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美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歷史為背景,通過藝術創作方式塑造出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崇高精神風貌的人物形象。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對于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啟迪后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陳毅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其形象在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塑造。本文將通過對陳毅形象在革命歷史美術作品中的創作表現進行分析,探討其形象塑造的藝術特點、審美價值及其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意義。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人物塑造
一、革命歷史美術創作概述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一般指向表現內容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及其中的革命英雄人物,是具有明顯主題性和歷史正確導向的宏大敘事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還原與展現了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且通過藝術的夸張和提煉,突出了革命的艱辛歷程和英雄的百折不撓的英勇氣概。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的意義在于它能夠將歷史的記憶和革命的精神以一種直觀、生動的方式傳遞給觀眾。這些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現在和未來的啟示。它們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同時,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積淀,它為后人提供了一個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窗口,不斷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遺產。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作品表現題材一般所指(狹義所指)自1921年以來至當下,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事斗爭題材的美術作品,主要包括紅軍題材、八路軍題材、新四軍題材、志愿軍題材、東北抗聯題材、解放軍題材等美術作品。紅軍題材代表作品有:黎冰鴻的油畫《南昌起義》(1959年)、羅工柳的油畫《毛主席在井岡山》(1960年)、蔡亮的油畫《貧農的兒子》(1964年)、董希文的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1957年)、靳尚誼的油畫《送別》(1959年)、沈堯伊的油畫《遵義會議》(2006年)等;八路軍題材代表作品有: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1951年)、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1959年)、王迎春、楊力舟的《太行鐵壁》(中國畫,1984年)等;新四軍題材代表作品有:張祖英的《艱苦創業百戰多》(油畫,1976年)、肖峰的《蘆葦叢中任我行》(油畫,2015年)等;東北抗聯題材代表作品有:關琦明的油畫《春風吹又生》(1982年)、王盛烈的國畫《八女投江》(1957年)等;志愿軍題材代表作品有:何孔德的油畫《出擊之前》(1963年)、孫國岐的《邱少云》(油畫,1982年)等;解放軍題材代表作品有:石魯的國畫《轉戰陜北》(1959年)、陳逸飛、魏景山的油畫《占領總統府》(1977年)等。
二、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人物塑造特點
第一,群像塑造。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人物形象很多聚焦于群像塑造與表現,中國革命成功不僅在于個體參與者的付出,更在于成千上萬前赴后繼的革命群體的舍生忘死的奉獻。不同藝術家對于群像塑造雖各有風貌,但都不約而同體現了革命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或者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畫家沈堯伊于2006年創作的油畫《遵義會議》,是一幅大型革命歷史畫,畫家以全景式真實地描繪了遵義會議場景,參加會議的20位紅軍高級領導人均真實繪于其上。他們的表情凝重,博古位于主席臺,周恩來、毛澤東站在他的前方,王稼祥因病躺在一張躺椅上,李德正坐在門口生氣等。畫家刻畫的每個人姿態、位置都有歷史依據,環境、人物及其組合都極為合理,該作呈現了革命低谷時革命者們百折不撓的韌勁精神,該作被譽為新世紀以來革命歷史畫的力作。
沈嘉蔚創作于1987年的《紅星照耀中國》是中國大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作品以群像組畫的形式展開,采用淺棕色彩系統來凸顯人物形象的體積感,畫面的每一個人物都神態自若、栩栩如生,似乎都在向觀眾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革命歲月中自信、樂觀、團結的精神風貌。
王迎春、楊力舟的《太行鐵壁》作品借助傳統國畫技法與當代壁畫表現手段,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眾多普通將士及民眾如山體壘積于一體,充分表現出中國軍民以堅不可摧的斗志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革命風范。
第二,獨立形象塑造。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代表作品中很多采用獨立形象塑造,或以某個單獨的人物居于突出位置表現,以小見大,呈現出巍峨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高虹的油畫《決戰前夕》作品表現西北野戰軍進入戰略反攻的第一個勝仗——沙家店戰役后,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時期,毛澤東在窯洞地圖前巍然站立沉思的情景,展現毛澤東“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偉大氣魄。
陳逸飛油畫《黃河頌》是一件開創性作品,作品以革命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一名解放軍戰士形象,拓寬熒幕方式,作品的構圖開闊,以黃河為中心,展現了河流的寬廣和深遠。畫面的前景、中景和遠景層次分明,形成了一種深遠的空間感,使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黃河的無限延伸。不僅僅是對黃河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頌揚。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象征著民族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劉春華《毛主席去安源》創作于1967年,作品運用革命浪漫主義及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成功塑造出青年毛澤東形象,一襲藍色長衫、腳蹬布鞋,手持雨傘,毛主席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背景是晴空萬里與氣象萬千山河,平靜畫面里蘊含著革命爆發前夕的潮聲,充滿著壯志滿懷的畫面張力。此幅作品曾被大批量印制,成為特定時代最富有影響力的油畫作品,時至今日,它依然有著超強的藝術感染力,激發著我們前進的步伐。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陳毅形象塑造
一、陳毅形象特征
