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至24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各成員國代表在該組織日內瓦總部參加為期近兩周的外交會議,成功締結《產權組織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條約》(文中簡稱《條約》)。出席最后階段談判的代表們歡呼雀躍,為這一圓滿成果喝彩。
此次會議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領域長達20余年的國際新制度構建進程畫上圓滿句號。《條約》的成功締結,昭示著知識產權制度在激勵創新上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不斷發展,滿足更多國家及其社區的需求。
圍繞《條約》的談判自2001年開始,歷經20余年最終達成,這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一部涉及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之間相互關系的條約。《條約》包含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在專利申請過程的公開要求、制裁和救濟等內容,在專利領域確立和協調了各國對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進行強制披露的機制,有助于提升專利制度在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保護方面的有效性、透明度和質量。從廣義上講,如果專利申請中要求保護的發明基于遺傳資源,各締約方應要求申請人公開遺傳資源的原產國或來源國。如果專利申請中要求保護的發明是基于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各締約方應要求申請人對提供此種傳統知識的土著人民或當地社區(適用時)予以公開。
遺傳資源包括實際或潛在價值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以及種以下分類單位的個體和其含有生物遺傳功能的遺傳材料,主要有植物遺傳資源、動物遺傳資源和經濟微生物遺傳資源。

傳統知識指少數民族和地方社區與遺傳資源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做法,基于社區長久以來的經驗而形成,適應當地需要、文化和環境,代代相傳。
傳統知識是識別遺傳資源可造福整個人類的重要信息源,對于生物勘測者或遺傳資源的使用者尤其重要,透過這些知識能夠了解到具有可利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沒有傳統知識,有的研究和商業化產品中使用的物種可能從來不會被發現,故而,傳統知識對于遺傳資源的獲取和惠益分享具有重大意義。
傳統知識與當地社區有關。當地社區在其日常生活中一直依賴生物資源,正是通過這種世世代代的依賴性,獲得了對生物遺傳資源的各種特性及其用途的知識。傳統知識對于尋求獲取遺傳資源以用于學術研究或商業產品開發的使用者有所幫助,比如,涉及跨多個世紀物種的相關傳統知識,可為研究人員提供重要線索。
遺傳資源提供國的相關主管部門,負責在研究或產品開發中,協調當地社區與使用當地遺傳資源或相關傳統知識的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使用者對傳統知識及其惠益分享的正確態度和恰當做法至關重要。這意味著獲取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需要相關地方社區的事先知情同意,并且讓地方社區公正公平地獲得因使用傳統知識所帶來的惠益。
此處提及的“惠益”指的是分享因利用遺傳資源或相關傳統而得到的益處,包括貨幣惠益和非貨幣惠益。
貨幣惠益包括調查采集費、使用許可費、為遺傳資源擁有者或原始提供地區提供生態保護資金、版權費、研究資助費、遺傳資源或傳統知識商業化所收取的許可證費用等形式。
非貨幣惠益包括讓資源或傳統知識擁有者或原始提供地區參與科研或產品開發、共享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培養遺傳資源或傳統知識所在地的研究人員、為資源或傳統知識原始地提供就業崗位、出資或集資修路等形式。
保護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離不開事先知情同意和共同商定條件。事先知情同意是使用者在獲取遺傳資源之前需要獲得資源持有者或國家主管部門的許可;共同商定條件指遺傳資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就遺傳資源的獲取和使用條件及雙方之間的惠益分享達成的協議。
如前文所述,生物遺傳資源是指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動植物、微生物種,以及種以下的分類單位(如亞種、品種等)的個體和其含有生物遺傳功能的遺傳材料,亦包括由生物遺傳資源的基因表達和自然代謝產生的生物化學化合物(衍生物)。生物遺傳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
保護生物遺傳資源,經歷著一個復雜和曲折的過程。長期以來,一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研究機構以及其他有關生物產業的機構,在其他國家,憑借其生物技術上的優勢,在未經許可和同意且缺乏補償和利益分享的情況下,開展物種、糧食和醫藥等領域的研究或進行商業開發,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獲得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及作物新品種等生物產品。這種行為在國際上稱為“生物剽竊”或“生物海盜”。
為限制“生物剽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88年主持開啟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政府間談判,并于1992年獲得通過。《公約》第一次明確了生物遺傳資源具有國家主權,規定獲取生物遺傳資源必須征得提供國的事先知情同意,并在共同商定條件下,與生物遺傳資源提供方公平公正地分享由于利用此生物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為了使“獲取與惠益分享”原則具有可操作性,《公約》各締約方于2010年達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關于獲取遺傳資源和公平公正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
針對“生物剽竊”的頻發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有發展中國家尋求推動國際法律制度的全面設立和有效實施,以管理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利用和惠益分享行為,保障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提供者權益。盡管一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制定了規制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的立法等措施,但由于欠缺執法經驗、存在監管漏洞等諸多原因,“生物剽竊”行為仍然無法得到有效制止。
1999年,遺傳資源所涉及的知識產權議題被發展中國家提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相關議程,以期解決“生物剽竊”問題,以及確保實現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的目標。200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政府間委員會”,持續探討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保護與知識產權制度的銜接問題。經過20余年的努力,2022年7月2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決定,最遲于2024年召開一次外交會議,以締結一部關于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遺傳資源相關傳統知識的國際法律文書。
前述《條約》的成功締結,是20余年來復雜談判的重要突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成員國正本著進步、協作和充滿協作的精神,邁向未來。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