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福林
中式烹調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江西省贛菜促進會副秘書長,省級非遺代表項目章貢客家菜傳承人,贛州市文旅客家菜雅廣大使,精通京、蘇、川、閩、粵、贛菜的制作,現任客家大院行政總廚。
贛州有家這樣的院子餐廳,名為“客家大院·非遺贛南客家菜”,其坐落于江南宋城歷史文化街區,郁孤臺腳下,毗鄰古城墻、軍民樓、八鏡臺等古跡,地理位置優越;曾多次登上央視、江西衛視的美食欄目,這里匯聚了贛州18個縣區的特色菜品,與當地各大非遺名菜名小吃傳承人合作,傳承地道客家味,每逢節假日可謂一座難求。如今,“客家大院”已成為客家民俗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更是贛州旅游文化的一張名片。
文旅融入明檔設計打造客家非遺文化IP
當下餐廳,明檔點菜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如何擺脫千篇一律、讓人印象深刻才是致勝關鍵。“客家大院”以客家文化為基點,將明檔與文旅完美融合:將廚房搬到餐廳主干道上,各種檔口分列于兩側,包含小吃、熱菜、涼菜等。檔口排列并不是連續的,其間錯落擺放著當地特色食材,包括時蔬、水果、客家米酒等;或是菜品所需原料的制作站點,如豆皮、豆腐等;將農耕文化、客家戲曲以道具、音視頻的形式在廚房檔口、就餐大廳中展示。整條通道不過一百米,文化元素卻是百花齊放,步入“客家大院”仿佛來到了仿古美食街,餐飲文化氛圍濃厚。
客家大院主打“客家菜”,大廚精選贛州十八個縣區的經典菜品匯入菜單,其中以各種小吃為翹楚,非常受食客歡迎:瑞金牛肉湯選用鮮牛肉切碎制作,食材在紅薯淀粉包裹下,完美鎖住鮮味,滑嫩微彈,品嘗時配生姜蓉是點睛之筆;將紅薯、芋頭、板薯磨泥、調漿、和面,包裹時蔬、肉餡、魚肉,或蒸或煮或炸,皆能收獲可口的風味小點,是客家人年節時必備的待客美食;會昌豆干口感柔韌,兼具醬香與豆香,可涼拌做小菜,還可與韭菜調成餡料,包成春條,外酥脆,內鮮香,老少皆宜,十分旺銷……
瑞金牛肉湯
贛州十大名小吃之一。據傳,瑞金有位屠戶為了不浪費分割牛肉剩下的邊角料,將其切碎用紅薯粉汆成牛肉湯,因易操作、成本低、味道好,便以此產品為主打開店,果然大受歡迎。制作時選用鮮牛肉入菜,切小片放紅薯淀粉上漿,肉質細嫩微彈,湯汁鮮美柔滑。
制作這款牛肉湯有兩個要點:首先,下牛肉時火候不可太旺,煮熟前不宜攪動,避免脫粉令湯汁渾濁黏膩。其次,漿牛肉時可增添適量米酒娘,增香祛腥還能提鮮。客人可根據喜好搭配料汁,但生姜蓉是這款牛肉湯的靈魂所在,必不可少。
注:米酒娘,即帶糟米米酒,是當地人對酒釀的習慣叫法。
原料:牛前腿肉300克,紅薯淀粉100克,生姜1塊,紅辣椒碎30克,蔥花10克,芹菜碎10克,純凈水1250克。
調料:鹽15克,味精15克,雞精15克,生抽15克。
制作:
1.新鮮牛前腿肉切成3 x2.5厘米的薄片納盆,調入鹽5克、味精5克抓拌均勻,加純凈水少許,放紅薯淀粉抓拌均勻,使肉片均勻裹粉并發黏。
2.調味碟:小碗內放芹菜碎、紅辣椒碎、蔥花、生抽攪勻。
