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文獻研究與案例分析,系統研究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營造中的應用策略。研究采用植物資源普查、生態特征分析和景觀評價等方法,對研究區域內鄉村特色植物的種類構成、生態特性和文化價值進行全面調查與評估。研究表明:研究區域鄉村特色植物具有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共記錄植物科屬600種,其中鄉土植物占比達75%;構建了基于空間層次、季相變化、生態組合的植物配置模式,提出“點、線、面”結合的空間布局策略;建立了包含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應用的植物文化價值體系;形成了適應不同功能區域的植物配置方案,實現了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研究成果為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營造中的科學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鄉村特色植物;農村園林;植物配置;景觀營造;文化傳承;生態設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景觀建設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當前農村園林建設中普遍存在植物選擇同質化、景觀特色缺失、生態系統受損等問題。與此同時,鄉村特色植物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其價值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和利用。因此,研究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營造中的應用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鄉村特色植物資源調查與分析
1.1研究區域概況
本研究選取山西典型鄉村區域作為研究對象,該區域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8~12℃,年降水量400~650mm。區域內地形以黃土高原和山地為主,土壤以褐土和粗骨土為主,自然條件較為特殊,植被資源體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研究區域內傳統村落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鄉村特色植物資源獨具特色,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調查基礎。調查范圍覆蓋20個典型村落,包括黃土高原村落、山地村落和川道村落等不同類型。
1.2鄉村特色植物資源現狀調查
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和資料收集,對研究區域內鄉村特色植物進行全面普查,共記錄植物600種,其中喬木類植物180種,灌木類植物220種,草本植物
200種。從植物來源來看,鄉土植物占比85%,引進植物占比15%。生態特征分析表明,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比例為2∶8,耐寒性植物占80%,耐旱性植物占75%,適應性強的植物占主導地位[1]。文化價值評估顯示,具有傳統文化象征意義的植物占35%,具有實用價值的植物占50%,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占70%。調查過程采用GPS定位、數碼照相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了完整的植物資源數據庫。
1.3現有鄉村園林植物應用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地調查分析發現,當前鄉村園林植物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植物選擇過度城市化,引進不適合當地氣候的觀賞植物,導致地方特色缺失和植物存活率低;(2)植物配置缺乏科學性,未充分考慮山西特殊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耐寒耐旱要求,存在適應性差、管理維護困難等問題;(3)傳統鄉村植物文化傳承不足,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鄉土植物(如棗樹、柿樹等)逐漸消失;(4)植物空間布局單一,缺乏層次感和季相變化,未能充分利用當地特色植物營造景觀;(5)生態系統完整性受損,植物群落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下降,抵御風沙能力減弱;(6)植物養護管理粗放,特別是在干旱季節灌溉不足,冬季防寒措施不當,導致植物生長狀況不佳。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鄉村園林的景觀效果和生態功能的發揮,亟需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善。
2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中的應用價值
2.1生態價值
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植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馴化,已形成對當地環境的高度適應性。它們能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主要表現在: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為當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改善農村小氣候,通過植物群落的層次配置,有效調節溫濕度,降低灰塵;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結構,提高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改善土壤環境,通過根系固土、枯枝落葉腐殖,提高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質,減少環境污染[2]。此外,鄉村特色植物還具有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
