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坤金
現任寧都味道品牌合伙人兼出品總監,入行13年,抖音私域賬號粉絲6萬多。
寧都是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貢江上游,東、西、北三面環山,自北向南傾斜,農業主產水稻,自古享有“贛南糧倉”之譽。此地孕育出的菜品具有鮮辣醇厚、原汁原味的特點。寧都菜在贛州的代表當屬“寧都味道”,小編此次到訪的開發區店屬于合潤餐飲企業旗下第五家分店,成立于2019年9月,營業面積三干余平方米,有20間包廂、30張卡座、能容納40桌的宴會廳,可供1000余人同時用餐。
店內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地方土菜和宴席菜,特點是“鮮”和“辣”,每天七成以上的食材都來自寧都各鄉鎮,當天送達、當天售完。
曾被CCTV專題報道的“寧都肉丸”是當地的傳統名菜,也是客家菜的代表之一。用豬肉和薯粉拌勻制作而成,土話叫“肉撮”,個大料足,口感彈牙,吃法多樣,可煮可拌可炒,多用于宴請,寓意團團圓圓、美滿幸福;還有入選奧運會主菜單的“寧都三杯雞”,以雞肉、米酒、醬油、茶油、豬油等為主要原料,成菜色澤金黃、肉質酥爛、味道醇厚,具有獨特的甜、香、成的復合口感;“大塊魚”是寧都菜的一枝獨秀,只加入青紅辣椒、蔥白段等佐料,最大程度保留魚肉的鮮美,沒有一點腥氣,用來佐酒、下飯都非常不錯;店內日售100份的擂缽空心菜,是將空心菜放入擂缽中,加入辣椒、蒜子等調料,用擂棍搗碎制作而成,香辣開胃;韭菜炒黃琪所用的黃元米粿是贛南地區的特色傳統名點,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加入黃梔子汁等輔料制成……
門店還給前來用餐的顧客免費贈送一桶“米茶”,據店長介紹,在贛州城區,這種純手工現熬制的米茶只有在“寧都味道”才能嘗到。在制作時,需先將大米、茶葉和生姜絲一同在鍋中炒熟,然后磨成米粉置于缽中,以茶樹木槌擂搗,待其成漿后倒入開水鍋中煮制。豬肉丁、香菇丁、煎豆腐丁、豆芽等食材分別炒熟調味,倒入煮好的米糊中,再依照個人口味添加鹽、白糖、生抽、香油等調料拌勻。這款米茶入口細膩爽滑,能感受到大米和茶葉在舌尖上相互交融的清香,以及小料帶來的豐富口感。這款米茶需要每天新鮮現做,七種食材慢火細熬,盛入不銹鋼保溫桶中,搭配燈盞糕、薯包一起食用,帶著寧都人滿滿的回憶。
“清燉”是使用隔水的方式蒸煮,食材保留原味,湯體清而不濁。選用傳統土法喂養長大的土豬肉,用豬肝、豬心提鮮,不加任何復合調味品,保留食材本味,口感鮮甜。
清燉土豬湯
原料:豬前腿肉400克,豬肝50克,豬心50克,豬排骨100克,虎尾輪100克。
調料:鹽5克、雞精5克。
制作:豬前腿肉切成了3厘米見方的塊,置于流水下沖凈,豬肝、豬心洗凈后切成薄片,與洗凈的豬排骨、用紗布包好的虎尾輪一同放入燉盅內,加鹽、雞精調味,倒入適量清水后上蒸鍋加熱2.5小時以上即可。
一道歷史悠久的特色菜肴,選用寧都縣城本地的土憲雞,肉質鮮嫩,味道醇厚,其制作過程簡單,保留了雞肉的原汁原味,加入小肉丸增加可食性,是店內的必點菜之一。
寧都唰雞
原料:憲雞1000克,小肉丸250克,蒜苗50克,姜末50克。
調料:花生油20克,糯米酒20克,鹽8克,雞精8克。
制作:
1.憲雞清洗治凈,下入燒開的寬水中煮20分鐘后撈出,改刀成長7厘米、寬3厘米、厚2厘米的塊,留鍋內雞湯備用。
