所取代。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狀態受到技術因素的深刻影響,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為網絡輿情的引導與治理帶來巨大的“能量場”。然而,網絡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發展潛力巨大的事物,在發展、應用和治理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網絡信息技術也干擾著網絡輿論走勢,甚至危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智能算法推薦機制以“受眾本位”理念為準則,將把關主體以及信息受眾之間的關系從“訓示關系”轉變為“迎合關系。”[2]大數據、智能算法等網絡信息技術會以標簽化、動態化精準分析處理每一位用戶的信息數據,并依據不同的用戶群體喜好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眾式”地推送信息。久而久之,網絡用戶便會對網絡信息技術產生強烈的依賴,陷入同質化信息的“信息繭房”,沉溺在網絡信息技術精心編制的“過濾氣泡”的陷阱之中。同時,民眾也易于失去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民眾也“縱容”相關類型輿情的發酵與生長。也就是說,部分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容易被相關互聯網信息技術培養并表現出某種合乎設計意圖的意識形態特征。基于此,主流意識形態很難穿透厚厚的“過濾氣泡”進入網絡用戶的視野之中。網絡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邏輯架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時代主流媒體“把關人”的效用。在互聯網場域中,數字、代碼成為決定信息流通的“最高裁決者”。這無疑會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從而增加輿情的治理難度。
第四,網絡媒介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弱化帶來網民的消極情緒和非理性表達。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我國社會階層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與此同時,伴隨著新經濟形態、新經濟業態的出現,人們的就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尤其是出現收入差距加大等問題。基于此,在遇到一些負面的輿情熱點事件時,消極情緒就會在網絡空間中被點燃并形成輿論風暴。在這個過程中,部分網絡媒介平臺在“流量至上”的資本邏輯驅動之下,為了吸引網民的稀缺注意力,攫取更高的經濟利益,甚至弱化自身作為企業主體的責任,罔顧事實真相,刺激網民的消極情緒。這不僅使原本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被干擾,更使民眾的價值觀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部分網絡媒介為了博取流量,往往以悲情敘事等夸張敘事手法對民眾進行情感動員。他們或立悲慘人設,肆意渲染悲慘氛圍,以博取同情,或大肆張揚炫耀奢侈生活。這些惡意炒作行為往往都會抓取網民的眼球,激發網民的非理性情緒,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成果的正確評價。這不僅在客觀上增加了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與風險,更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
二、堅持網絡輿情引導的正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3]在開放性、即時性極強的網絡信息時代,我們要針對網絡輿情的新表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
第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輿論引導理念,占領輿論主陣地。在新境遇下,網絡輿論格局瞬息萬變,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交織疊加,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比以往更復雜、更艱巨。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輿論引導的正確導向,用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涵養群眾的內心,從而占領輿論主陣地。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滿足人民的根本需求。歷史和現實表明,凝聚人民群眾共識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根本需求。政府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貫徹在具體的工作中,切實解決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各類問題,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政府要通過積極優化升級相關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拓寬民意表達渠道,以便更好地發揮政務公開、服務大眾、紓解輿情的效能,同時也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的監督作用。網絡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與拓展,網民的聲音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政府部門必須重視網民的反饋,在現實生活中開展調查研究,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二是強化議程設置能力,搶占輿論引導先機。議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引導民眾“想什么”。只有引導人民群眾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保持與主流輿論同頻共振,促進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深度融合,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負面輿情,筑牢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堡壘。因此,主流媒體要注重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議程設置之中,確保新聞輿論工作時刻反映黨的意志,維護黨的權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人民群眾自覺貼近主流輿論,凝聚共識。主流媒體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要強化議題設置能力,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壯大主流意識形態,進而凝聚人民力量。主流媒體通過設置國家重大戰略議題,并經互聯網廣泛、持續地傳播,有利于弘揚主旋律,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三是通過網絡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歷史性成就,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的躍升。