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理解偏差、目標不明確、融入生硬、途徑單一和忽略評價等問題,本文探索了環境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競賽育人等四個方面的課程思政融入途徑,讓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的路徑更加清晰。同時以數控加工實訓課程為載體,提出構建“兩線三段四評”模式,確立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構建學生、教師、企業、學校四維多元思政評價體系等策略,讓課程思政成為立德樹人的堅強保障。
■關鍵詞:數控加工;課程思政;實訓教學;“兩線三段四評”
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核心任務。職業院校秉承“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理念,培養高技能人才。數控加工實訓教學,既能錘煉學生技能,又能培育學生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面對國家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將課程思政融入數控加工實訓,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與必備技能,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依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六育人”的理念,結合數控加工實訓課程的特性,筆者積極探索從環境、實踐和競賽等多個維度融入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旨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思想政治素質。
(一)環境熏陶——匠心文化,浸潤心靈
環境是塑造人才的隱形課堂。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所在的實訓車間,不僅是錘煉技能的場所,更是培育職業素養的搖籃。通過精心布置車間環境,如張貼8S職業素養內容、車間管理規定、企業文化標語、工匠精神圖片等,營造濃厚的匠心文化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內化職業素養、職業習慣與精神追求,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
(二)實踐錘煉——精益求精,鑄就匠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錘煉匠心的必經之路。數控加工實訓課程以實操為核心,通過五個項目教學的精心設計,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每一次實訓中。如在數控車削編程項目中,引入“強國之利器·‘蛟龍號’220”的故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以大國工匠為榜樣,引導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領悟和強化勞動精神,鑄就匠心。
(三)競賽磨礪——德技并修,追求卓越
技能競賽是檢驗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彰顯課程思政功能的舞臺。在技能競賽訓練中,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堅強品格、專注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等,讓學生在高強度的競賽中磨煉意志、提升能力。通過參加競賽,學生不僅實操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也得到全面提高,實現了德技并修、追求卓越的目標。
(一)具體明確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務必確保知識與技能傳授、方法習得與情感體驗并重,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獲得感。設置教學目標時,思政目標應作為核心要素,緊密貼合課題內容,與課程目標及人才培養目標保持高度一致。具體來說,應將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職業操守、勞動精神及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有機融入課程,確保它們與機械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及數控加工實訓課程目標緊密相連,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自然融入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思政元素
數控加工實訓作為機械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以培養“知工藝、懂編程、能加工、會檢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整體目標的,是學生將來走上工藝員、操作工等崗位的磐石之基。數控加工實訓課程在專業學習中安排在第二至第八學期,占專業課時比例達12.5%,內容不僅包括專業技能,更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質量觀念、工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愛國情懷等。在課程設計中,要深入挖掘數控加工專業、學生未來職業領域及課程相關的職業素養,如鉆研精神、不畏艱難、精益求精、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通過實踐調研與專家訪談,筆者結合機加工制造行業的特點,將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職業操守、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之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實現技能與素養的雙重提升,詳見圖1。
(三)創新構建“兩線三段四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在數控加工實訓教學實踐中,筆者緊跟現代數字時代的步伐,結合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育人規律,以及學生、教師、企業、學校等多維度評價主體的特點,創新性構建了“兩線三段四評”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兩線”指的是“線上思政元素融入”與“線下思政元素融入”。筆者所在學院精心打造數控加工實訓線上課程,充分利用視頻、語音、圖片、文檔等多種形式,設計了一系列提問、討論、習題、游戲等互動環節,將思政育人元素巧妙融入課程內容中。例如,在“認識數控機床”項目學習中,線上線下同步播放“強國利器之一:中國數控機床之最”的視頻,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數控機床重要性的同時,增強對數控機床技術工人的職業認同感。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思政育人效果倍增。
“三段”則涵蓋了“課前融入思政元素的準備階段”“課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階段”以及“課后融入思政元素的總結反思階段”。在課前,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預習實訓的背景、意義和要求,為課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課中,學生在實訓車間進行實踐操作,同時接受教師的現場指導。課后,學生需完成問題思考、強化訓練和創新發展等拓展學習任務,這些環節都融入了對學生思想政治品質的引導教育。以“編制數控加工工藝”項目為例,課前,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完成測評,了解孔加工工藝的來源和歷史背景,同時鍛煉邏輯排序能力,培養職業認同感。課中,通過小組合作找碴兒游戲等互動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嚴謹細致的態度。課后,學生完成創新工藝流程設計,養成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四評”則是指“學生測評思政元素融入”“教師互評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企業專家點評思政元素融入”以及“督導部門考評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在數控加工實訓教學過程中,注重從學生、教師、企業、學校四個維度進行全面評價,評價內容涵蓋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思政獲得感四個方面。以“復雜零件的數控銑削編程與加工”項目為例,設計四類評價表,分別對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責任擔當意識、追求卓越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激發愛國熱情以及技能報國的信念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政獲得感,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兩線三段四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實施,不僅實現了思政元素在數控加工實訓教學中的自然融入,還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精心策劃數控加工實訓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
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需遵循規律,精心策劃是關鍵。筆者采用了“畫龍點睛式”“元素化合式”與“專題嵌入式”三種巧妙融入方式。“畫龍點睛式”的特點在于適時引導,如在講述制造業歷史時,引出愛國敬業的價值觀;分享大國工匠事跡時,強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元素化合式”則是將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與思政要點三者有機融合。在工藝分析、方案優選等環節,不僅傳授知識,更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及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通過評價指標量化任務完成度。“專題嵌入式”是在不改變原有教學結構的基礎上,引入行業案例,如數控加工崗位職責與技能要求,激發學生職業道德與專業自信。同時,通過質量評定確保實操規范性與嚴謹性,在總結反思中再次融入工匠精神,實現全過程育人。如此,思政元素與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教學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下面以“簡單零件的數控銑削編程與加工”項目中“油泵壓板銑削加工”課題為例,具體分析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乃教學之基,課前教師需通過觀測、測評等手段全面掌握學情,涵蓋知識、能力、特點、專業及思政基礎。針對思政教育薄弱點,精準設計教學方案,巧妙融入思政素材,詳見圖2。