2.2景觀價值
鄉村特色植物是營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景觀的重要元素。從景觀美學角度看,這些植物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通過四季變化展現豐富的色彩變化,形成春賞花、夏納涼、秋觀果、冬見形的景觀特色;植物本身具有獨特的形態美,包括樹形、枝干、葉片、花果等,能營造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不同植物的組合配置可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間層次,創造出豐富的景觀空間體驗;植物群落的自然生長狀態能夠體現鄉村的自然野趣特色,形成與城市園林截然不同的景觀風格。這些景觀特征有助于塑造獨具魅力的鄉村意境。
2.3文化傳承價值
鄉村特色植物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植物往往與當地民俗活動、傳統節日、民間信仰等密切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例如,傳統庭院中的梅蘭竹菊象征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境界;村口古樹見證村落發展歷史,成為鄉愁記憶的重要載體;特色果樹和農作物反映傳統農耕文化;藥用植物體現傳統中醫藥文化智慧;風水樹種寄托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這些文化價值的傳承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維系鄉村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2.4經濟價值
鄉村特色植物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可為農村發展帶來多重效益。第一,許多特色植物具有食用、藥用、工藝等實用價值,可直接轉化為經濟收益;第二,特色植物營造的優美景觀環境可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第三,植物種質資源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可用于育種改良;第四,特色植物的種植和養護可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第五,優質的鄉村植物景觀可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帶動農產品銷售[3]。此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能提升鄉村土地價值,帶來長期經濟效益。通過合理開發利用鄉村特色植物的經濟價值,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3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營造中的應用策略
3.1植物空間布局策略
鄉村特色植物的空間布局應遵循“疏密有致、點線面結合”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富有層次感的景觀效果。在空間層次營造方面,采用喬木-灌木-地被的三層配置模式,通過高低錯落的植物組合創造豐富的空間層次感。對于村落主要道路,采用連續性的行道樹配置,強化空間引導性;在重要節點區域,如村口、廣場、水塘邊等,設置標志性植物群組,突出景觀重點;在公共活動空間周邊,結合鄉土大喬木設置林蔭休憩區域。在視線組織上,結合地形地貌特點,通過植物配置形成若隱若現的景觀效果,并注意保留傳統村落的重要視覺通廊。在建筑前場景中,采用疏植方式,避免遮擋傳統建筑立面;在后場景中,可采用密植方式,形成自然的背景綠化。同時,充分利用鄉村原有大樹、古樹等植物資源,將其作為景觀骨架,營造層次豐富、錯落有致的空間格局。在邊界區域,通過植物的自然過渡,實現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銜接。
3.2植物季相配置策略
季相配置策略著重考慮植物的物候變化特征,通過科學組合打造四季皆景的園林效果。春季以花色繽紛的梅花、桃花、杏花等傳統觀花樹種為主,營造生機盎然的春季景觀;夏季強調濃蔭效果,選擇枝葉茂密的鄉土大喬木,如香樟、榆樹、楓香等,為村民提供良好的戶外活動空間;秋季注重色葉觀果效果,搭配柿子、石榴、楓香等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呈現豐收景象;冬季突出常綠樹種的景觀骨架作用,選擇油茶、杜鵑等耐寒植物點綴。在色彩搭配上,遵循“主次分明、協調統一”的原則,以綠色為主基調,用花卉、彩葉樹種等點綴季相變化[4]。通過合理搭配不同花期的植物,確保景觀的連續性;通過葉色、果實等景觀要素的變化,豐富景觀層次。在植物群落配置時,需考慮不同季節的觀賞重點,合理安排觀賞視點和游覽路線,并注意保持鄉村園林的自然質樸特色。
3.3植物生態組合策略
生態組合策略強調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系統,以鄉土植物為主導,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在群落構建中,注重植物的生態位互補,合理配置深根性和淺根性、喜光和耐蔭、常綠和落葉等不同生態習性的植物。喬木層選擇本地優勢樹種,如榆樹、槐樹等,構建群落主體框架;灌木層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如棠棣、南天竹等,豐富群落結構;地被層選擇耐踐踏、維護成本低的植物,如麥冬、細葉結縷草等。在水體周邊,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復合配置,構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在邊坡地帶,選用根系發達的固土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適應性,優先選擇耐寒、耐旱、抗病蟲等適應性強的植物品種,確保群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同時,通過混交林、復層林等配置模式,增強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實現植物群落的自我維持和更新。
