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青春德育”;社會責任;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39-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蘇州石湖中學(以下簡稱“石湖中學”)傳承“石湖”文化傳統,以“恒”為校訓,以“滴水穿石”的校風涵養青年的恒毅氣質,以“上善若水”的教風陶冶教師樂教愛生的風范,以“水到渠成”的學風浸潤學子博觀厚積的為學天性。石湖中學以“青春德育”為特色,申報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精一少年’恒以立德的青春閃光行動”。
一、“青春德育”的哲學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為五色之首,“春”為四季之門,青春是起點、是初心。石湖中學將“青春德育”作為學校培根鑄魂的精神品牌,既是對“青春即美德”的理解,更是將德育工作放在“青春有激情”這個點上看待。實踐表明,“青春德育”是認識自我、超越自我,閃耀個體智慧,豐富個體表達,指向自我實現的青春歷程。
1.“青春德育”是自我“精一”的過程
青春期被視為人格塑造的關鍵期,這一階段的德育不僅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更深刻地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學校將“青春德育”的實施策略提煉為“精一”,既是外在的氣質要求,也是內在的德性堅守。學校將“青春”深植于個體的內在生命世界,并使其外化為穩定而持久的行為習慣。從康德的道德哲學角度來看,道德的根源不在于外在的獎懲,而在于內心對道德法則的認同與遵循。學校德育注重從“他律”向“自律”的過渡,以“精其知、一其行”“精其思、一其志”的要求,形塑個體的青春形象。
2.“青春德育”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春”也代表永恒。中華文化的特質是“青春永駐”,中華文明的精神是“青春勃發”。縱觀人類對德育的理解,尤其是現代德育理論所強調的“關系德育”思想,也是讓個體理解“青春與理性”“青春與美德”“自我與伙伴”關系的過程。因而,石湖中學的“青春德育”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哲學家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理論指出,道德并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相互理解的過程,真實的道德體驗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相遇”。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強調了個體道德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一,社會責任即群體責任,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責任“對話”。因此,“青春德育”不僅是對學生個體品格的培養,更是為其承擔未來的社會責任做好了思想和能力準備。
二、恒以立德的全景設計
1.創建“精一”導師隊伍
“青春德育”需要在群體氛圍中實施,導師制度的建立是一種“群體喚醒”的多維建構。石湖中學設立“1+1+N”導師團,即為每個班級配備由“1+1+N”導師組成的“精一”導師隊伍。其中,兩個“1”指為每個學生聘請1名德育導師和1名學科類導師,采用資源申報、智能遴選和興趣配對等相結合的方式選取;“N”指通過聘任的方式,從家長、校外輔導員和社會人士中選聘“N”個文學藝術類、生活指導類、科技創新類、體育競技類、書法繪畫類、傳統文化類導師,此類導師主要采用自主申報、專項邀約和特需加盟等方式選取。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分工協作,共同培養“精一少年”?!熬弧睂熽犖榈慕?,為“青春德育”的實踐提供了榜樣示范、美德感召和思想建設的根本保障,探討了“對話”的意義,將道德傳授與道德學習融為一體,將道德實踐與道德理解深度關聯。
在導師活動設計方面,校內導師主要采用“班內結對”和“班外適配”的方式,即每個學生的主導師由班級內部的學科教師擔任,主要依據學生特長學科或者興趣點,有特殊需求或者特長的導師可以跨班級配對學生;校內導師設計了“日察—月談—家訪—主題節”的活動形式。校外導師則采用“3+1”活動體系設計,“3”主要指三項設計——期初規劃上交、固定時間活動或授課、校外導師展示節。導師團憑借浸入式體驗和外顯式學習,通過課程設置、文化滲透、活動體驗、實踐參與、生活指導、聚智聯動等培養路徑促進學生全方位、可持續性的品格提升。
2.體現五育融合的課程設計
