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8-1985
卡爾·施米特是德國著名法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他不只精通法律。施米特自幼對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和神學抱有濃厚的興趣。
卡爾·施米特是德國著名法學家和政治思想家。不過,和那個時候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他不只精通法律。施米特自幼對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和神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后,他不僅深入研究新康德主義法理學,而且撰寫了關于瓦格納的華彩文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住在家鄉普萊騰貝格,并親自參與建設位于布羅克豪瑟街10號的住宅。退休后,他搬到了斯泰梅爾街7號——此處的房屋由他自己設計,他將這一住所稱為他的“圣卡其亞諾”(當年馬基雅維里隱退的居所)。至今,這兩處故居對于那些希望尋訪施米特思想蹤跡的人來說,仍然值得一去。
施米特于1888年7月11日出生于普萊騰貝格。這是一座位于紹爾蘭(Sauerland)地區心臟地帶的小城。施米特出生在這里一個普通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教會的一名司庫,母親則是家庭主婦。
1907年,施米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并被柏林大學法學系錄取,開始了他正式的法學教育生涯。與他那個年代的無數青年人一樣,施米特在進入大學之時頭腦中并沒有關于未來職業前途的明確計劃。最初他打算學習的是文學,但當他走近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的樓梯時,他看到了法律系的標志。這使他回想起一位非常成功的伯父的建議,這位伯父曾建議他學習法學。于是,施米特便“漫不經心”地在法律系登記注冊。
在羅馬法的第一堂課上,施米特就完全被法學吸引住了,但是他又不能放棄自己深深著迷的藝術、哲學和文學。在柏林大學,施米特的學習遠遠超越了他的專業范疇。他可以以法律辯論時所表現出的激情來討論詩歌或戲劇。很多次,他引證寓言來解釋法學或政治學現象。施米特很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甚至還出版過一部關于哈姆雷特的著作。豐富多樣的知識興趣使施米特的政治學和法學著作極具創造力。他那些原本應該晦澀難懂的法理學專著,讀起來也相當流暢。
在柏林學習了兩個學期后,施米特轉到了慕尼黑,隨后又去了斯特拉斯堡。1910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斯特拉斯堡大學畢業,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在這之后,他進入普魯士的文官系統,在杜塞爾多夫從事初級律師的工作。初級律師這一職位的工作相當于法律文員,目的是提供實際的法律實踐經驗。與此同時,施米特還寫了一批令人欽佩的法學著述。至1915年,他一共寫成了三本論著和四篇文章,每一篇作品都在法學界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然而,當時的歐洲,一戰激戰正酣,施米特也不能置身事外。1915年2月15日,他在柏林通過了最后一次行政候補人員考試。隨后施米特作為一名志愿兵進入步兵預備役部隊。但是,在一次基礎訓練中,他脊柱受傷,被認為不適合戰斗任務。3月,他便被轉移到位于慕尼黑的總參謀部服役。在那里,他度過了戰爭中的大部分時光。1916年,他獲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教職。他獲準請長假前往斯特拉斯堡任教——并不是調離總參謀部。他仍然需要服兵役,只是不需要前往前線。他在斯特拉斯堡任教的時光里,凡爾登戰役正在吞噬著無數德國年輕人的生命。施米特因其脊柱傷勢,逃過了“時代的深淵巨口”。也正是在這一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完成了他的教授資格論文,主題十分貼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國家的價值與個體的意義》。
一戰結束后,德國國內秩序重建。施米特則遇到了一個天大的難題:他失去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教職。1918年11月11日,學校在戰火中關閉。戰后,根據《凡爾賽和約》,斯特拉斯堡大學又重新歸屬法國。德國人施米特在戰爭期間獲得的職位被宣布為無效。次年,他從軍隊退伍,陷入失業困境。后在好友伯恩的幫助下,施米特才獲得了在伯恩擔任院長的慕尼黑工商管理研究院執教的機會。這段時間施米特著作不斷,在學術界也漸漸受到認可。1921年的秋天,他被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任命為公法學全職教授。次年春天他轉職至波恩大學。
這段時間,施米特身上所特有的“傲氣”開始顯露。他的同事偶爾也會表示,雖然施米特教授才華橫溢,但是他有點“鋒芒畢露”。有一次,他和友人弗朗茨·布萊閑聊說道:“現在的德國,誰有資格為我的《政治的浪漫派》第二版撰寫序言呢?你不能,因為你太過懶惰,而其他人則太過愚蠢。”
事實上,施米特是一個非常注意公眾形象的人。在他的熟人圈子外,他始終表現出一個教授應有的風范,始終如一的沉著與溫文爾雅,言談舉止恰當優雅。
施米特的研究領域很廣。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他在國際法及海洋法方面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施米特開始關注國際關系中的權力結構變化。隨著歐洲國家間領土爭端頻發,尤其是海上權益問題日益凸顯,施米特敏銳地意識到海洋對于現代國家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施米特于1942年出版了《陸地與海洋——古今之“法”變》一書。在這部著作中,施米特指出,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空間秩序模式:一種是以土地為基礎的傳統國家主權體系;另一種則是基于自由流動性的海洋秩序。
施米特的論述很有意思,他從古希臘哲學家對元素的思考出發。古希臘哲學家傳統上將元素分為土、水、火、氣四種元素,而關于人類本質的問題,一種傳統看法認為人是屬土的,人類棲居于大陸,在根本上也是一種陸地動物;另一派觀點則認為水和海洋是生命的起源,雖然對于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說,海洋是一種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不可否認,一種與大陸全然不同的海洋世界是存在的,且為早期生命、人類土著、文明等方面的許多證據所支持。
施米特借用恩斯特·卡普對于國家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從“河流、內海、海洋”的三分法視角來看待歷史上各文明中的海洋成分。他稱威尼斯是海權力量的一個典型體現,但由于其狹小疆域及民族選擇的問題,僅僅停留在了內海文明的階段;作為在捕鯨、造船領域的領先力量,荷蘭是最初的海洋性文明,但最終是英國建立了完全的海洋性文明。
在施米特看來,陸地和海洋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法理傳統和政治傳統,盡管科學和未來的進步可能改變許多事物,但陸地與海洋的差異是根本性的,不會消失。海洋象征著英美海洋國家及其法理傳統,而陸地則代表著歐陸國家及其法理傳統,兩者的對立是近代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二者分別代表兩種法理傳統和政治傳統,兩者的差異具有人類學的根源,這種差異甚至在科學和未來進步中也無法消除——實際上,直到今天我們仍會將英美法系稱為“海洋法系”,將歐陸法系稱為“大陸法系”。
施米特的晚年居住在斯泰梅爾街7號,這座他自己設計的房子成了他的精神避風港。在這里,他度過了許多平靜而充實的日子,專注于寫作和個人反思。他將這處住所稱為“圣卡其亞諾”,以紀念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這一命名不僅是對歷史的一種致敬,也是對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種隱喻——一個遠離塵囂、專注思考的空間。1985年4月7日,卡爾·施米特在普萊騰貝格逝世,享年96歲。在他去世后的幾十年里,施米特的作品繼續引發廣泛的討論和研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語世界廣為人知,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支持者還是批評者,都不得不承認施米特是一位深刻影響了20世紀政治思想的重要人物。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