3.4植物文化傳承策略
植物文化傳承策略注重保護和弘揚傳統植物文化,在現代園林營造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對傳統庭院中的特色植物,如傳統名貴花木、祭祀用植物、藥用植物等,采取原址保護或遷地保護措施。在村落公共空間中,設置傳統文化主題園區,如藥用植物園、鄉土果樹園等,展示植物的文化價值。結合傳統節慶活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如端午節的菖蒲、重陽節的菊花等,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通過景觀小品、解說系統等設施,加強植物文化的解讀和傳播,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在現代應用中,創新傳統植物的展示方式,如結合新型園藝技術,開展植物造型藝術創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植物文化數字展示平臺。同時,鼓勵植物文化與現代園林設計的融合創新,在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探索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表現形式。通過植物文化的活態傳承,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5]。
4案例分析與實踐
4.1案例選取與分析方法
本研究選取山西省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園林項目作為研究案例,分別為黃土高原傳統村落A、太行山區特色村落B和汾河平原傳統村落C。這些案例均在近五年內完成鄉村特色植物景觀營造,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分析方法采用實地調研、數據統計和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從植物配置、空間布局、生態效益、文化傳承和使用者滿意度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對關鍵利益相關者進行深度訪談20人次,全面收集各方反饋意見。
4.2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A(黃土高原傳統村落)突出水土保持和生態防護功能,采用“梯田綠化”的布局模式,沿梯田邊坡配置當地耐旱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如檸條、沙棘、紫穗槐等,營造典型的黃土高原生態景觀。案例B(太行山區村落)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特點,采用立體植物配置,以鄉土干果樹種(核桃、柿子、板栗)和觀賞植物結合的方式,打造“山地林果”特色景觀。案例C(汾河平原村落)以傳統晉式四合院為基礎,結合傳統庭院植物,如槐樹、棗樹、牡丹等,重現北方傳統院落園林格局。三個案例均實現了鄉村特色植物的創新應用,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遇到抗旱保墑、嚴寒防護等不同程度的問題。
4.3應用效果評價
通過對三個案例的跟蹤評估,總結出以下應用效果:(1)生態效益方面,本地物種的應用提高了植物存活率,平均達到95%以上,水土保持效果顯著,土壤侵蝕模數較改造前降低50%,區域小氣候改善明顯;(2)景觀效益方面,游客滿意度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對景觀效果表示滿意,特別是對鄉土植物特色和傳統文化展示給予高度評價;(3)文化傳承方面,傳統植物文化得到有效保護,70%的村民認為項目增強了文化認同感,特別是對晉式園林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作用;(4)經濟效益方面,帶動鄉村旅游人數年增長30%,林果產業和特色農產品收入提升顯著。
同時,評估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冬季植物防寒措施不足、旱季灌溉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等,這些問題需要在未來的項目實踐中加以改進。綜合評估表明,基于山西鄉村特色植物的景觀營造策略取得了較好的綜合效益,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5結論
通過對鄉村特色植物在農村園林營造中的系統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研究區域鄉村特色植物資源豐富,共記錄600種植物,具有顯著的生態、景觀和文化價值,但目前存在利用不足、保護不夠等問題;(2)構建了基于空間布局、季相配置、生態組合和文化傳承的植物應用策略體系,為鄉村特色植物的科學應用提供了理論框架;(3)案例實踐證明,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應用策略,能有效提升鄉村園林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和文化傳承效果,實現了生態-景觀-文化的協同發展;(4)鄉村特色植物的應用對促進鄉村振興、改善人居環境、傳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安湘.鄉村生態旅游景區特色植物景觀的營造——以雁山園景區為例[J].農業經濟,2013(2):26-28.
[2]江曉鈺,任飛,余磊.鄉村特色植物景觀配置模式——以浙江余杭梅秋里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4):86-89.
[3]楊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J].全體育,2022(17):275-276.
[4]周雨辰,凌芬艷,楊理勤,等.鄉村規劃中的植物景觀營造策略[J].鄉村科技,2021,12(21):111-113.
[5]李國瑞,馮珍,徐姣,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生態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J].現代園藝,2021,44(2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