3.鍋入純凈水燒開,調入鹽10克、味精10克、雞精攪拌均勻燒開,轉中小火逐片下入漿好的牛肉煮約2分鐘,勾薄芡煮勻關火,盛入湯盆,帶味碟走菜。
4.上桌后,客人將牛肉湯盛入碗中,根據喜好舀入味碟內的醬汁調味,然后用磨泥器擦入適量生姜蓉攪勻即可享用。
客家炸薯包魚
原料:板薯260克,紅薯淀粉25克,面粉15克,草魚100克,韭菜碎5克,姜末6克。
調料:鹽9克,味精5克,雞精6克,辣椒粉8克,白酒2克。
制作:
1.板薯去皮,刮成泥納盆,調入紅薯淀粉25克、面粉、鹽5克,順同一方向攪打上勁,再放味精2克、辣椒粉4克、姜末3克、雞精3克、韭菜碎順同一方向攪勻即成板薯漿。
2.草魚宰殺治凈,取凈肉切成厚約5毫米的片納盆,調入鹽4克、味精3克、雞精3克、白酒2克、姜末3克抓拌均勻腌制10分鐘,然后放韭菜碎2克、辣椒粉3克、紅薯淀粉2克抓拌均勻待用。
3.電炸爐內入寬油加熱至180℃,將腌好的魚片平鋪入板薯漿,平勺表面抹一層油,將魚片連同板薯漿一同舀起,使其與勺面齊平,然后下入電炸爐拖出“尾巴”,炸成一端圓一端尖的魚狀,待其金黃酥脆,撈出控油即成。
客家炸薯條
原料:春條皮10張,韭菜100克,會昌豆干100克,雞蛋1個。
調料:鹽2克,味精1克,雞精1克,十三香1克,辣椒粉10克。
制作:
1.韭菜擇洗干凈,切成3厘米長的段;會昌豆干切成5毫米寬的段;土雞蛋磕入鍋中炒散,盛出待用。將以上食材納盆混勻,放入調料拌勻即成餡料。
2.春條皮在案板上攤平,中間三分之一處放入餡料20克,將面皮卷成長條狀,邊緣抹紅薯粉糊封口即成生坯。
3.電炸爐入寬油調至230℃,下入春條生坯炸至各面金黃,撈出控油裝盤即可走菜。
客家炸三樣
原料:茄子100克,南瓜100克,青椒100克,純凈水適量。
調料:吉土粉50克,面粉100克,粘米粉150克,泡打粉50克,脆炸粉100克,紅薯淀粉250克,雞蛋1枚,辣椒粉適量,大豆油適量。
制作:
1.茄子洗凈去蒂,取中間均勻部分切威厚約4毫米的片,南瓜去皮去籽,切成3毫米厚的長方片;青椒去蒂,對半剖開去籽,修成6厘米長的段待用。
2.將除大豆油以外的所有調料納盆,加適量純凈水,放少許大豆油和勻,待挑起后濃稠掛勺即成脆炸糊。
3.鍋入寬油燒至五成熱,分別將茄子片、南瓜片、青椒段投入脆炸糊中裹勻,逐個下鍋,炸至金黃酥脆,倒出控油裝盤即可走菜。
信豐蘿卜餃
主料:優質紅薯淀粉1000克,白蘿卜1000克,五花肉20克,草魚凈肉50克,開水適量。
調料A:紅尖椒碎50克,蒜末20克,辣椒粉10克,生抽80克。
調料B:姜末,蒜末,雞精,味精,鹽,色拉油,蔥花各適量。
制作:
1.制皮:紅薯淀粉納盆,少量多次沖入開水,邊倒邊攪拌,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切成每個重約30克的劑子,搟成厚約2毫米的皮待用。
2.制作蘿卜料:白蘿卜洗凈,切去兩端,削去外皮,切成段放入鍋中,添純凈水煮透,撈起略微控干,然后剁碎,擠出水分至其半干,蘿卜水置于一旁待用。鍋入底油燒熱滑透,下姜末、蒜末煸香,下五花肉末炒至變色,下處理好的蘿卜碎煸炒,然后倒入蘿卜水,調入雞精、味精、鹽翻炒,勾薄芡翻勻,起鍋倒入盆中即成蘿卜料。
