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時代需要,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之義。軍墾文化是兵團人在屯墾戍邊艱苦歲月中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在鞏固信仰根基,厚植道德之基,凝聚斗爭力量方面對推進新疆人民精神共同富裕有重要價值。通過以意識形態、文化生活、文明素養方面為著力點,將軍墾文化融入新疆精神生活建設中,以探索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軍墾文化|新疆人民|精神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逐步凸顯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時代意蘊。黨的二十大也明確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要保證人民物質生活相對富足,又要滿足各族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領域的精神文化需求。新疆人民精神共富離不開優秀文化滋養。軍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端于建國初期,壯大于兵團人屯墾戍邊、艱苦奮斗的光輝歲月,具有極具特色的地域特征和鮮活的思想引領,對推進新疆地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一、軍墾文化涵養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一)鞏固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仰根基
軍墾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兵團人民團結奮進、自力更生、積極向上的價值元素,為堅定人民人生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起到思想引領和精神保障的重要作用。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新疆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都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尤其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國外反華勢力從未放棄對新疆人民意識形態領域的侵害,他們勾結國內分裂分子,歪曲《古蘭經》教義,利用互聯網發布大量暴恐視頻滲透極端思想,并以宗教極端主義為旗幟,試圖將暴恐事件上升為宗教、文明與民族之間的沖突。面對以上情況,只有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地位,才能保衛人民精神生活主陣地不受外來極端思潮侵蝕。一是以軍墾文化為養劑,呼吁人民愛國愛疆愛團,堅定人民馬克思主義信仰,保衛新疆人民精神生活的陣地安全。二是以軍墾文化為利器,打破新疆人民舊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壁壘,凝聚社會共識,避免精神“貧血”和信仰“缺鈣”。
(二)厚植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之基
軍墾文化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修養,為實現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撐。一是以軍墾精神筑牢思想道德之基石,軍墾文化作為中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新疆人民的精神生活,逐漸形成以艱苦奮斗為靈魂,以無私奉獻為品質,以愛國愛疆愛黨愛團愛社會主義為內涵的道德建設方向。二是以軍墾精神強化思想道德之引導,引領人民群眾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踐行以“禮儀”為核心的社會公德,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以“和睦”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和以“友善”為核心的個人品德建設。真正筑牢新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之基,充實群眾精神生活,以實現全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
(三)凝聚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力量之源
軍墾文化涵養新疆文化生活建設,把握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凝聚新疆人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力量。一是,長期來,黨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來培根鑄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確保先進文化具有科學性、引領性。以軍墾文化厚植新疆文化建設,能夠充分繼承軍墾文化中敢于奮斗,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挖掘文化建設的力量源泉。二是,軍墾文化熔鑄于黨帶領人民建設邊疆的艱苦歲月,已經成為鼓舞新疆各族人民不斷攻堅克難,迎接新的挑戰的強大精神力量。軍墾文化不僅賦予了新疆文化生活建設的革命色彩,還在外來極端主義侵蝕下引領人民主動同暴恐分子、分裂主義者等敵對勢力做斗爭,同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作斗爭,堅定不移捍衛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相對安全。

二、軍墾文化涵養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暴露的問題
(一)意識形態領域引領力不強
在物質生活相對富足的今天,年輕一輩對于軍墾精神缺乏根本的認識,對于軍墾創業者屯墾戍邊,艱苦奮斗的情懷難以共鳴,對于軍墾文化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一方面,軍墾教育的缺失,學校將成績作為度量學生素質發展的關鍵指標,家長過多培養興趣愛好,學生課余時間被各種興趣班占據,缺乏家國情懷培養。另一方面,新媒體的興起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更便捷,外來思潮的碰撞影響著人們對軍墾文化的認同感,年輕人更多以娛樂明星、網紅作為競相追逐的榜樣而不是辛勞的軍墾一代,那么如何讓開拓進取的軍墾精神在人們心中扎根,確實是推進新疆社會進步及人民精神生活提升的關鍵。
(二)文化生活領域滋養力不足
文化的滋養是新時代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軍墾文化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富足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西方社會思潮的入侵,軍墾文化在新疆文化生活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一方面,軍墾文化的傳播渠道較為單一,新疆大多城市未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紅色網站,僅僅在新聞網設立軍墾文化相關專欄,且間斷性存在靜態化狀態,關注度也不高。另一方面,軍墾文化傳播內容及形式都較為刻板化。目前關于軍墾文化的報道大多平臺推送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形式簡單,內容較為空洞,未體現地域特色,難以吸引年輕人眼球,尤其在微博、抖音逐漸興起的時代,如果還是依靠傳統渠道且內容形式都沒有任何創新,傳播效果必然不理想,對精神生活的引領也不足。
