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全球化和產業技術升級的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傳統的高職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職業本科教育更加關注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適應職業需求的創新型技能人才。文章以貴陽康養職業大學中藥制藥專業為例,分析了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并從專業文化、教學模式、導師隊伍、實踐基地、教育氛圍等方面提出相應策略,以期助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關鍵詞 職業本科;創新能力;中藥制藥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6.012
Countermeasures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CM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Taking Guiyang Healthcare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Zongyue, GUO Yanhong, YUAN Xiaopan
(Guiyang Healthcare Vocation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8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Unlike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ula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aiming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s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al abilities and adaptability to vocational needs. The article tak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eutical major at Guiyang Health and Wellness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ies among students in this major.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teaching mode, mentor team, practice base, and educational atmosphere, in order to help cultivate high-level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TCM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職業教育對培養技能人才、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具有重要意義。職業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區別于高職和普通本科教育的新類型。目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受到以往“重本輕職”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不高,辦學吸引力和活力不足[1]。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斷優化,職業本科教育的得到穩步發展,但仍然存在學校辦學條件不足、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學生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2]。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職業本科院校如何培養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1" 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定位
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作為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定位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且互補的人才培養體系。職業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3]。普通本科教育則更側重于學術研究和理論知識的傳授。職業本科教育與傳統的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上,雖同屬職業教育范疇,卻展現出顯著的差異。從教育層次與深度來看,職業本科教育作為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其人才培養定位相較于傳統的高職教育更為高端和深入。職業本科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強調其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4]。
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技能導向和創新驅動特點。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緊密結合中藥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突出培養學生在中藥制劑、藥品質量控制、中藥應用等領域的實操能力。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課程內容涵蓋傳統中藥制藥的基礎知識,同時通過系統的實踐環節,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5]。此外,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課程中融入了創新創業教育、技能創新、工藝流程優化、創新藥物開發等課程學習項目,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校企合作和創新實踐[6]。
2" 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市場環境已經從原本依賴資源型朝著創新驅動方向轉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既是提高職業本科辦學質量的重要選擇,又是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在這一趨勢下,職業本科教育順應時代發展,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契合未來社會需求,將創新思維應用到社會創新科技與產業發展中,快速適應日漸變化的市場環境[7-8]。
2.1" 學生對創新的認識存在偏差,對創新教育的理解較為片面
一些學生將創新簡單地等同于技術上的發明或創造,而忽視了創新不僅僅局限于技術領域,還包括思維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服務形式等多方面的革新。由于職業本科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學生可能更多關注如何執行任務,而較少思考如何在工作流程中引入新的方法或理念,以提升效率或效果。此外,學生對于創新的風險與挑戰缺乏足夠的認識,容易將創新視為高風險的嘗試,因而不愿意主動參與創新實踐。
2.2" 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存在不足
大部分職業本科院校的創新能力培育課程為公共基礎課,課程周期較短、考核要求低,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創新課程多為大班教學,學生個體差異大,缺乏針對性;創新教育表面化、碎片化,未體現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屬性;教學模式老套、教學方法陳舊、評價體系單一,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較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
2.3" 創新氛圍與條件有待提升
目前職業本科院校的創新氛圍與條件與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的定位還存在差距。在創新氛圍方面,學生參加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主要是被動式參與;在制度方面,大部分職業本科院校在創新實踐活動中缺乏明確的激勵機制;在學校的設施或資源方面,存在創新創業教學設備、實踐訓練條件不足、教學資源有限且陳舊等問題;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存在平臺短缺情況;在經費保障方面,學校或教師缺少足夠的經費支持創新實踐活動。
2.4" 創新教育與中藥制藥專業的融合不深
創新教育并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它是一種思維訓練,需要與專業教育深入結合才能夠達到“1+1gt;2”的效果。傳統的中藥制藥專業教育主要關注中藥理論知識的學習,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教學雖然更注重實踐與創新,但是現階段創新思維、創新活動與中藥制藥專業教學還缺乏有效融合,創新引導專業發展深度不夠。
2.5" 創新教育導師隊伍不夠強大