這些歷史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厚重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將這些偉大的歷史性成就有機地融入互聯網,通過網絡充分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而使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堅定對黨和國家事業的信心。主流媒體要利用互聯網做好主題宣傳、典型宣傳,充分利用媒體融合技術打造出品牌級的網絡精品欄目。此外,主流媒體要牢牢掌握“信息找人”這一重要的網絡傳播趨勢,充分利用大數據、算法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精準聚焦不同圈層的選擇偏好,根據不同圈層的用戶群體進行“分眾式”地推送信息,從主流意識形態和各圈層需求之間的共通點切入,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滴灌”,從而促使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有效深入各個圈層,更能有效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成效。
第二,落實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引領互聯網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壓實互聯網企業的主體責任,絕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4]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把關”權力集中在職業權威性較高的新聞編輯之中。在新媒體時代,“把關”權力趨于多樣化。其中,網絡媒介平臺是當今重要的“把關人”之一,主要由互聯網企業來運營。互聯網企業在當今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基于此,我們要使互聯網企業深刻地認識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互聯網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屬性。互聯網企業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不能為追求短期的流量變現與經濟利益而放棄社會責任。互聯網企業要嚴格履行“把關人”職責,強化信息內容供給,鼓勵正能量、高質量的內容產出,堅決抵制低俗媚俗、虛假謠言等低劣的信息,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內容池”。同時,平臺算法技術的倫理約束同樣重要,在算法設計中我們要加大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推送比重,以主流價值引導駕馭算法。
第三,提升網民主體意識,形塑網民主體的行為自覺。在智媒時代,盡管互聯網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想觀念與錯誤思潮,然而網民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動選擇者”。因此,我們必須要提升網民的主體意識,形塑網民主體的行為自覺,使網民能夠自覺抵御不良輿情信息,從源頭上抵御意識形態風險。一是培育網民價值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壯大,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認知與認同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然而,部分網民并沒有真正將主流意識形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認同還沒有上升到更深程度的價值認同層面。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從理論認知到價值認同再到自覺踐行,這需要宣傳思想工作的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主流媒體在宣傳主流意識形態時要注意結合時代發展和民眾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主流媒體要融入人文關懷,多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創造積極向上的主旋律作品,靈活運用短視頻、動圖、漫畫等圖像符號類的形式使輿情內容更具有思想上的感染力與穿透力,促使網民能夠從情感上發自內心地理解、認同,自覺擁護并堅決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加強網民自身媒介素養,提升網民信息辨識能力。媒介素養是指網民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辨別、處理等方面的基本素養。網民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理性分析互聯網信息,主動搜索多樣化的網絡信息,跳出同質化信息的“圈層”壁壘,以免掉入“信息繭房”的陷阱。網民對于錯誤的意識形態與思想觀點要敢于亮劍、勇于斗爭,及時揭發、阻止惡意煽動民意、抹黑政府等網絡謠言。三是提升網民自律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需要從源頭上培育網民的自律精神,讓網民在踐行網絡實踐活動中主動承擔自身的網絡道德責任,從而讓網民能夠時刻以“底線思維”在網絡空間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依法治網需要每位公民自覺遵守網絡法律法規,主動參與監督網絡治理與執法工作。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做好社會普法工作,積極引導網民走出“法不責眾”的思維誤區,促進網民理性發聲,提高網民發布、傳播以及接受信息的自律能力,培養網民的良好習慣,從源頭上遏制不良信息進入網絡空間,構建清朗、和諧、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
三、建設網絡輿情引導的治理新格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指出,“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5]輿情應對機制的目的在于能夠有效處置網絡輿情所引發的危機,抑制風險蔓延擴大。輿論引導機制的目的在于引導民眾形成清晰正確的網絡輿論認知,將負面輿情扼制在爆發源頭,避免輿情引導工作陷入被動局面,是一種長效性機制。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機制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網絡輿情引導的新格局。
