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霸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根據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校園霸凌的現狀分析,如情感問題、創傷后應激障礙、社交障礙、學習困難等問題都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我們應從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和社會層面來預防和祛除校園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提升學生健康發展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園霸凌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階段,它既是身體發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而校園霸凌作為這一時期可能遭遇的嚴重問題之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所謂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13歲——18歲的時間段,心理出現的一些變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積極心理狀態,包括良好的情緒管理、自我認知、人際關系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等。當校園霸凌這一隱形殺手籠罩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其心理健康往往會受到威脅。校園霸凌不僅僅直接對受害者身體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會造成長期、深遠的負面影響[1]。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校園霸凌之間的關系,尋找有效地預防和干預措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安全、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校園霸凌的現狀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主要影響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在心理、情感和社會適應等方面處于良好狀態,能夠積極面對生活挑戰,有效管理情緒,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并具備自我實現和成長的能力。具體來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表現包括情緒穩定、自我認知明確、社交能力強、適應能力良好。情緒穩定能夠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平衡;自我認知明確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清晰的認知,具備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交能力強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具備同理心和合作能力;適應能力良好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具備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普遍存在,如焦慮、抑郁、自我傷害、社交障礙等。這些問題可能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影響強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教育環境過于注重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學業壓力過大、沒有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教師沒有及時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等因素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一個積極向上、和諧友愛的校園文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學校存在校園霸凌現象,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校園霸凌之間的關聯性及表現
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校園霸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校園霸凌是一種在校園環境中發生的、由一名或多名學生針對另一名學生的持續性、惡意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包括身體、心理或社交上的傷害。校園霸凌對受害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影響他們的成年生活。他們可能會繼續經歷情感問題、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家庭生活和個人幸福。此外,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他們可能缺乏同理心,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夠敏感,難以建立正常的人際互動。如果施暴者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和干預,他們可能會在未來形成更嚴重的反社會行為。校園霸凌表現為侮辱、孤立、排斥等個體欺凌行為,也可能表現為集體嘲笑、起哄等多對一的群體欺凌行為。長期的欺凌行為會給受害者很大心理壓力導致他們的身體癥狀出現頭痛、胃痛、失眠等身體癥狀同時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心理困擾,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況下,被欺凌的青少年可能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如自殘、自殺等,這是因為他們感到極度絕望和無助,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欺凌者往往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和理解,難以體會受害者的痛苦,成年后可能會表現出犯罪傾向,更容易走向犯罪道路。校園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實際情況更加復雜和多樣化。
二、校園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危害的成因
(一)情感問題
校園霸凌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受害者常常受到斥責、侮辱、嘲笑和排擠,這些負面的評價會使受害者感到自己的價值受到了質疑,從而降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長此以往,受害者可能會產生自卑感、抑郁癥狀,對人際交往充滿恐懼,影響他們的情感需求的滿足,特別是需求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持。受害者常常會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無法與同齡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導致社交能力下降。青少年正處于尋找自己身份和認同階段,如果無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可能會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惡化情感問題。校園霸凌往往伴隨著實際或認知到的權力不平衡,欺凌者往往利用其身體、心理或社交上的優勢地位對受害者進行攻擊。這種恃強凌弱的特點會讓受害者感到更加無助和絕望,進一步加劇他們的情感問題。
(二)創傷后應激障礙
校園霸凌這種經歷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傷害,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常常感到極度恐懼和無力。他們可能面臨身體或言語上的攻擊,甚至被排擠在社交圈之外,這種無助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法逃脫這種痛苦,從而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其次校園霸凌的行為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反復發生,這種持續性的傷害會讓受害者反復經歷恐懼和無助的感覺,這也會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可能會經歷一些破壞性的心理體驗,如被羞辱、被嘲笑、被排擠等,這些體驗會對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情感產生深遠的影響,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等情緒也是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原因之一。在遭受校園霸凌時,受害者可能無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幫助。他們可能感到孤獨、無助,不敢向他人尋求幫助,這種缺乏支持的狀態會讓他們更加難以應對校園霸凌帶來的心理創傷,造成了創傷后應激障礙。
(三)社交障礙
