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擴展下,英語教學不再局限于語言技能的傳授,更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文化自信作為個體或集體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現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對于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自信不僅能夠增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還能夠促進其在國際商務環境中的溝通與合作。
概念與內涵
一、文化自信的定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里的文化,包含著五千年文明發展積淀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淬煉而成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凝聚而成的先進文化。文化自信是一種力量,能夠激發民族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與構成
孫有中從構成要素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內涵描述如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學語言對象國的歷史與現狀,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異同;能對不同文化現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闡釋和評價;能得體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能幫助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具體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意識:指個體對不同文化特征、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深刻認知與理解。擁有這種意識的人能夠識別并尊重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互動中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語言能力:不僅涵蓋了傳統的聽說讀寫技能,更關鍵的,它涉及使用語言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這要求人們能夠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靈活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以實現有效溝通。
非語言交際能力:這涉及對非言語信號的理解和應用,如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這些技能在適應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人們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傳遞信息和情感。
批判性思維:這要求個人能夠評估和反思自己的文化偏見和預設觀念,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跨文化交際。通過客觀分析,形成基于證據的判斷,從而推動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同理心:指一個人能夠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觀點,即便這些觀點與自己的文化背景存在差異。這種能力有助于建立跨文化理解,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溝通和共鳴。
三、文化自信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進有效溝通,增強跨文化適應能力。同時,文化自信也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
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學生的文化自信比較差
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指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其在國際交流中的溝通能力。然而,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確實存在一些學生文化自信不足的情況。具體表現為:
第一,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的不足。部分學生對本國文化了解不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認識有限,這導致他們在文化交流中缺乏自信。
第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受近現代歷史的影響,一些學生對西方文化持有一種盲目的崇拜態度,認為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而未能充分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性。
第三,語言技能與文化表達能力之間的不協調。盡管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在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仍面臨諸多障礙,比如不知道該如何翻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某些詞句的英文翻譯生僻拗口,不知道如何傳遞詞語背后的文化深意等。
二、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理念及能力有待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的內容過于單一,教師過于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往往忽略了語言中蘊含的歷史地理背景、民俗風情、宗教、價值觀、社會結構、思維方式等社會文化元素。這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缺乏對英語文化層面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英語文化的全面認識和準確解讀。
許多英語教師在跨文化教學方面的能力尚需加強。他們自身的跨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對英語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他們在對本族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時,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深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解決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困境的方法
一、在教學中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長期大量的文化體驗和沉浸。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和課堂,深挖教材中蘊含的育人價值,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導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比如在講transportation這個話題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看China Daily上面的一篇新聞“Wrap-up: China's transport figures in 2023”,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向學生介紹中國的交通業在2023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學校組織各種比賽活動,如中國影視劇趣味英文配音比賽、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比賽、中文歌曲英文填詞比賽等,引導學生深入領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多樣性,以樹立文化自信。
二、培養高職英語教師全新的教學觀念
高職英語教師應該自我反思,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清晰地認識到英語教育不僅關乎語言技能,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與社會價值。所以教師需要從宏觀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便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化適應力。
其次,高職英語教師應樹立多元文化意識,明確文化教學應該是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要具備介紹本國文化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們才能在此基礎上擴展自己的跨文化視野。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同的文化氛圍和場景,從而幫助他們理解多元文化對世界多樣性的貢獻,進而培育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多元文化意識。
三、提高高職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
第一,高職英語教師應積極參與系統培訓,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養。
高職英語教師應積極參加由教育機構、大學或專業組織提供的包含跨文化交際理論以及教學法等相關方面的線上線下培訓,深入學習交際與文化、文化的深層次結構、宗教、文化身份、語言等跨文化基礎知識,了解從中西方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社交禮儀等方面的差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和學者交流,尤其是與母語是英語的人士溝通交流,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知識積累與底蘊。
第二,高職英語教師應積極參與跨文化教學實踐,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首先,高職英語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中融入跨文化元素,使教學內容盡量多元化,如在教學內容中可以插入一些圖片、故事或者視頻,展示東西方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選擇和看法;其次,高職英語教師深入研究和開發適應高職學生特點的跨文化教學策略,如利用角色扮演、故事講述、情景模擬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文化適應性和交際能力;最后,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課題研究,同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使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形成有機結合。
文化自信視閾下高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實踐
張紅玲及其研究團隊構建了我國外語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學參考框架。參考框架確立了認知理解(外國文化知識、中國文化知識、普遍文化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行為技能(跨文化體認、跨文化對話、跨文化探索)3個維度、9個要素的能力結構。筆者以此參考框架為基礎,探討如何合理地在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融入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認知理解維度
認知理解維度主要指教材和課堂涉及的具體國別文化和各類群體亞文化的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可分為文化產品、文化行為和文化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教學,在介紹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促進文化自信內容的有效融入。例如,在講“Business Dinner”的時候,教師會通過播放中西方使用不同餐具的視頻設計課前討論:“為什么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而不使用刀叉呢?”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找出我們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使用筷子的原因以及筷子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會讓學生對西方人使用刀叉的歷史、原因等進行分析,使學生對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差異有更明確的認知。課堂上介紹中國八大菜系、各菜系的特點及代表菜,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食,并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你是否知道一些關于我國美食的“中華老字號”?你會購買“中華老字號”的食物嗎?為什么?以此讓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并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維度
情感態度維度包括文化意識、國家認同和全球視野3個要素。文化意識指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不同文化價值和習俗的敏感度。國家認同涉及學生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包括對本國歷史、傳統、價值觀和成就的了解和自豪。全球視野對接全球公民教育,引導學生在欣賞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理解人類共同價值,關注全球問題。如在講“Environment Protection”這個話題的時候,教師會先詢問“你知道中西方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分別持有什么樣的觀點嗎?”學生通過資料收集會發現西方認為“人可以征服自然”,這是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的,尤其是英國、荷蘭等國家,在航海時代人們需要與大海、惡劣氣候等作斗爭,所以他們認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而中國人則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中國古時候的園林建筑、二十四節氣、農耕文明等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文化差異可以加強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時在課堂上老師也會講到中國在“綠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在推動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應對方面,已經由一個積極的行動者成長為全球的引領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評價。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培養了學生的全球視野。
三、行為技能維度
行為技能維度包括跨文化體認、跨文化對話和跨文化探索3個要素,這些技能可以使個體能夠有效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互動,并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在講“Stereotypes”的時候,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一個美國人說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僅限于唐人街、中餐外賣和中國功夫。學生從收集的資料中發現出現這種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太少,誤解重重,而西方媒體也有意識地扭曲關于中國的報道。教師接下來會讓學生反思我們中國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有沒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中國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更有效地宣傳中國文化?在引導學生思考的時候,還會結合目前我國實施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外國人在YouTube上發布的在中國旅游視頻及相關評論來展示中國頂級宣傳的成效。這些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政策,增強他們對國家、社會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本文深入探討了文化自信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這些措施旨在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而推動其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全面提升。
作者簡介:
張雅瓊,1987年生,女,講師,主要從事商務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研究。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