第一,完善網絡輿情的應急和預警機制。網絡輿情應急與預警機制是指從輿情事件的征兆、出現到輿情危機開始造成負面影響的這一段時間內,化解和應對輿情危機所采取的必要、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應急與預警機制,就可以提高發現輿情事件的敏銳度,及時挖掘輿情事件發生的誘因,有效將輿情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從而抑制負面輿情的擴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政府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網絡技術手段提高科技治網能力,科學識別輿情滋生點,對當前或正在出現的輿情信息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分析并及時對輿情發展走勢做出預判,從而有效規避各種潛在的風險挑戰。在國家政治生活重大事件發生時段、重大節慶日等關鍵節點,政府相關部門更要對網絡輿情實施重點監測。此外,政府還可以與相關專業技術公司以及網絡平臺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以便瞄準輿情沖突焦點,預判輿情發展態勢,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二,健全網絡輿情的分析和研判機制。網絡輿情分析和研判機制是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通過對預警系統中所采集到的網絡輿情信息進行深入剖析,對網絡輿情的發展走勢進行科學、精準的前瞻性預測,從而為網絡輿情引導奠定基礎。輿情分析人員要對搜集、監測到的網絡輿情信息進行深入剖析、精確核實,其目的是能夠洞悉、感知、研判輿情信息所包含的潛在風險,從而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開展找準切入點、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輿情分析人員要遵循輿情演化規律,堅持重點研判與經常性研判相結合,特別是要注意對圖像、視頻、表情包等非文字類輿情信息進行深度挖掘,以便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把握網民思想的發展動態。此外,輿情分析人員要在輿情信息分析和研判的基礎上對輿情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基于輿情的最早信源、關鍵拐點、傳播路徑、影響指數等對輿情進行匯總,以便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立足全局,從整體上把握輿情動態、及時制定輿情引導對策。
第三,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科學完備、系統規范、高效有序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是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保障。結合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實際,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建立輿情信息快速響應機制,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以提升網絡輿情的引導效能。一是建立輿情信息快速響應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6]我們要“第一時間”發布有效信息,搶占信息源。只有最及時的信息才是最有效的信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首因效應”這一概念。“首因效應”實際上指的是一種優先效應,表現為當對同一人或事物出現不同評價、各種信息雜糅在一起的時候,最先獲悉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事件的基本認知。因此,基于“首因效應”的影響,政府部門應善于利用新媒體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時作出回應,通過官方媒體第一時間發布有效信息,搶占輿論先機,力爭成為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發聲人與第一信息源,不能讓網絡空間成為謠言肆意滋生的溫床。二是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根據補償性控制理論,當民眾面臨突發事件時,事件發展的不可預測往往使得民眾產生焦慮情緒,民眾急切需求信息以此來“補償”自身安全感與確定感的缺口。因此,政府要切實增強權威信息發布的相關管理,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面對輿情熱點事件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善用官方渠道以新聞發布會、座談會等形式發布權威信息,及時回應熱點話題與社會關切,增強信息透明度。政府部門要盡量還原事件真相,最大程度上消解民眾心中的疑慮,尊重民眾最基本的話語權和知情權。同時,政府可以將網絡輿情作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有效補充,以此來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政府與網民之間對話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過程,有助于拉近網民與政府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增強政府公信力。
第四,構建多元協同聯動機制。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單一的輿情引導主體顯然無法應對多變復雜的輿情屬性,需要多方力量優勢互補、協作配合、共同發力,需要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7]各輿情引導主體要明晰自身權責邊界,充分發揮自身活力,妥善處理好分工與協同、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實現“1+1gt;2”的疊加增值效應,從而構建基于一致引導目標的全鏈條引導體系。黨政機關在網絡輿情引導過程中是“第一責任”主體。黨的領導要貫穿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全過程。我們要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強大領導力和堅強保障。媒體平臺作為人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要充分發揮其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特別是主流媒體要扮演好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力軍”角色,通過精心設置網絡議程,對輿論走勢形成強大的正向影響力。互聯網企業要堅守底線與紅線,自覺履行網絡信息審核把關角色責任,全方位加強對平臺流通的各類輿情信息的監管。同時,互聯網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促進網絡輿情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共享與運用,突破各引導主體之間存在“信息孤島”的困境,以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效率和實效性。此外,網民要注重辨別事實真相。網民的自我約束可以使得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我們要強化各引導主體間的平等交流,增強網絡輿情引導聚合力,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多元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增強思想引領力,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效力,促使正能量充盈整個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
[2] 羅昕,肖恬.范式轉型:算法時代把關理論的結構性考察[J].新聞界,2019(3):10-19.
[3]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20(1).
[4] 中共中央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
[5]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9.
[7] 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1).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