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工在家休假期間突發疾病身亡后,其妻子及一雙兒女以職工身亡前的半年時間里每月平均加班超過100小時、長期高強度的加班缺乏充分休息造成其身體健康受損為由,要求所在公司承擔違法用工侵權賠償責任,法律支持嗎?
李某某于2019年入職某電子公司,雙方簽訂的第二份《勞動合同》約定,期限為2021年12月24日至2026年12月23日,工作時間執行綜合計算工時制。關于加班一項,合同約定:“實行加班審批制度,李某某需要加班,應向公司進行書面申請,經書面批準后方可加班,并作為支付加班工資依據,否則視為違反《員工手冊》的行為,并不予支付加班工資。”2023年5月3日晚,在家休假的李某某在廁所被家屬發現神志不清,家人立即聯系120,急救醫務人員及時趕到,但李某某搶救無效死亡。
急救中心出具的急救病歷記錄顯示:據在場家屬描述患者15分鐘前在廁所被家屬發現神志不清,旁人呼之不應,患者未能自行清醒,現場查人無呼吸、心臟活動,搶救30分鐘后無效,宣布患者死亡,家屬描述患者近1日有胸痛癥狀,患者未予以重視,未就醫。急救中心事后出具的《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記載:“李某某直接死亡原因為心臟驟停,引起其前述原因的疾病及情況有長期熬夜加班、高血壓。”
“公司在李某某生前安排其長期超負荷加班,嚴重侵害了李某某的身體健康,公司無辭其咎!”年僅35歲的丈夫去世后,妻子張某某無法接受巨大打擊,找到電子公司,要求公司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協商未果后,張某某與一雙兒女作為原告將電子公司訴至某區法院,請求判令其按30%過錯責任賠償醫療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喪葬費以及被撫養人生活費等損失共計678517.80元。提出的主要理由為:李某某的《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顯示引起其心臟驟停的原因是長期加班熬夜。而李某某在2019年9月26日入職之前的體檢報告顯示其無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李某某死前10個月期間長期加班,其中2023年3月與2023年4月的出勤記錄及工資單顯示,加班時間分別是每月157小時與每月140小時。正常出勤時間是早上8點至下午5點,但李某某生前經常加班到晚上10點或11點,白班夜班輪換,加班時間不固定,且總是在臨近下班時才收到加班通知。電子公司安排李某某生前長期超負荷加班,嚴重侵害了李某某的身體健康,對李某某的突然離世構成侵權,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電子公司答辯稱:李某某于2023年5月3日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導致死亡,其系在家中突發疾病,死亡結果和我公司沒有因果關系。原告所述的李某某在電子公司處長期加班導致李某某的死亡結果,沒有事實依據。李某某入職我公司以來擔任的是操作工(備料),在每次的職業健康體檢中,身體狀況均是正常,表明李某某可以勝任工作強度。李某某的居住地距離上班地點為2.2公里,騎車約8分鐘車程,表明李某某在加班之后到家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我公司因為企業經營模式的特殊性,經常有臨時性的加班任務,但是我公司的加班系自愿原則,在班組長提出加班需求后,員工可以進行加班,也可以拒絕加班,故我公司不存在強制加班的情況。而李某某沒有拒絕加班,表明其主觀上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可以承受的,故我公司不存在過錯。
電子公司為了證明李某某能適應公司的工作強度,向法庭提交了李某某2022年和2023年1–4月的考勤記錄表,該相關記錄表顯示,事發前的2023年1月至4月份,李某某除每月的實際出勤天數仍大于其應出勤天數外,其中最高時出勤天數達每月30天,最低時的出勤天數也有每月22天。而原告提供的李某某生前工資明細也顯示,其每月的工資中除2590元的基本工資外,其余絕大部分的工資都是來自于當月的加班費。此外,原告提供的李某某的微信工作群中的相關聊天記錄顯示,電子公司單位工作組長戴某等人經常臨時在群里發送“延班”“今天延班”“今晚延班”等內容。
此外,法院開庭審理時,原告提交了李某某2023年4月16日購買的體檢套餐截圖,用以證明李某某因自覺身體不適預約了2023年5月4日進行相關體檢。電子公司則提交了《員工手冊》及加班申請單用以證明其公司加班需要員工申請,證明李某某系自愿加班,能承受相應工作強度。
法院審理認為,根據電子公司提供的李某某生前考勤記錄表顯示,李某某在死亡前一年中的實際出勤天數均高于應出勤天數,且每個出勤日的晚間均進行了一定時間的加班。李某某在死亡前的幾個月,每月的加班時間均達到100小時以上,李某某的工作時間已明顯超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用人單位每周至少保證勞動者休息1天,加班一般不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下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等相關規定。電子公司作為用人單位,其用工行為顯然違反了相應的勞動法規,屬違法用工。電子公司雖認為加班純屬自愿行為,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也顯示公司的加班需要書面申請,但前述證據并不能作為電子公司免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有關用人單位對所雇員工應遵守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相關規定的依據。且原告提供的李某某的微信工作群中的相關聊天記錄也顯示,電子公司的加班、延班安排經常存在臨時性,并非如電子公司所述的必須進行提前的加班申請。現電子公司未能舉證證明其因生產特點已經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或存在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特殊情形,但其卻無視受害人李某某超過法律規定的時間上限進行加班安排,顯然是對李某某高強度加班的行為持放任和接受的態度,而這種情況并非偶然發生,且已持續較長時間。由此可見,電子公司放任受害人李某某長期加班的行為主觀上存在過錯。
至于電子公司安排受害人李某某超時加班的用工行為與李某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李某某的死亡時間系在休假期間,而原告現提供的其他證據也難以得出李某某的死亡與電子公司的用工行為有必然的直接因果關系的結論。但根據常識,長期熬夜上班、高度疲勞的確會造成人體的損害和不適,而李某某又確實存在長期高強度的加班,缺乏充分休息的客觀事實,故其死亡與電子公司超時安排加班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亦無法徹底排除。但李某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相關體檢報告已明確其存在相應基礎疾病的情況下,其自身亦在感到身體不適后進行了體檢預約,但未及時就醫,也未能及時向電子公司提出更改相應工作安排的申請,其自身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缺乏足夠的重視。故法院綜合考慮本案實際情況,酌情確定由電子公司對受害人李某某的死亡承擔10%的賠償責任。
2024年7月16日,某區人民法院發布判決結果如下:某電子有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原告張某某、李某甲、李某乙醫療費、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等損失231172.60元。某電子公司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生效。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