(二)學習目標
依據課標,結合學情,制定目標時注重學生的思政基礎。針對有的學生專注力不足的情況,課程重難點融入思政素養培養。本課重點為油泵壓板鏜孔加工精度控制,難點為杠桿百分表中找正零件中心點,需學生高度專注,追求精密,以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詳見圖3。
(三)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學習內容涵蓋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及思政素養,思政素養緊密對應學習目標要求,詳見圖4。
(四)學習資源
為確保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在學習資源上進行了精心選擇與整合。除數控加工實訓車間、教學仿真軟件、數控銑床等專業資源外,還增設了多媒體一體機、平板及大國工匠思政視頻等思政學習資源。由專業團隊編寫的工作頁及CAD/CAM軟件應用教材等,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五)教學實施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思政教育自然融入,非生硬灌輸。在課前、課中、課后均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全程貫穿,詳見圖5。
(六)學業評價
考核環節融入思政元素,小組評價表涵蓋:熱愛本職工作、小組討論參與度、工量具規范擺放、工作臺面整潔度、8S執行情況及成本節約意識等,全面評估學生表現。

立德樹人成效是衡量學校工作的“標尺”。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緊密結合。在數控加工實訓中,筆者以教學環境、實訓實踐和技能競賽為思政育人載體,通過明確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構建“兩線三段四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等策略,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確保專業課程為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提供保障。

[1]李素娟.課程思政在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施探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5).
[2]劉燕,李傳波,李敏.立德樹人視域下技工院校課程 思政的時代內涵及實現路徑:以數控技術實訓課程為例[J].職業,2024(9).
[3]李偉娟.“雙高計劃”視域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數控加工產品質量控制與檢測”課程為例[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5(1).
[4]王芳.《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案例設計[J].家電維修,2024(3).
[5]劉美紅,宋科,康宇馳,等.數控技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的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 2024,10(16).
[6]曾志芳.課程思政在《數控銑床編程與操作》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J].模具制造, 2022,22(12).
(作者:陳建生,龍巖技師學院黨委書記;涂麗云,龍巖技師學院教研室副主任;肖慧娟,龍巖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