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伸手不見五指的軍用機場上,殲16咆哮著打開加力帶著兩道耀眼尾焰騰空而起,似離弦之箭撲向夜空。茫茫夜空中運油20龐大身軀若隱若現,殲16漸漸抵近加油機后,運油20伸出了長長加油軟管,尾端穩定傘鑲著輪廓燈帶成為夜空亮色。在精準語音提示下,殲16不斷調整位差逐步接近穩定傘,“左側3米,很好;2米,左側1米;很好”。一瞬間,殲16受油管滑入穩定傘,接上了加油軟管……
這是一段漆黑暗夜里戰機空中加油視頻,中航工業官微把它取名為:暗夜穿針。暗夜穿針,繪出了夜間空中加油的困難與震撼,過程緊張、對接精巧、配合默契。
空中加油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能大幅度提高戰機作戰半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大國空軍重要戰略能力。同時,空中加油難度極大,黑夜里空中加油更是難上加難,需要極為高超技術能力。當殲16與運油20黑夜里成功實現空中加油,標志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戰略能力跨出了一大步。暗夜穿針,道盡了“穿針”之不一般。
由于無可替代的作用,空中加油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已開始探索,但至今全球具備成熟空中加油能力的國家,依然停留在個位數。最先出現的是軟式加油技術,也就是目前常見的加油方式,它由加油機伸出長約30米輸油軟管,尾端裝有喇叭形鋼骨架錐套,在氣流沖刷下形成較為穩定輸油通道,俗稱穩定傘。受油機在機頭上方裝有肘形受油管,空中加油時加油機與受油機不斷調整兩機方位速度,最終將受油接頭插入錐套后接通加油管。另一種是美國人探索的硬式加油技術,雖然加油速度能達到軟式加油的二至三倍,但因為操作復雜容錯性差,至今發展七十多年依然未完全成功。
空中“接頭”加油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非常復雜。最大困難是飛機尾流的干擾與影響。從空氣動力學來講,飛機得以在空中飛行,是因為機翼下翼面壓力高于上翼面壓力產生的升力。這個升力在產生同時,由于壓差作用持續有氣流從下翼面繞過翼尖流到上翼面,在兩個翼尖形成巨大漩渦(現代飛機加裝翼梢小翼就是為了打散漩渦阻力),加上龐大機身空中滑過造成氣流分離產生的漩渦,再加上噴氣式飛機發動機噴出的氣流,三股氣流共同形成了向后的巨大尾流,對臨近飛機包括受油機帶來威脅。特別是現代飛機個頭越來越大,這種威脅幾何級數增加。
2017年1月7日,一架560噸重的A380從迪拜飛往悉尼,在孟買管制區上空航線高度35000英尺,對面飛來一架龐巴迪CL604雙發公務機,航線高度34000英尺。也就是說,兩架飛機在高度差約300米的上下兩條航線上迎頭飛行。當兩機交會時,A380產生的巨大尾流掃過下方的CL604,瞬間將CL604壓下掉落了8700英尺,CL604一臺發動機故障,多位乘客重傷,飛機緊急降落后報廢。正因為此,各國設定不同航線時,一般高度差需要相隔600米以上,橫向距離需要在10海里以上。雖然空中加油是同向同速,但飛機尾流依然影響很大。
空中加油另一大難點,是加油機本身燃油配平。波音737級別飛機,每分鐘耗油量約41千克,機上燃油系統有足夠時間均衡分配油料。現代加油機軟式加油每分鐘可輸油1350千克,硬式加油每分鐘可達3160至5100千克,使得燃油快速在一個又一個油箱間移動,騰出的空間還需要大量惰性氣體迅速填入,非常考驗飛機各系統間的協調響應速度。
最根本的難點,是兩架高速飛行飛機如何在高空氣流急劇波動和加油管不斷晃動中,精準找到結合點順利將加油管與受油管穩穩接合。這是真正高難度的空中“穿針引線”,漆黑夜空里的“暗夜穿針”,就更是難度的幾何級數。
人民空軍作為戰略性軍種,軍改后發生了巨大變化,磨礪出了世界頂尖水平的戰備能力。不僅主戰飛機普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艦載機也在今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伙伴加油方式,在11月29日中俄空軍第9次聯合巡航中,還首度出動了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轟6N戰略轟炸機。
“暗夜穿針”,生動展現了人民空軍全天候全時域戰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