(三)文明素養領域滲透力不深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紛繁復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各環節各方面都需要滲透維持,就當前形勢來說,軍墾文化在涵養新疆人民文明素養方面的穿透性不強,存在著以下兩點原因。一方面,教育資源挖掘力度不夠。各地州未能充分利用周邊高校、黨校等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沒有培養或引進一批從事軍墾理論文化研究的專業人才,近年來雖然發表了一些關于軍墾文化的研究成果,但大多也都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本質性突破且相關從業者缺口大,關于軍墾文化理論的研究任重道遠。另一方面,宣傳人員的缺失也是軍墾文化滲透力不深的重要因素。很多軍墾紀念景點缺乏專業講解員,有些講解員專業水平較低,在解說的過程中不能做到準確、全面,甚至在解說時受主觀理解的影響,無意中對歷史事件進行“再加工”誤導參觀者,這些情況的發生對兵團形象及軍墾文化的傳承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三、軍墾文化涵養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一)以軍墾文化涵養意識形態建設,塑造人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努力在深學細篤中提高理論素養、堅定理想信念、升華覺悟境界、凝聚信仰之基,用信仰搭起精神生活的奮斗基石,以追求生命的不朽和永恒,才是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要達到的高級形態。一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新時代“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的治疆方略,始終以治疆穩疆為導向,立足邊疆屯墾史、發揮“軍墾文化”時代影響力,激發新疆人民精神生活領域更新更強的生命力。二是要加強理論學習,讓軍墾教育與符合時代氣息的校園建設相結合,將軍墾文化走進課堂,新疆各地州大、中、小學校都應該結合各地、各師、各校實際情況開設軍墾文化相關校本課程,使軍墾文化走進課堂,以培養新一代軍墾傳人。例如,可以將軍墾文化與思想政治課、民族團結課、地方歷史課相結合,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使學生領會軍墾精神的內涵,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三觀”,強化精神之引領,凝聚信仰之基石,為扎實推進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價值引領。
(二)以軍墾文化涵養文化生活建設,凝聚人民敢于斗爭的精神力量
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軍墾文化的時代價值,匯聚民族情感,增強精神共識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以軍墾把握新疆文化生活建設方向,就要立榜樣精神,弘軍墾之風。一是要發揮軍墾文化資源在文化生活領域的精神導向作用。各學校、企事業單位可以舉辦小品、舞蹈、歌唱等多種文化活動,講好軍墾故事,訴說軍墾傳奇。還可以邀請軍墾傳承人巡回演講,讓傳承人用自己親身經歷講述新疆屯墾戍邊的光輝歷程,來實現軍墾精神的自覺傳承,凝聚人民敢于斗爭的精神力量,引導人民做有理想、有信念的軍墾新一代。二是要以軍墾文化創優秀文藝作品,激發時代文藝新活力。軍墾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要不斷挖掘軍墾文化資源新的時代內涵,唱響軍墾文化主旋律,在培育人民群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革命品格中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也為新疆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價值指引。
(三)以軍墾文化涵養文明素養建設,夯實人民向上向善的素質根基
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核之一。軍墾文化蘊含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等精神,為新疆人民文明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新時代,以軍墾文化涵育文明素養建設,就要立思想之基,固道德之源。
1.在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質中推進精神共富
一是要深入挖掘軍墾文化中能夠引領人們精神向上的道德資源,例如愛國主義、奉獻主義、集體主義等精神資源。可以利用軍墾人物英雄事跡、軍墾博物館、軍墾遺址等渠道挖掘軍墾文化中內蘊的精神資源和道德品質,涵養人們追求正面價值,養成良好道德素質。二是以軍墾精神資源為導向,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引導新疆人民在共建道德家園中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在提升人民科學文化素質中涵養精神共富
一是以軍墾文化提高新疆人民科學文化素質,激發人民創造力,提高時代創新活力。“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軍墾文化不僅內蘊著艱苦奮斗的道德品質還蘊含著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創造精神。新時代,應大力宣揚軍墾創造創新精神,引導新疆人民在事業上也要刻苦鉆研、勇于創造。二是要推進軍墾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打破舊的思想壁壘和價值觀念的利器。只有使軍墾文化真正融入新疆人民精神生活實踐中,才能為其提供堅定的文化支撐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四、結語
軍墾文化既是兵團人屯墾戍邊、奉獻邊疆的實踐成果,又是滋養新疆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不斷豐富發展的營養劑,蘊含著愛國愛疆、堅定信念的信仰根砥,彰顯著自立根生、艱苦奮斗的力量源泉,凝聚著向上向善、刻苦鉆研的素養根基。立足新征程,要不斷挖掘軍墾文化背后新的價值,使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黨和國家的治疆方略相結合,為新疆各族人民精神生活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3]習近平.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Z].2020-09-25.
[4]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80.
[5]習近平.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30(01).
(作者簡介:周逸凡,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作者單位:汪早容,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