2.凈鍋入花生油燒熱,下雞塊翻炒至上色,添糯米酒、雞湯燒開,加入小肉丸(做法同94頁寧都大肉丸)、姜末、蒜苗煮制片刻,下鹽、雞精調味,轉小火燜煮2-3分鐘即可出鍋。
注:憲雞通常指的是閹雞,即通過外科手術摘除了睪丸的公雞,在我國華南地區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贛州也有飼養閹雞的傳統。其肉質鮮嫩多汁,口感細膩,沒有公雞常有的腥膻味。
作為傳統菜肴之一的“大塊魚”一直價廉物美,每份魚肉基本在兩斤左右,肉質細嫩,湯鮮味濃,辣椒是寧都大塊魚的靈魂所在,能夠最大程度襯托出魚肉的鮮美。
寧都大塊魚
原料:草魚1000克,姜絲5克,蔥段5克,青椒10克,小米辣5克,辣椒粉5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10克,雞精5克,糯米酒10克。
制作:
1.草魚治凈后沿中間對半切開,剁成寬5厘米的段備用。
2.鍋入花生油燒熱,逐片下魚塊(魚皮朝下)煎制,撒上鹽、姜絲炒香,添雞精、辣椒粉調味,待魚肉微黃后倒入糯米酒、清水燒至湯色泛白,下青椒圈、小米辣、蔥段轉大火燜2~3分鐘后即可出鍋。
在寧都人眼里,肉丸是頂級的美食,肉質緊實Q彈,松脆滑嫩,因其鮮美滋味和美好寓意,常用于接待貴客,是當地人節慶團圓飯桌上的必備菜品。
寧都大肉丸
原料:豬前腿肉500克,地瓜粉300克,豬骨湯500克,小蔥3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30克,清水500克。
制作:
1.將豬前腿肉改刀成長寬各5-6厘米的方形,與地瓜粉、清水、花生油、鹽一同倒入絞肉機內打成泥狀備用。
2.鍋置火上,倒入豬骨湯燒開,用手將肉漿擠成球形,用湯匙舀入鍋中煮制10分鐘,出鍋后撒蔥花即可。
一道傳統客家美食,以肥瘦豬肉為主料,常以蘿卜丁、紅薯
淀粉混合攪拌,加水揉成小團,置于蒸籠旺火蒸熟。其口感松軟有彈性,肉鮮、菜甜在淀粉的連接下完美融合,外表瑩潤透亮,味道濃郁醇厚,在寧都習俗里,它是重要場合的必備佳肴。
寧都蒸松丸
原料:白蘿卜1000克,地瓜粉500克,五花肉末100克,胡蘿卜50克,小蔥末5克。
調料:鹽20克,雞精5克,白糖5克。
制作:白蘿卜、胡蘿卜刨皮后切成0.5厘米見方的碎丁,下鹽腌制后擠干水分納盆,添地瓜粉、五花肉末、雞精、白糖、小蔥末拌勻,制成直徑約5厘米的圓球,入蒸籠蒸制15分鐘即可,搭配蘸料(醬油、辣椒水)走菜。
這是一道對于每個寧都家庭來說都手到擒來的美味,豆腐煎至焦黃,搭配油潤的五花肉,芡汁濃郁,配上開胃的大蒜和辣椒,簡直是米飯小偷。
豆腐燜五花肉
原料:豆腐1000克,五花肉150克,青椒10克,美人椒5克,小蔥3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10克,雞精5克,辣椒粉5克。
制作:
1.豆腐切成長5厘米、寬4厘米、厚1厘米的塊,五花肉切成4厘米見方、厚0.3厘米的片備用。
2.凈鍋入花生油燒熱,逐片下豆腐煎制,待兩面金黃倒出備用,下五花肉片炒出油脂,添青辣椒、美人椒一起煸炒,兌入少量清水,加鹽、雞精、辣椒粉調味,下豆腐燜1分鐘,改大火收汁即可出鍋。
精選小黃牛肋排部位,瘦肉連著牛筋,久煮不柴。用文火燉煮數小時,湯汁融進牛骨里,入口鮮韌軟彈,鹵香濃郁。
紅燒牛排
原料:牛排1000克,黨參20克,生姜10克,火鍋底料20克,干辣椒10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10克,雞精5克,50。白酒20克,生抽10克。
制作流程:
1.牛排鋸成寬5厘米、長6厘米、厚2厘米的塊,置于流水下沖凈待用。
2.凈鍋倒入花生油,依次加姜片、火鍋底料炒出香味,下牛排翻炒至變色,添白酒、生抽去腥增色,加清水(以沒過牛排為準)、鹽、雞精、黨參、干辣椒調味,大火燒開后倒入高壓鍋壓25~30分鐘即可。
雞湯芋子片
選用當地新鮮毛芋,去皮切片后與土雞熬制的雞湯同煮。毛芋片充分吸收雞湯的醇厚鮮美,變得軟糯可口,入口即化,湯頭濃郁金黃,油花閃爍,此菜烹飪過程雖不繁雜,但對食材品質與火候把控要求頗高。
原料:毛芋1000克,雞湯300克,小蔥5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10克,雞精5克。
制作:
1.新鮮毛芋刨皮洗凈,切成厚0.5厘米的片,入蒸鍋蒸8-10分鐘后取出。
2.凈鍋倒花生油、雞湯煮開后下入熟芋片,加鹽、雞精調味,撒蔥段燜1分鐘即可起鍋裝盤。
擂缽空心菜
寧都人制作空心菜頗具匠心,做菜過程中不用鍋炒,用擂好的辣椒調味,鮮辣生津,脆爽開胃,幾乎桌桌必點。
原料:空心菜600克,青椒150克,小米椒100克,大蒜粒100克。
調料:鹽8克,雞精5克,辣椒粉5克。
制作:
1.空心菜手工摘成長約8厘米的段洗凈,青辣椒、小米椒用文火烤出虎皮后放入擂缽,加入鹽、雞精、大蒜一起搗碎備用。
2.鍋入清水燒至100。C,下空心菜飛水后撈出,放搗碎的辣椒拌勻即可裝盤。
懷舊蘿卜糊
原料:白蘿卜500克,地瓜粉250克,臘肉100克,香菇50克,小蔥50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6克,雞精5克。
制作:
1.白蘿卜去皮切0.5厘米見方的碎丁,臘肉、香菇切成丁。
2.鍋入花生油燒熱,下臘肉丁、香菇丁、蔥末炒出香味,倒入白蘿卜丁、少量清水一起煸炒,添鹽、雞精調味。地瓜粉納盆加入適量清水,調成糊狀后倒入鍋中,用勺子快速攪拌至地瓜粉與蘿卜融合均勻,煎至兩面微黃變脆即可裝盤。
將蘿卜與紅薯定粉攪拌均勻,此菜搭配香菇、臘肉丁煎成外脆內軟的“餅”,口感細膩,軟糯成香,蘿卜的清甜與臘肉的油潤交融,恰到好處。
寧都炸麻琪
麻琪是寧都糍粑的另一種叫法,主要用糯米制作而成,經過油炸,糍粑體積膨大、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里軟糯,搭配老紅糖蘸食,不用過多矯飾,便可收獲甜美滋味。
制作流程:鍋入花生油燒至150。C,下麻琪炸至體積變大、外皮鼓起、色澤微黃即可撈出控油,搭配老紅糖上桌。
寧都炒黃琪
原料:黃琪500克,大蒜葉20克。
調料:花生油20克,鹽5克,雞精3克。
制作:鍋入花生油燒熱,下黃琪片煎至兩面微焦,加蒜葉同炒,入鹽、雞精調味,沿鍋邊加少許清水,將黃琪炒軟即可出鍋。
寧都黃琪的大致做法:
1.將植物堿或食用堿溶解在水中,制成堿水。
2.將大禾米洗凈后,浸泡在堿水中,浸泡時間根據米的品種和大小而定,一般需要浸泡數小時至一夜。
3.將浸泡好的大禾米放入蒸鍋中蒸熟,取出放入石臼中,用木杵或石杵搗打,使其成為黏稠的米糊,置于案板上,用手揉搓成圓形或長方形的黃琪。
4.將制作好的黃琪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曬,使其表面干燥,即可根據需求進行后續制作。
黃琪又叫黃元米粿,通常用糯米粉、黃梔子等原料制成,在制作過程中,黃琪會經過反復揉搓和敲打,口感富有彈性,經過蒸煮或煎炸后,口感更加軟糯細膩,具有黃梔子獨特的香氣,甜成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