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近期(202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該《條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重要論述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要指示要求的重要舉措,著力推動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在“五個中心”聯動發展中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為上海更好服務金融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舊版條例”)。舊版條例實施的15年來,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從2009年的251萬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3373.6萬億元,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從2009年末的986家增加到2023年末的1771家,中外資金融機構集聚,金融從業人員近50萬人,金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據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介紹,修訂后的《條例》由原來的八章三十九條擴充至現在的八章六十五條。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完善金融體系建設,夯實金融高質量發展基礎。《條例》在明確金融體系建設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立足于地方事權,對金融體系建設提出具體要求:首先,在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方面,配合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推動金融市場有序聯動,豐富金融領域“上海價格”“上海指數”指標體系,培育人民幣資產定價基準。其次,在金融機構體系建設方面,支持各類金融機構發展,鼓勵在滬設立功能性總部、分支機構專業子公司和專營機構,推動完善機構定位、創新組織形式、優化差異化發展路徑。再次,在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配合完善基礎性金融產品,發展期貨和衍生品,應用區塊鏈等技術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最后,在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推動在滬新設金融基礎設施,支持在滬金融基礎設施提升功能,推動境內外互聯互通。
第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首先,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配合深化股票發行注冊制和科創板改革,升級“浦江之光”行動。其次,開展債券業務創新,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統一對外開放。再次,完善期貨和衍生品產品序列,建設全國性大宗商品流通領域基礎性平臺。最后,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在擴大金融高水平發展方面:一是按照統一部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二是打造全球資產管理中心,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試點;三是深化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第三,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首先,是推動科技金融發展,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和臨港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其次,是推進綠色金融改革發展,建設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培育綠色金融認證機構,協同發展金融市場和碳市場。再次,是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深化普惠金融數字化平臺應用,發展供應鏈金融。從次,是配合健全養老金融體系,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最后,是建設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在滬建設金融科技基礎設施、重點機構和創新平臺,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
第四,強化金融監管協同,提高風險防范化解能力。首先,是建立地方金融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及其在滬機構的監管合作、風險研判和處置協同等。其次,是依托金融穩定協調聯席會議機制,開展常態化風險處置,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再次,是建設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金融市場快速應對機制。從次,是建立金融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體系,預防、處置金融突發事件。最后,是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
第五,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金融營商環境。首先,制定金融人才發展規劃,健全人才評價等機制。其次,推進金融審判機制創新,強化金融市場案例測試機制建設。再次,支持開展金融行業仲裁機制創新,構建投訴、調解、公證、裁決一站式金融糾紛非訴解決與執行機制。最后,建設國際金融資訊中心,深化公共信用信息在金融領域的共享應用。
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陶昌盛向媒體介紹了《條例》通過后擬貫徹實施的情況:
第一,著力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上海金融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二,服務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市場體系方面,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場內和場外金融市場建設,促進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努力提高“上海指數”“上海價格”的質量和影響力。產品體系方面,深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多樣化、專業化程度,完善基礎性金融產品,發展期貨和衍生品,豐富風險管理工具,構建種類齊全、豐富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機構體系方面,大力集聚高能級金融機構,推動更多標志性金融對外開放項目落地上海,支持新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海區域中心等在滬發展,推進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基礎設施體系方面,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技術開發、提升服務功能,提供定價、風險管理和金融擔保品管理等服務,參與國際金融標準和規則制定。
第三,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發揮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作用,落實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實施意見,在數據跨境流動、跨境金融、離岸金融等領域加大探索。著力增強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的能力,針對出海企業需求和特點,在跨境結算、匯率避險、保險保障、融資支持等領域,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一帶一路”橋頭堡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功能。
第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深化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建設聯動,優化融資結構、支持科技創新,落實好“股權投資32條”,建設股權投資集聚區,提升天使會平臺能級,完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作用,以“科創板八條”“浦江之光”行動升級版為抓手,深化科創板制度創新,打造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強化金融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推動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完善上海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功能。持續健全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完善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推進一站式融資服務中心建設,穩步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精準服務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適應快速增長的養老服務金融需求,加強對養老、健康產業的金融服務,推動養老、健康金融產品創新。支持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深化金融中心與經濟、貿易、航運中心聯動發展,加大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金融支持。
第五,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增強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強化與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的監管協作,落實好屬地風險處置和維穩責任,不斷提升上海金融監管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營造優良的金融營商環境,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投訴、調解、公證、裁決一站式金融糾紛非訴解決與執行機制,支持開展金融行業仲裁機制創新,推進金融審判和金融檢察機制創新,支持國際金融中心相關智庫建設,打造國際金融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