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重慶市作為全國最早參與世界技能大賽的省市之一,已連續參加了第42屆至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及特別賽,獲批建立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27個(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和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研修中心,培養選手代表中國參賽累計獲得31金10銀7銅15優勝佳績,其中重慶籍選手獲得7金4銀2優勝。第43屆美發項目金牌獲得者聶鳳為中國第一個世賽女冠軍;第45屆電子技術項目金牌以及2022年特別賽美容項目、光電技術項目的2枚金牌均為中國參加世賽以來的該項目首金;第47屆又斬獲抹灰與隔墻系統項目金牌,3D數字游戲藝術項目冠軍巫妍婷為該項目摘金的第一位女選手,美發項目金牌獲得者田飛鴻為第43屆世賽冠軍聶鳳的學生。
一直以來,重慶市制造業底色鮮明、底蘊深厚。當前,重慶市正立足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建設新重慶,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數字重慶建設撬動制造業變革重塑,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隨著數字重慶建設號角吹響,重慶市選手的技能水平也向新而行、水漲船高,2021年,重慶市獲批建立全國首個“智能+技能”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試驗區。因為有強大的先進制造業支持,重慶市技能選手也從“巴渝工匠”蛻變為“巴渝智匠”,加上科學的訓練和高水平的專家賦能,團隊整體實力有大幅提升。展現高超技能實力的背后,是新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不斷完善,也是技能人才與“重慶制造”共同成長的最好詮釋。
重慶市對接世界技能大賽項目、國賽精選項目和該市特色產業,全面開展市級競賽選拔集訓基地建設,競賽基地數量由最初的13個增加到144個。重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為職業技能競賽的主管部門,牽頭制定出臺了重慶市職業技能競賽管理和獎勵補助辦法、市級選拔集訓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競賽贊助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各集訓基地對照重慶市技能競賽管理有關文件要求,采取“一基地一方案”的形式,逐一起草了基地高質量發展方案。方案涵蓋了基地建設整體情況及存在問題、對標各級職業技能大賽參賽奪獎目標、日常運行管理具體措施、專家和選手梯隊建設計劃、資金項目投入計劃、組織領導機構、市場化運行等內容,進一步強化了領導、明確了目標、細化了舉措。與此相配套,各基地建立了包括選手管理、訓練管理、資源管理在內的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通過制度約束,保障集訓的高質量開展,強化集訓效果。同時,相關制度也為來自各單位的選手提供了公平、公正的訓練和競爭環境,增強了選手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堅持線上線下互動,完善世賽培訓資源包,采取自主培養為主、向外引進為輔,選優育優世賽班、國賽班,多層次、梯隊式加強選手培養。以備戰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為例,重慶市統籌實施選拔賽75場,超過1600人參加選拔,遴選758人進入市級集訓隊,開展包括技能、體能、心理等多科目訓練,實施多輪次考核,最終確定參賽選手。集訓過程中,一些項目通過將訓練和比賽融為一體,為選手創造更加真實的競技環境,提高選手的應對能力和心理素質。同時,訓賽一體也可以提高訓練效率,減少時間和資源的浪費,使選手能夠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目前,重慶市已組建284人的市級競賽技術指導專家組64個,負責選拔集訓工作的技術指導、選拔及考核技術工作文件的編制和命題等工作。同時,通過引進世賽專家、教練和行業專家,不斷提升選手發現、選拔、訓練工作水平。利用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的寶貴契機,加強本地裁判在國際賽事中的歷練。競賽基地還注重培養基地自身的高水平保障團隊,加強集訓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心理輔導人員的培養,為選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聘培結合不僅能夠提高選手的技能水平,還能夠培養出更多的競賽技術骨干和專業人才。
通過建立競賽基地和技術指導專家組,競賽基地、技術指導專家組、選手選派單位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落實責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形成有效的集訓協作機制。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競賽基地能夠及時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掌握先69ef4bc06e54d8128fad336c69b8fdc1334963d1f7b09cec9c54cbb77465c3ee進技術和工藝,為選手提供最新的訓練設備和實踐機會,使選手能夠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鍛煉自己的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參賽期間,各集訓基地、選手培養單位派出專人參與保障。里昂世賽期間,重慶市赴實地參與服務保障的團隊超20人,并按1∶12的選手和保障人員配比,為選手參賽獲獎提供了堅強后援支撐。
對世賽獲獎選手,在物質獎勵方面,僅重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就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20萬元、10萬元不等的獎勵。在職稱獎勵方面,直接頒發“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優先留校任教或留企工作,破格晉升副高級以上職稱。在榮譽激勵方面,直接授予全市五一勞動獎章、五四青年獎章等各類榮譽,納入重慶市人才卡服務范圍,推薦參評全國各類榮譽,支持建立市級、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
在選手的培養選拔過程中,在注重培養選手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素養,提高選手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培養選手的工匠精神、職業操守、心理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探索以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能旅學形式,做實做精“巴渝工匠”“青年技能營”活動品牌,不斷增強青年技能人才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通過開展“青年技能營”等技能實踐活動,激發選手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通過“思”“技”并重的培養方式,培養出更多具備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行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近年來,重慶市技能人才在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特別是世界技能大賽舞臺上拼技能、比腦力、秀創意、展絕技,展現向新、向前、向好、向上的良好形象。尤其是擅長新技術和新質生產技能的“巴渝智匠”,用手中的操縱桿、電子屏、編程器等不斷突破技術技能的邊界,在云端施展天馬行空的創意,刷新大眾對傳統技能人才的認知。從賽場內到賽場外,世界技能大賽的深度參與、賽教融合,充分反映出重慶市技工教育在產業圖景下的“專業”之變,在重慶市32所技工院校中,目前共有27個專業、109個專業點服務于“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從技能大賽看數字重慶,新重慶建設為數字技能人才厚植沃土,帶動更多“巴渝智匠”把“一技之長”磨出來,把“一鳴驚人”創出來,把“一馬當先”跑出來,70萬名數字技能人才作為數字經濟發展“芯片”,活躍在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集群,為重慶市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和要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