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托管別“脫管”
媒體評論員朱昌俊撰文,校外托管機構一直是雙職工家庭解決孩子放學后家長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徑。然而,近期有媒體在多地采訪發現,當前一些地方的校外托管機構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隱患。
相對于學校提供的課后延時服務,這些校外托管機構的服務內容更加多樣、時間上也更靈活。它們滿足了家長對于孩子課后托管服務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校外托管畢竟事關孩子的安全,不能任由校外托管機構脫離在規范管理之外。從調查看,消防安全存在隱患、衛生安全缺乏保障、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現象,在校外托管機構中比較普遍,甚至一些校外托管機構屬于無證經營,完全處于“地下化”運營的狀態。這種現狀的確需要正視。
這就需要圍繞校外托管機構的經營特點,完善專門的治理體系。有基層干部就指出,校外托管機構涉及接送、看護、餐飲等多個業務,對應著消防、公安、市場監管、衛健等部門,由相應的職能部門對具體業務進行監管,職能過于分散,因此,需要強化部門協同,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此外,該行業既然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且家長有實際需要,或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標準,給相關部門開展規范治理和家長選擇機構提供更精準的參考。像人均活動面積、人員配置等,是否可以有量化的指標?同時,相關部門也可以考慮對校外托管機構的合規經營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發布“白名單”的方式引導家長看證選校外托管機構。當然,鼓勵更多的社區開設公益性托管班,也是一種促進行業服務水平提升的現實思路。
本質上,校外托管機構是市場圍繞家長在孩子課后托管服務上的現實需求,所自發形成的一種服務方式,體現了市場的創造性。社會也樂見這一行業能夠規范、健康發展,但前提是配套的管理規范也要跟上。各地和相關部門不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細則,幫助校外托管機構陽光化、規范化發展,解除家長的后顧之憂。
把課間的自主權交還給孩子
媒體評論員陳廣江撰文,課間10分鐘,時間雖短,但分量很重。它不僅是學生身心轉換的緩沖帶,更是他們釋放個性、情感交流的小舞臺。充分保證每日室外活動時間,讓學生動起來、跑起來、玩起來,對學生身心成長和全面發展極為重要。梳理相關新聞報道能夠發現,越來越多的學校想方設法讓課間“沸騰”起來,創設條件讓學生在課間走向操場。然而,現實中依然有個別學校和教師畏首畏尾,不敢把課間時間的自主權交給孩子。
難點究竟難在哪里?新華社的相關報道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究其原因,是一個“怕”字:學校首先是怕孩子出事,進而是怕家長“鬧事”,最后是怕給自己找事??陀^講,學校這種“怕”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因噎廢食絕非良策,更非教育之道。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段闯赡耆藢W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學?!安坏脤W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今年,教育部部署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列出了12項基礎教育規范管理負面清單,其中就包括“以各種方式擠占學生‘課間十分鐘’休息”。面對學生數量多等現實挑戰,學校應當想方設法化解風險,而不是逃避困難,以犧牲孩子的天性為代價,去換取“絕對安全”。
據媒體報道,不少地方已將“課間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甚至20分鐘,孩子有了更充裕的時間走出教室。同時,很多學校還采取各種措施,讓孩子玩得開心、家長放心。
從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學校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與發展規律,多一些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比如,學??梢酝ㄟ^加強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設施、制定應急預案等措施,為學生營造一個既安全又自由的室外活動環境。
把課間打造成學生成長的“加油站”,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學校及教師應加強家校溝通、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把學生的安全教育等各項工作做細做實。要讓家長認識到,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當孩子在課間活動中意外受傷時要理性客觀地對待,積極與學校溝通協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與抱怨。
相關部門也應提供制度機制上的支持。比如,通過劃清學校安全責任界限,明確輕微傷害免責范圍,建立健全安全救助體系;加強多方協同聯動,引導家長理性維權,從而解除學校及教師的后顧之憂。
短暫的課間承載著學生健康成長的空間,檢驗著學校育人的理念和態度。共同拿出切實的行動,讓每一個校園的課間都熱鬧起來,學生健康成長路上將能汲取更多的能量,擁有更多美好的回憶。
(以上信息選自有關媒體,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