陳毅是中國共產黨的杰出領導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者,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他的一生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從早期學生運動到抗日戰爭烽火,再到解放戰爭的勝利,陳毅始終站在革命的最前線。他在革命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和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同時,他還具備卓越的領導才能和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形象特征主要體現在他的英勇無畏、堅韌不拔和樂觀豁達等品質上,還包括堅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軍事才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親民愛兵的性格。
二、藝術家視角下的陳毅形象塑造
第一,張祖英油畫《創業艱難百戰多》(1976年)。
創作于改革開放前夕的《創業艱難百戰多》是描繪陳毅元帥的經典肖像作品。畫面中陳毅面容嚴肅、剛毅、自信,手拿望遠鏡,正在陣地前巡視,表現了陳毅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展示了藝術家成熟而具有個性的繪畫語言,該作不僅是張祖英早期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了我國肖像畫創作的標志性作品之一。
第二,陳其、陳堅油畫《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80年)。
作品以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紅軍為題材進行創作,油畫采用豎構圖和局部取景的方式,重點突出人物形象而非環境。通過前景的粗藤和沉睡的戰士,以及中景沉思中的陳毅形象,展現了南方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當時形勢的困苦與險惡。陳毅的形象深刻刻畫,展現了他的決絕和豪氣,光線處理增添了畫面的凝重氛圍,作品中黑色、灰色間穿插的綠色和白色,不僅營造了崇山峻嶺的神秘氣氛,還調節了畫面的節奏和亮度。整體上,作品以豐富的藝術語言再現了殘酷的戰爭環境,并傳達了對未來自由與希望的向往。作品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也是對共產黨人英勇不屈精神的贊頌,凸顯了游擊戰對中國革命勝利的重大歷史意義。
第三,肖峰、宋韌油畫《拂曉》(1979年)。
作品藝術地再現了1949年上海解放時刻,經過一天巷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士們滿身疲憊、露宿上海街頭、等待黎明到來的場景。戰士們或坐或躺,互相依偎,表現出堅韌與團結。畫面特別選取了拂曉時分陳毅和粟裕闊步走來,神情自信堅毅,巡視正在休息的解放軍官兵的一幕,身穿淺色軍裝的陳毅處在畫面的黃金分割線上,成為觀眾目光的第一個焦點。畫面以冷暖色調對比,突出了戰士們的火熱之心與鐵一般的紀律,同時也展現了近在眼前的光明與勝利。這幅作品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是一件藝術杰作。
第四,章永浩雕塑《陳毅像》(1993年)。
雕塑作品以陳毅同志在上海工作時的典型姿態為原型,通過寫實的手法,細膩地刻畫了陳毅同志的面部表情和身姿,展現了他堅毅、沉穩的氣質。雕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概括和歸納,雕塑的姿態和表情彰顯凝重、莊嚴和崇敬之感,體現了陳毅作為一位革命家的堅強意志和領導風范。作品采用青銅澆筑,坐北朝南,放置在黃浦江外灘這一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區域,雕塑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共同營造了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以紀念陳毅作為新中國上海市第一任市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這件作品不僅是對陳毅個人的紀念,也是對革命歷史的緬懷。它成為上海市民紀念革命先輩、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對于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后人具有重要意義。
陳毅形象塑造的藝術特點" " " " " " " " " " " " " " 及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意義
一、藝術特點
陳毅作為開國元帥具有豐富的人物性格,多重身份集于一體。他既是偉大的革命家與軍事家,又是偉大的詩人與外交家,冷峻剛毅和儒雅樂觀并置一身,愛憎分明、豁達開明。在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陳毅形象的塑造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點。一方面,藝術家們通過對陳毅面部表情、姿態和動作的精細刻畫,展現了他的個性特征和精神風貌;另一方面,通過對陳毅所處環境的描繪,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中,使其形象更加立體和生動。
而且,陳毅形象在革命歷史美術作品中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首先,它展現了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其次,它通過藝術形式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凝固在畫布上,成就了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傳承。最后,它為當代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和認識歷史的窗口,有助于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意義
第一,弘揚革命精神。
陳毅形象在革命歷史美術作品中的塑造,不僅是對他個人的紀念,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在不同革命歷史時期,陳毅形象塑造兼具審美個性特點與革命者典型性特點雙重意義,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陳毅堅定的革命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卓越的領導才能,這些精神品質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二,推動藝術創新。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陳毅形象塑造,也推動了藝術創新的發展。藝術家們在塑造陳毅形象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將現代光影色彩表現手法與民族美術寶藏相融合,為中國美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創新不僅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也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水平,拓展了主題性繪畫與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的內涵與外延。
革命歷史美術創作中的陳毅形象塑造,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藝術再現,更是對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將陳毅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瞬間,成為我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載體。同時,它們也為當代觀眾提供了一個感受和理解革命歷史的窗口,有助于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我們應該繼續探索和創新,以更加生動、深刻的方式塑造和展現陳毅等革命先烈的形象,為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劉光煒,湖南桃源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油畫創作及文藝理論研究、非遺文化傳承研究。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美育視野下的粵北紅色文化遺產美術創作及傳承研究》(2021GXJK521)成果。作者單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