職業本科院校教師是創新教學的實施者,是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職業本科教育正處于發展初期,師資力量較弱,且創新教育導師多由專業課教師、學生輔導員等人員兼任,這部分教師主要依賴以往的教學經驗或者創新創業教材進行授課,缺乏一線實踐經驗、實踐案例和指導,教學過程中理論浮于表面,與實踐難以契合。
3" 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3.1" 以“專業文化”為引領,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學校專業文化不僅是學生專業成長的沃土,還是激發他們自主創新意識的不竭源泉。中藥制藥專業通過以“藥事文化、藥技文化、藥草文化、藥歌文化、藥療文化、藥膳文化”(簡稱“六藥文化”)為主的特色育人文化,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①藥事文化:以立德樹人為先,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樹立學生職業規范意識。②藥技文化:開展學生中藥傳統技能培訓,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③藥草文化:圍繞中藥的鑒定、種植、采收與加工、藥用價值鑒定等開展活動。④藥歌文化:開展藥用口訣背誦大賽、藥歌比賽等特色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⑤藥療文化:依托學校時珍社社團與學生組織,結合艾灸、刮痧、中藥香囊制作、養生茶飲、藥浴藥枕等開展創新活動。⑥藥膳文化:鼓勵學生以學校中藥養生館為平臺,把藥物和食物相互配伍,開發中藥養生產品,參加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
3.2" 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多元化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根據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現狀,學校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興趣為導向”的多元化創新教育教學模式。①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行差異化教學,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教學方案;②依托學校教學資源庫平臺,積極開展智慧化、探究式、參與式教學;③鼓勵教師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④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和表達觀點,及時給予學生反饋,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學習的意愿和動機。同時,學校根據中藥制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方式,建立個性化的反饋機制。中藥制藥專業的創新教育以專業為導向,將創新創業理論、思維滲透到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中,以專業知識為主體、創新教育為主線,把單一的創新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有機融合。
3.3" 以“建、選、培、評”為路徑,打造卓越的創新導師隊伍
首先,學校以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為平臺,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學生自主報名參與項目團隊的指導機制,通過老師與學生團隊性的合作,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困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其次,學校明確師資選拔標準,強調創新創業實踐經歷、教育能力與跨學科學歷背景,從中藥制藥領域選拔出具有深厚學術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校內優秀導師,積極聘請具有創新經驗的優秀人才,如企業家、技能大師、社會創新型人才。再次,學校加強師資培訓,為教師提供系統的創新能力指導,鼓勵教師參與中藥行業研討會、創新創業競賽或相關科技競賽。最后,學校定期對創新導師隊伍的指導效果進行評估,包括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項目實施情況、學生參與比賽等。
3.4" 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導向,建設高水平的創新實踐基地
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是教育部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改革、加強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創新實踐基地是集教學、科研、實踐與創新的綜合性平臺。圍繞中藥制藥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產業的實際需求,以科研實訓室為基礎,學校在校內建立了“一園、一館、一店、一室、六中心”的創新實踐基地。“一園”:藥用植物園。“一館”:中藥養生館。“一店”:芷蘭苑微店。“一室”:苗醫藥大師工作室。“六中心”:中藥技能傳承中心、創新創業中心、黔藥材研發中心、藥用資源康養產品工程研究中心、藥學產業鏈虛擬實訓中心、藥品經營與藥學服務中心。在校外,學校根據專業特色,與多家校外企業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共建中藥民族藥產業學院和實驗實訓基地,開展資源共享、基地共建、學生共培等多方面合作。
3.5" 以“雙創賽、技能大賽”為載體,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氛圍
第一,學校圍繞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大賽,搭建涵蓋中藥制藥專業和其他專業的競賽平臺,通過組織校內初賽、選拔賽和外部競賽,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競賽中展現自己。第二,學校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將中醫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例如舉辦中藥紅色文化作品競賽、體驗中藥制劑制作、針灸推拿等特色活動。第三,學校設立創新教育特色選修課,將學生大賽融入學校的中藥課程體系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形成創新項目。第四,學校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包括實驗室、設備、資金和專業導師等,為參賽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第五,學校定期邀請專家或學者舉辦講座,分享他們的創新想法與科研經歷。第六,學校對在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團隊和項目進行表彰獎勵以及成功案例展示,廣泛宣傳,樹立榜樣,激勵更多學生參與,激發全校學生的創新熱情。
6" 結語
新時代,職業本科中藥制藥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還應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因此,職業本科院校要結合中藥制藥專業特點,以學生為中心、以興趣為導向、以創新為引線、以發展為目標,構建創新能力培養的特色育人策略,通過改進創新教學模式與體系、加強校企合作、建設高水平的創新實踐基地、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打造卓越的創新教師隊伍,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創新課程與活動,實現中藥制藥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基金項目:貴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貴陽職業本科學生創新能力培育路徑研究”(2023L10)。
參考文獻
[1] 吳楸燁,黃福祥,邱健,等.依托大學科技園開展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探索[J].四川勞動保障,2023(8):45-46.
[2] 陳小娟.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現狀、困境與策略——基于全國32所職業本科學校的統計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6):55-60.
[3] 唐漢.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J].西部皮革,2021,43(8):3.
[4] 周勇軍.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與建設探討[J].教育與職業,2023(13):37-42.
[5] 孫媛,阮洪生,程斌,等.職業本科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模式研究——以中藥制藥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2023(9):39-42.
[6] 粟華生,張學常,黃衛萍.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智能裝備工程虛擬仿真實踐與探索——以數字賦能中藥制藥智能裝備工程能力培養高層次人才為例[J].裝備制造技術,2023(8):124-130.
[7] 頡滿斌.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技能人才[N].科技日報,2024-06-21(06).
[8] 畢倩.淺議“雙創”背景下職業本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就業與保障,2022(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