3.草魚凈肉吸干水分,切成薄片納盆,調入雞精、味精、鹽、色拉油各適量拌勻腌入底味。
4.包制:左手取步驟1做好的餃子皮,鋪一張魚片,填入蘿卜料30克,包成月牙狀的餃子,碼入墊有籠布的籠屜,表面噴適量清水,旺火足汽蒸約5分鐘即成。
5.調蘸碟:將調料A中除生抽以外的調料納盆,沖入八成熱油20克激香,調入雞精2克、生抽,撒適量蔥花拌勻即成。
吃法:剛出籠的蘿卜餃呈油光鮮亮的淺赭色,餃皮半透明,蘿卜料及乳白色的魚片隱約可見,入口嫩滑、綿軟又帶有一絲韌性,滿口魚肉清香混合著蘿卜料的甜津,令人回味無窮。蘿卜餃的吃法也有一定的講究,夾餃子時從餃子邊角提起,蘸調料趁熱食用。
外皮以毛芋泥為主料,混入紅著淀粉制成,前者為其提供柔滑細膩,后者增加黏性與筋骨,如此做出的外皮,Q彈筋道而不粘牙。內餡通常以豬肉、韭菜、蘿卜為主,白蘿卜的加盟使入口鮮甜更加鮮甜,餡料可根據需求進行變換,豐儉由人。清水煮熟、蘸汁食用是芋餃的經典走菜方式,還可以加入牛肉滑做成芋餃湯,呈現方式多樣。
石城薯芋餃
原料:毛芋150克,五花肉150克,紅薯淀粉125克,韭菜碎25克,白蘿卜碎5克。
調料:鹽5克,味精3克,雞精1克,十三香2克,豬油5克,白糖1克,姜末1克,純凈水10克。
制作:
1.毛芋頭洗凈瀝干水分,入蒸箱蒸透,取出去皮納盆,搗成細膩軟爛的芋泥,調入紅薯淀粉和成均勻光滑的面團。
2.肥三瘦七的五花肉剁成末,調入鹽、味精、雞精、十三香、白糖、姜末、純凈水順同一方向攪打至發黏上勁,調入白蘿卜碎、韭菜碎繼續順同一方向拌勻,調入熬好的豬油繼續拌勻即成餡料。
3.將和好的芋泥面揪成每個重約20克的劑子,然后搟成厚薄均勻的面皮,每個面皮填入步驟2調好的餡料25克,包成元寶狀的餃子,即成芋餃生坯。
4.鍋入寬水燒開,下入芋餃煮約15分鐘,期間每隔3-5分鐘加半碗涼水,重復以上步驟3次,直至煮熟,帶一碟蘸料(生抽、醋、辣椒粉調勻)即可走菜。
酒娘珊瑚條燉蛋
制作 林小軍
原料:帶糟米酒娘800克,無菌蛋6個,珊瑚條(油炸果子)300克,清水500克,枸杞50克,紅棗片50克。
調料:姜絲50克,鹽適量,花生油適量。
制作:
1.雞蛋磕入微沸的熱水,煮成溏心荷包蛋。
2.凈湯鍋入花生油燒熱,下姜絲煸香,倒入米酒娘,加清水大火燒開,下枸杞、紅棗片、珊瑚條煮開,放入步驟1處理好的溏心蛋,撒鹽輕輕攪勻,燜1-2分鐘。
3.起鍋盛入湯碗,表面點綴枸杞、紅棗片即可走菜。
用米酒娘煮油炸果子和荷包蛋,口感層次豐富,香甜中微帶姜辣,兼具姜香與酒香,非常適合秋冬進補。
贛州生燜鴨
原料:凈麻鴨900克,老姜100克,蒜子50克。
調料:鹽5克,味精5克,雞精5克,廚邦生抽30克,老譚味道醬油2克,啤酒1瓶,八角2顆,桂皮5克,沙姜10克,朝天椒10克。
制作:
1.凈麻鴨斬成5厘米見方的塊,置于細流水下沖凈血污,瀝干水分。
2.凈鍋上火炙透,添菜籽油燒熱,下老姜片、蒜子炸至顏色焦黃、姜片干香,再放八角、桂皮、沙姜煸炒出香,放麻鴨塊煸炒至變色,調入鹽、廚邦生抽、老譚味道醬油翻炒至上色,倒入啤酒,再加開水沒過食材,下朝天椒大火燒沸,轉小火加蓋燜約40分鐘,開蓋補入雞精、味精翻勻,轉大火收濃湯汁,點綴紅椒、蒜苗段即成。