校園霸凌通常伴隨著言語侮辱、身體攻擊或社交排斥等,這些行為會給受害者帶來深刻的情感和心理創傷[2]。受害者可能會感到恐懼、焦慮、無助和絕望,這些負面情緒長期積累,會導致他們難以信任他人,難以融入社會,形成社交障礙。受害者往往會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嘲笑,這會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過于負面,自我價值感降低。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尊重,這種自我價值感會讓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缺乏自信,難以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導致他們會避免與他人交往,以避免再次受到傷害。這種社交回避行為會讓他們錯失學習社交技能的機會,導致他們在社會交往中更加困難。加之被霸凌的青少年可能會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因為他們曾經遭受過他人的傷害,這種不信任感會讓他們感到難以建立親密關系,難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從而增加社交障礙的風險。
(四)學習困難
被霸凌的學生因為長期的欺凌變得自卑、膽怯,失去自信,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這種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以保持專注和投入,他們也會因為害怕再次遭受欺凌而產生焦慮情緒,性格變得敏感,難以放松自己。在這種焦慮情緒下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受害者因為社交障礙導致人際關系受損,在這種不良的人際關系狀態會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孤獨和無助,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校園霸凌會導致受害者注意力無法集中,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分心、走神等現象,這會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有效吸收知識,影響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3]。校園霸凌會給被欺凌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感到無法承受,這種心理壓力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生理健康,使他們難以保持學習的精力和動力。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下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學習苦難、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三、應對校園霸凌的策略與建議
(一)家庭層面
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使孩子愿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困擾和遭遇。家長應傾聽孩子的聲音,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的情感變化,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可能遇到的校園霸凌問題。另外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或攻擊性語言,以免孩子模仿并帶入校園。更重要的是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挑戰和困難,培養他們的自信和勇氣,他們應能夠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沉默,教導他們如何應對校園霸凌,如保持冷靜,避免直接沖突,及時尋求幫助等。同時,家長也應告訴孩子如何向老師和學校求助,以便及時解決問題。在家庭中,家長要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減少受到校園霸凌的影響[4]。此外,家長還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二)學校層面
學校要建立有效的情報搜集與通報制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情報搜集系統,及時收集校園內可能發生的糾紛、矛盾和治安事件的信息,一旦發現校園霸凌的苗頭或事件應立即予以通報,確保學校管理層、教師、家長和相關部門都能及時獲得信息,及時應對。學校也要建立完善的預防工作體系,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內心世界,營造和諧友好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此外,學校要針對學生和教職工開展校園欺凌教育培訓,教導他們正確應對欺凌事件的方法,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教育教職工如何及時發現和處理欺凌事件,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水平。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關系,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關愛和支持;留意學生的日常表現,是否有突然的情緒低落、逃避學?;蛏缃换顒拥?,及時發現并處理欺凌事件。通過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尊重和友善,使學生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性和不可接受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反欺凌活動,提高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會層面
完善反校園霸凌的法律法規,明確校園霸凌的定義、形式和處罰措施,確保校園霸凌的定義、形式和處罰措施,確保對校園霸凌行為的有效打擊,加強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執法力度[5],對設計校園霸凌的案件要及時調查、公正處理,形成強大的社會震撼力。通過媒體宣傳、公益廣告、社區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對校園霸凌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營造關愛、尊重、平等的社會氛圍。鼓勵學校與社區、企業等建立合作機制,共同開展校園霸凌防治工作,利用社會資源為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建立校園霸凌受害者援助機制,為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支持,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參與校園霸凌防治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6]。加強對網絡游戲、電影電視等媒體內容的監管,避免暴力、欺凌等不良信息的傳播,倡導媒體在宣傳中注重傳遞正能量,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積極的影響。建立反校園霸凌機制,在學校建立反校園霸凌的舉報和投訴機制,鼓勵學生積極舉報校園霸凌行為,對舉報的校園霸凌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并對施暴者進行教育和懲罰。
校園霸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隱形殺手,校園霸凌行為對受害者帶來了直接的心理傷害,這些情緒長期積累導致受害者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青少年可以通過在家庭、學校、社會層面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減少對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嚴重損害的問題。預防校園霸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意義在于減少心理創傷、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維護教學秩序和學習氛圍[7],使青少年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心理健康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預防校園霸凌有助于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安全、和諧、友愛的校園環境,使他們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江界華,江帆.校園霸凌心理形成機制及預防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4):45-53.
[2]梅竹.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杜絕“校園霸凌”[J].農家書屋,2017(6):62.
[3]錢磊.校園霸凌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臺北TIMSS2011數學測量數據的實證分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5(6):52-55+76.
[4]葛蘊儀,徐水晶.從家庭教育視角分析青少年校園霸凌心理成因及干預對策[J].校園心理,2021,19(2):143-145.
[5]孫佳新.論我國校園霸凌的現狀及法律對策[J].法制博覽,2019(3):183-184.
[6]郭啟東.社會預防視角下的校園霸凌行為防范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18):163-164.
[7]郭豐波,覃偉.校園霸凌行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31):165,196.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