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人機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廣,無人機時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那么,無人機主要可以用來做什么?無人機駕駛員每天做什么?無人機操作容易嗎?普通人能不能操作無人機上天?帶著諸如此類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無人機駕駛員這個職業。

記錄時間:2021年8月18日 記錄人:張某軍
上午工作情況
9∶00
1.與客戶對接確定航測作業區域。(確定作業區域)
2.確定航測目標地面精度和飛行參數。(確定飛行參數)
3.驅車確定去作業區域路線是否暢通。(排查路線)
4.到作業區域觀察測區環境。(環境觀測)
5.通過電子地圖確定測區范圍。(測定區域)
11∶00
1.根據測區范圍分割飛行作業架次。(任務分解)
2.在電子地圖測區范圍內布設像控點。(布設像控點)
下午工作情況
14∶00
1.在測區進行像控點的標記涂刷。(標記涂刷)
2.進行飛行設備的準備。(設備準備)
3.規劃飛行航線和飛行參數的設定。(規劃航線)
4.對飛行區域高度的檢查。(檢查高度)
16∶00
1.進行飛行作業。(飛行作業)
2.采集航測區域數據。(采集數據)
3.飛行完成,進行數據整理。(數據整理)
4.返回辦公地點,檢查飛行數據并上傳網盤。(數據上傳)
職業定義。無人機駕駛員是通過遠程控制設備,操控無人機完成既定飛行任務的人員。
關聯職業。與無人機駕駛員密切相關的職業有無人機研發工程師和無人機裝調檢修工。無人機研發工程師主要進行無人機的研發工作,包括組裝原型機、校正優化無人機設計及進行系統化產品穩定性測試等。無人機裝調檢修工主要是對無人機本身進行安裝、調試、檢查、維護、修理等工作。而無人機駕駛員是使用無人機執行相關飛行任務的人員。
相應崗位。無人機航拍、無人機測繪、無人機物流、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巡檢、無人機裝調檢修、應急救援等。
1.負責多旋翼、固定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等無人機的飛行駕駛操作。
2.負責操作無人機進行測xJY2U5lI3HZudz49Vu1nCKYFoA0/TukhCvocX77wea0=繪、植保、巡檢、航拍、物流、安防等作業。
3.負責無人機產品的售前演示推廣、售后培訓工作。
4.負責給客戶提供無人機售后技術支持,解決無人機在使用過程中的故障問題。
5.配合研發團隊進行無人機產品測試。
6.負責飛行作業之后的整理、調試、維護工作。
7.負責作業成果的后期處理工作。
2021年11月,北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發布《2021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薪酬大數據報告》,首次發布30個新職業的薪酬水平,其中無人機駕駛員的年薪中位數為12.53萬元,主要集中在7.9441萬~15.1587萬元。
該職業從業人員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有:空氣動力學基礎、無人機結構與飛行原理、無人機平臺分系統的組成、導航飛控系統、無人機動力系統、基礎氣象學、無人機操作技術等。核心技能是分析與操作。
目前已有較多院校開設了與該職業相關的專業,涉及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技工院校等,相關專業主要有無人機應用技術、無人機操作技術、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公路工程測量、機電一體化技術等。
該職業從業人員遍布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經濟發展較快或人口較多的省市,如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江蘇等。
該職業的發展路徑主要有四條:一是管理路線,即從員工晉升到主管/單位中層,再晉升到經理/單位領導層,甚至往更高的高級領導職務發展。二是專家路線,即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在職業等級上不斷晉升,成為無人機領域專家。三是復合人才路線,即向其他行業跨越或職業轉型,如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轉型為無人機測繪操控員、無人機研發工程師等,與專業技術崗位橫向貫通。四是創業路線,即基于個人興趣愛好進行創新創業。無人機駕駛員的職業貫通發展如圖1所示。

從市場供需看。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分析,到2019年年底,我國無人機年銷售量達到196萬架,其中消費級無人機150萬架,工業級無人機46萬架,按照兩架無人機配一個駕駛員計算,我國對無人機駕駛員崗位的需求為百萬級。
從產業發展看。根據國際預測公司(Forecast International)2019年8月的預測,未來10年亞洲將成為無人機系統最大的客戶地區,預計市場份額占比達50%。而中國的無人機市場份額將占亞洲市場的80%以上。從政策紅利看。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促進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2018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航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通用機場有序發展的意見》,提出優化提升既有航空飛行培訓通用機場的服務保障能力,注重與航空制造、通用航空消費上下游融合,發展固定翼航空器、旋翼機、無人機等多類型、多層次的飛行培訓體系。2019年5月,民航局發布《促進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促進無人駕駛航空健康發展,提升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管理與服務質量。
(摘編自:中國人事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中國職業發展指南·新職業卷Ⅰ》,主編: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