傳統的贛州生燜鴨常以仔姜、本地紅辣椒、米酒煸炒后調味燜熟。此菜在原有基礎上改放啤酒、沙姜、老姜燜制,簡單的香料與啤酒充分激發食材香氣,又不會遮住本味,咸菜成鮮微辣,非常適合秋冬進補。啤酒可換成花雕酒,別有一番風味。
鱔魚先腌入底味,再放酒釀辣椒滑炒,炒好的鱔魚肉鮮嫩彈牙,下面墊的酥脆油條段,沾染醬汁后滋味極佳,既豐富菜量,又提高毛利。
油條燴鱔魚
原料:去骨鱔魚250克,油條2根,韭菜40克,新鮮本地紅辣椒碎50克,姜末5克,蒜末5克,小米椒圈10克。
調料:鹽3克,胡椒粉3克,白酒10克,廚邦小炒醬油15克,老譚味道醬油5克,酒釀辣椒碎20克,生粉20克,高湯100克。
制作:
1.鮮活鱔魚入熱水,加白酒浸燙洗凈,撈出洗凈黏液后宰殺,去骨、去頭、去內臟,沖凈血污,改刀成長6厘米的片,用凈布吸干水分納盆,調入鹽、胡椒粉、白酒、廚邦小炒醬油、生粉抓拌均勻腌制10分鐘入底味。
2.油條切成6厘米長的段。鍋入寬油燒至五成熱,下油條段炸至金黃酥脆,撈出墊入盤底待用。
3.鍋留底油燒熱滑透,下步驟1處理好的鱔魚段滑炒至斷生,盛入碼斗待用。另起鍋入底油燒熱滑透,下姜末、蒜末、紅辣椒碎、酒椒碎爆炒出香,倒入處理好的鱔魚,烹白酒、老譚味道醬油,淋高湯翻炒,下韭菜段,勾薄芡,淋明油翻勻,起鍋盛出蓋在炸好的油條上即成。
用發酵過頭、味道變酸的米酒,與青辣椒、蒜蓉、姜絲等調成酸酒汁為白煮鴨調味,鴨肉鮮嫩,酸辣開胃,滋味別致。
定南酸酒鴨
原料:鮮活青頭鴨一只(重約2.5千克)。
調料A:本地青辣椒2克,酸酒53克,蒜蓉15克,朝天椒3克,姜絲2克。
調料B:醬油25克,辣椒粉7克,小米椒碎2克,蒜蓉2克。
制作:
1.鮮活青頭鴨宰殺治凈,去頭去內臟,燎凈余毛、摘凈肥油,斬去爪子另做他用,置于細流水下沖泡去凈血污,冷水下鍋氽去浮沫,撈出洗凈待用。
2.鍋入寬水至能浸沒整只鴨子,放姜片100克、蔥結30克大火燒開,放入步驟1處理好的鴨子,淋高度白酒50克,大火燒沸后煮約10分鐘,轉小火繼續煮25分鐘,關火后加蓋燜15~20分鐘,用筷子戳一下鴨腿肉厚處,若無血絲滲出即可撈出控湯。
3.將調料A納盆混勻調成酸酒汁;調料B納盆調成醬油汁,盛入料碗待用。
4.取煮好的鴨子斬去頭脖,其余部分切成2厘米寬的條,如圖裝盤,澆入調好的酸酒汁,稍作點綴,帶一碟蘸料即可走菜。
注:酸酒鴨所用的酸酒由米酒加工而成,蒸至半熟的糯米飯拌入酒曲密封發酵得到米酒,或加入適量鹽,或放在陽光下暴曬,可使其過度發酵后變酸,可用成品米醋代替。
客家釀豆腐
原料:自磨嫩豆腐750克,五花肉末50克,洋蔥末5克。
調料:鹽4克,胡椒粉1克,味精3克,生粉10克,蠔油10克,純凈水50克。
制作:
1.五花肉末納盆調底味,順同一方向攪打至發黏,上勁。
2.嫩豆腐切成1×5×5厘米的方片,中間扣出直徑2厘米、深約0.5厘米的“洞”,填入適量肉餡待用。
3.碼斗內放調料攪勻成燒汁。
4.平底鍋入油燒熱滑透,將釀肉末一面朝下放入豆腐片,撒洋蔥碎、胡椒粉,略煎至定型,待底面顏色金黃后,淋調好的燒汁燒沸,關火盛出,稍作點綴即成。
用自制嫩豆腐入菜,釀入肉餡后,一面煎至金黃,一面保持白嫩,入成鮮味燒汁煨熟,成菜將豆香、醬香、肉香完美融合,滋味成鮮,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