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學好美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文化體驗,提高學生審美素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學習壓力,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美術課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在高中美術學科中,中國畫課程作為重要的一部分,立足新課程標準,應當以“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和文化修養。然而,受限于傳統教學觀念,部分教師所開展的中國畫課程教學活動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難以發揮高中美術學科育人價值。而如何有效地立足新課程標準實現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之一。
新課程下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要點
一、注重教學方式創新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遵循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這意味著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應用。在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身心發展特點和思維認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比如運用互動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通過視頻展示、現場示范、虛擬實驗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此活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以及中國畫背后的價值意蘊。
二、注重文化傳承
中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信息。基于新課程標準,教師應當重視文化傳承的教學要點,讓學生在學習多種表現技法、美術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傳統繪畫元素的知識講解,以及對中國畫背后哲學思想、審美理念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這意味著在教學中要將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引導學生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作品。這種創新是基于理解傳統而展開的,使學生能夠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自信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時代的青少年而言,理應具備文化意識以及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認可,并主動承擔起弘揚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與使命。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作為傳統藝術代表,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學好中國畫,做好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創新能力、價值觀念等方面。基于此,傳統的中國畫課程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因此,必須做好教學優化與改革。將傳統的以技法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造力培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感受到其蘊含的藝術魅力,并從中得到良好的啟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實踐中,教師會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如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同時,教師還會注重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從這一方面來說,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十分重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未轉變
在當前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中,有部分教師未能轉變教學觀念,過于注重教學中的知識講解,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時常出現“走神”“不認真”等情況,降低了中國畫課程的教學質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二、評價體系不合理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高質量的評價可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以及教學活動的實施情況,以便在后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優化。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的評價現狀,忽略了對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創新、實踐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同時,教師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主要以傳統技法和名家作品的鑒賞為主,缺乏對學生個性化的評價,難以激發學生創新實踐的動力,限制了學生藝術發展。
新課程下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的教學改革策略
一、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融入中華傳統文化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為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在學習中國畫技法和相關知識時,能夠了解其背后的價值意蘊以及文化內涵,從而發展學生文化意識,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應當將中國畫的教學與中國文化的傳承相結合。比如在教授繪畫技巧或講述繪畫技法時,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畫背后的文化意義、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生動形象地講給學生聽,以此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中國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介紹與作品內容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如繪畫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藝術追求、繪畫作品所對應的歷史時期、當時的社會特點等。而后,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作品,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特點,如筆墨運用、構圖布局、色彩處理等。最后,教師應當結合作品內容講述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使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湘美版教材為例,在學習高一美術選擇性必修2《中華書畫》的第一課“筆墨傳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本課時的內容,基于教材中的“書畫用筆、幽默有哪些成熟的方法?如何通過筆墨來塑造形象、傳遞情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結合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繪畫作品以及書法。在教材中,有一幅《雛雞出籠圖軸》,是中國藝術大師——齊白石所畫。基于這一幅作品,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并簡要介紹齊白石的生平和藝術成就,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將齊白石的《蝦》呈現出來,讓學生同時觀察這兩幅圖,說出兩幅圖的主要特點,分析兩幅圖的藝術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雛雞出籠圖軸》的筆墨運用,從“筆意”“筆趣”“筆力”“筆韻”四個方面進行觀察,初步了解齊白石如何通過簡練的筆觸表現出雛雞的生動形態以及畫面的構圖和空間感。同時,教師可以講述齊白石創作此畫的歷史背景,如齊白石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以及如何在作品中體現對生命力的贊美。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價值意蘊以及背后的文化魅力。
二、基于學生學習需求,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應全面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學習動態,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學習中國畫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在理解中應用,在應用中感受,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創新能力的發展。就目前來說,情境教學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備受教師青睞。這兩種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情境為主題,讓學生身臨其境一般主動學習。而在小組合作中,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合作和互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比如在學習湘美版《中國書畫》“林泉丘壑——山水畫的臨摹與創作”時,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歷程、藝術特點以及代表性作品,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緊接著,教師可根據山水畫的特點設計與自然景觀相關的情境,例如模擬古代文人游覽山水的場景,讓學生置身于畫中,感受自然之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與語文中的古詩相結合,讓學生回憶過往所學的古詩內容,想象一些山水畫與古詩相結合的意蘊。通過這一跨學科學習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鞏固語文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強化學生對山水畫的進一步理解。在此環節,教師可選擇一幅山水畫,讓學生扮演文人畫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驗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創作心境。而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山水視頻或圖片,以此增強學生視覺體驗,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山水的壯麗。同時,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寧靜致遠的氛圍。在學生初步理解本課時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性格特點讓學生分組,讓各小組選擇一個山水畫的主題,如“山川”“溪流”“古樹”等,初步討論如何在作品中表現這些元素且如何對自然之物進行取舍。而后,鼓勵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基本資料,如山水畫作品、詩詞歌賦的描述,為后期的創作提供相關素材。在學生自主繪畫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播放古典音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作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將個人情感、藝術價值、思想等融入作品。最后,由教師組織成果展示環節,各小組依次展示作品內容并進行介紹,由教師和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及認可和表揚。將情境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開展教學活動,能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不僅在實踐中深入理解山水畫的藝術特點,還能在合作與交流中提高自身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體驗。
三、建立綜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活動的有效設計,還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學目標建立綜合性評價體系,以公平、公正、客觀、具體、全面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應當從評價標準、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從評價標準而言,教師可建立以“藝術技能”“創作表現”“思維品質”“綜合素養”為主的評價標準,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畫基本知識、作品構圖能力、表現力、學生創新思維、觀察能力、想象力、美術史文化知識儲備、審美能力。而在評價主體上,教師既要主動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也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教師應當遵循多樣性原則,可通過書面評價、口頭評價以及實際操作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比如,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書面評價;在學生展示作品的過程中,由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口頭評價,以現場討論和交流的方式交換意見和想法;通過實際操作考查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例如組織繪畫比賽、臨摹作品等。通過綜合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實現全面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作熱情,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高中美術中國畫課程教學活動,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新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感悟傳統之美,以此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