石湖中學的課程設計體現了五育融合的特點。學校制定了《石湖中學學科育德工作要求》,按啟智、潤心、科創、樂動、拓融五大類,提煉“發現者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設計將德育與學科學習緊密結合。學校主要建設三類課程:學科育德課程、專題育德課程、綜合育德課程。學科育德課程主要貫通國家課程、落實國家課程;專題育德課程主要包括恒習課程和恒毅課程,恒習課程關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主題,恒毅課程關注科創、生活、藝養、健康和法治主題;綜合育德課程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大課程體系,立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省察反思能力、分析創造能力和行動實踐能力。
三種課程落地富有校本特色。首先,在落實國家課程的探索中,推進學科育德課程實施。學校組織各學科教師參與“學科育德精品課程評選活動”,遴選一批經典的有育人價值的教學案例進行全校展示、區域聯展。其次,專題育德課程的各板塊開展點對點活動,如“外正行,內正心”禮儀訓練、“一分鐘靜坐”、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讀、《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微視頻》觀看等。最后,綜合育德課程中設計五大青春主題,如“青春閱讀”課程實施中,學校推動生態閱讀課程基地建設,綜合打造文化長廊、朗讀亭,舉行“賞讀經典”“詩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活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青春法治”課程實施中,學校邀請法治副校長來校講座,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青春自省”課程實施中,學校開展“吾日三省”活動;“青春思辨”課程實施中,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圓桌辯論賽”;“青春行走”課程實施中,學校開展運動會、社團綜合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等。多維度、立體化的課程實施,為“青春德育”的全方位展開提供了堅實的課程基礎,將“知行合一”落實在課堂、落地在實踐、落腳在學習生活的細節。
3.注重具身實踐的全景設計
石湖中學充分考慮了多元場景與具身實踐的貫通,為“青春德育”的全場景浸潤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首先,進行沉浸式場景設計。學校不僅重視校內場景和場館設計,還重視校外道德場景的聯通,并積極關注家庭生活空間。在校內,通過構建“一場、二塘、三館、四廊、五園”,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德育體驗。學生入校須走進周恩來風范學行基地、名人墨跡館和校史館,入班要參與“班級建設八大行動”“十好文明班集體”班級文化場景建設。學校還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學習場景建設,以“家庭小書房”建設為重點,開展“家有書香”“家庭議事空間”“我家的書架”等展示活動。傳承“女排精神”是石湖中學的光榮傳統,學校設有專業排球場館,學校排球隊在全國中學生排球聯賽中奪冠,展現了石湖中學學生堅毅昂揚、澄明專一、富于才華的閃光品格。
其次,通過三大行動落實青春在場。一是青春飛揚活動,包括“青春班級”和“青春禮節”兩大類活動?!扒啻喊嗉墶被顒又校靼嗤ㄟ^設計班標、班牌、班旗、班歌等助力打造書香班級、綠色班級、文明班級以及特色班級;“青春禮節”活動包括七年級入學禮、八年級青春禮、九年級畢業禮,定期開展閱讀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心理節、班主任節等活動。二是青春共育活動,學校開展“青春感恩”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書信、繪畫、手工等方式表達對父母、教師的感恩之情;開展“青春家風”活動,讓學生體悟家風家訓、家族傳承。三是青春歷練活動,包括“青春體驗”和“青春成長”兩大類活動?!扒啻后w驗”中開展職業體驗崗和模擬招聘會等活動,“青春成長”活動中開拓十大類實踐場所,涵育學生品格。學生在三大行動中體認自我、歷練自我、深化自我,增強青春意志、厚植家國情懷、胸懷報國壯志。
三、“精一”思想的時代價值
“精一”思想源自王陽明的《傳習錄》,強調“心即理”與“知行合一”,在“青春德育”中具有深刻價值,尤其是在培養新時代少年品格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是重視內心的道德覺醒。“精一”首先是對個體內心世界的關注。道德并非外在強加的規范,而是個體內心世界的一種真實體現。因此,“青春德育”應重視學生內心的道德覺醒,幫助學生認識到道德并非為了滿足外界的期望,而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安寧和精神升華。
二是強調知行合一的實踐。僅有道德認知而無道德行動,德育將失去其應有的意義。通過實踐培養道德行動力,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理解力?!扒啻旱掠钡膶嵺`要寫在中華大地上、寫在生活氣息中、寫在學習實踐中,更要注重五育貫通、五育融合,德在智中、在體中、在美中、在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