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指飲食過于單一,不夠雜。有這種習慣的人往往營養攝入不均衡,易使身體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導致營養不良,甚至罹患疾病。偏食這種不良習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我們應堅決摒棄。就這個話題說開去,其他領域的“偏食”現象也值得思考。
“偏食”之于信息獲取,便是偏聽,必然會導致偏信。漢代王符《潛夫論·明暗》中有云:“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王符其人性情耿直,不肯隨波逐流,故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后來他隱居著書,以“潛夫”之名評論時政得失,并把自己的論述集納為《潛夫論》。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源自王符的成語流傳后世,受到明君賢臣、文人志士的推崇和篤行。唐太宗李世民就頗為看重兼聽,拒絕偏信,由此成為廣納諫言、從善如流的一代明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長期被某一類信息包圍,偏聽偏信,就會導致認知出現偏差,思維空間愈來愈偏狹,極易造成誤判。
偏聽偏信的人往往還會認為自己見多識廣,認為自己針對某個問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真知灼見”。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說:“考察一個人的判斷力,主要考察他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來源的多樣性。有無數可憐人,長期活在單一信息里,而且是那種完全被扭曲甚至顛倒的信息。這是導致他們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原諒他們吧,他們的確不知道真相。”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要把握好術業專攻和博采眾長之間的關系,以免“偏食”造成“營養不良”。獲取信息的門類、渠道單一,就可能愈來愈走入死胡同,進入死循環,導致靈感消失,思維僵化,固步自封。
科學研究也有同樣的道理。當今世界,學科融合、知識交叉、學術跨界已經是大勢所趨,最搶手的是復合型研究人才。“偏食”可能造成研究成果難以突破,創新乏力,最終難以為繼,無果而終。
最后說說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算法推薦。人工智能(AI)發展迅猛,算法推薦無疑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算法推薦是容易導致信息“偏食”的“投喂”行為。例如在同一款App的界面上,男性用戶可能收到大量數碼產品、釣具之類的廣告,而女性用戶收到的大多是護膚品和化妝品廣告。我們在某個平臺上搜索過某類商品的信息,或者購買過某件商品,那么同類商品的廣告就會鋪天蓋地而來。
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合理應對這種信息“投喂”,保護自身的權益,追求多元化消費,避免踏入“偏食”誤區;對于商家和平臺來說,應該優化算法,避免可能引導消費者“偏食”的機械式“投喂”,這才是長遠的發展之道。畢竟即使某位消費者很喜歡吃甜食,也不可能一直吃蜜汁山藥和砂糖紅薯……
我們的身體需要雜糧調劑,拒絕偏食才能實現營養均衡,身強體健;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也應該追求兼聽則明,有意識地拒絕“偏食”,多元化獲取信息。
圖:王恒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