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蘊含獨特的育人價值,漳州作為福建省著名的蘇區和革命老區,英雄輩出,黨史事件繁多,可為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提升育人效果。本文首先分析漳州紅色文化在《軍事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剖析現階段兩者融合所面臨的困境,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漳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漳州紅色文化|《軍事理論》課教學|融合
紅色文化是我黨我軍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具有較強的教育和熏陶作用,而且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地理和文化等方面與當地大學生接近,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認同。《軍事理論》是高校必修課程,也是進行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軍事理論教學普遍存在師資隊伍建設不專業不穩定、教材內容缺乏包容性和開放性、學生國防意識觀念淡薄、對國防教育缺乏積極性等問題。漳州作為福建省著名的蘇區和革命老區,不僅是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的誕生地、“八閩第一槍”的策源地、福建土地革命戰爭的始發地,也是閩粵邊紅軍三年游擊戰的戰略要地、解放戰爭黨在南方開展游擊戰的重要根據地。漳州這片紅土地英雄輩出,黨史事件繁多,紅色資源豐富。因此,在漳州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引入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既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又可以提升《軍事理論》課的育人效果。
一、漳州紅色文化在《軍事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價值
(一)漳州紅色文化與高校《軍事理論》課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標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軍事理論》課程目標旨在讓學生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而漳州紅色文化中所傳播的英模事跡和革命精神,正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國防對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巨大保障作用,激發學生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可見,漳州紅色文化展現的思想內涵及教育價值與軍事理論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
(二)漳州紅色文化可為高校《軍事理論》課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
紅色文化的表現形態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留下來的具有歷史、科學和教育價值的物質載體,主要表現為會議會址、革命事件遺址、活動遺址、名人故居、重要機構辦公地舊址、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場所、革命老區、革命根據地等。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孕育和形成的能夠產生強大激勵、凝聚和導向作用的革命文藝、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等[1]。
1.漳州物質形態紅色文化
漳州擁有一大批革命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等,全市所轄11個區(縣)中,蘇區縣有8個,革命老區村744個,根據歷史事件、人物修建的紀念館、紀念碑以及歷史遺跡、遺址等不可移動建筑共206處,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共98處[2],它們記載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承載著可歌可泣的紅色革命精神,是開展現場教學、研學旅行、實踐活動的鮮活教材。
2.漳州非物質形態紅色文化
首先,漳州紅色文化中戰例資源豐富,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在長達23年的艱苦斗爭中,很多戰例的背后都蘊含了重要的軍事思想,可以用來開展案例教學。其次,漳州紅色文化積淀形成了豐富的優秀文化作品,如電影《紅色金融家——高捷成》,微電影《紅軍進漳》《赤色傳承》《赤冢》,紀錄片《八閩抗戰紀事》《寡婦村,走過從前》《“八六”海戰》《平和縣暴動故事》,長篇紀實文學《四十九個晝夜》等,軍事理論課可以依托這些文化作品開展情景式、分享式、討論式的教學活動。第三,革命老戰士作為戰爭的親歷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部“活歷史”,是當代年輕人了解革命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的生動教材,在抗日戰爭紀念網的福建抗戰老兵名目里,188名健在抗戰老兵中有49名是漳州籍老兵,《軍事理論》課可以邀請他們進行訪談式教學。
總之,漳州紅色文化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豐富《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手段,增強軍事理論教學的實效性與感染力。
二、漳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困境
(一)師資隊伍建設不專業不穩定
目前,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還不完善,專職教師少,且大多由輔導員、思政理論課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兼任,具有相關軍事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幾乎沒有。任課教師一是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軍事理論相關知識,二是對紅色文化歷史發展脈絡也缺乏系統性認識,對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感悟不深,紅色精髓挖掘不透,導致還不能將紅色資源生動、有趣地融入軍事理論教學。
(二)教材內容缺乏包容性和開放性
目前,在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框架內,出版的軍事理論的教材雖包含國防法規、軍事力量、軍事思想、戰爭概述、信息化戰爭平臺五大章節,但各版本編撰內容和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教材編寫過于注重系統性、理論性,導致教材內容缺乏包容性、開放性,紅色文化融入的程度和范圍都比較薄弱。
(三)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不強
當代大學生處在國家相對安定和平的大環境中,國防意識日趨淡薄,加之受到國外各種文化思潮和西方“分化”“西化”意識的影響,缺乏傳承紅色文化的主動性。主要表現在對紅色文化所生成的歷史背景、紅色文化科學內涵缺乏深入思考,沒有樹立文化自信,日常學習積極性不高;部分大學生對“四史”了解不夠深入,對于傳承紅色文化的責任感不夠強[3]。
(四)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
當前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大部分僅停留在授課或者講座的方式,宣傳形式過于單一。且新興媒介使用率低,宣傳內容多以圖片為主,宣傳設計生活化程度不高,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造成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力逐步減弱,也阻礙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
三、漳州紅色文化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的路徑
(一)加強《軍事理論》課師資隊伍的建設
1.改變傳統觀念,強化主動運用紅色文化的意識
《軍事理論》課教學不是專門的軍事教育,不能要求學生對軍事問題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所以,教學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國防觀念,而不是單純地考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4]。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軍事理論教育中的德育價值,深化“課程思政”理念,在平時的授課中有意識地、主動地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傳承紅色基因領路人。
2.提升專業素養,提高靈活運用紅色資源的能力
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漳州紅色文化在高校軍事理論教育中的融入效果。任課教師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要全面系統地學習漳州紅色文化,深學細悟漳州紅色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選擇合適的紅色資源,找準切入點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富有深度和感染力。
3.加強制度保障,切實有力推動紅色文化的融入
高校應建立和充實軍事教研室。定期組織軍事理論教師進行紅色文化研學和教學設計研討,扎實推動紅色教材編寫;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能力比賽,聚力打造一些質量高、易推廣的精品課程;組織教師開展“紅色文化課題”研究申報工作,鼓勵教師申報相關課題[5]。同時高校要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為組織教師培訓、購買教學資料、建立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等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6]。
(二)充實軍事理論教學教材
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師要積極從漳州豐富的紅色文化中獲取教育素材,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提煉,整合開發,找準切入點,納入課程教學內容,形成校本教材或專題講義。
如1928年的平和暴動,打響了福建省工農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拉開了“福建農民自動奪取政權第一幕”,標志著福建工農走上以土地革命為中心,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可以串聯人民軍隊發展歷程中的“南昌起義”知識點進行講解。
平和暴動之后,黨組織領導工農革命軍以長樂為中心區域,勝利開展反“圍剿”斗爭,而后轉戰饒平、大埔、永定和平和邊區,堅持游擊戰爭,建立饒和埔蘇維埃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黨領導平和人民實踐并豐富了毛澤東關于紅色政權存在以及工農武裝割據的軍事思想。
1932年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攻克漳州,取得漳州戰役的勝利。漳州戰役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遠離革命根據地,集中兵力外線作戰,攻打中等城市的一次成功戰例,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次偉大勝利。
1949年解放廈門戰役打響,漳州角美漁民們冒著槍林彈雨搖船參戰,血灑鷺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廈鼓戰役”中的角美漁民和解放軍并肩作戰的情景,展現了當年軍民齊心協力解放廈門島的英勇氣概和大無畏精神,也是國防動員的生動范例。
1953年東山島戰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向福建東山島發動突然襲擊的臺灣國民黨軍隊進行的防衛作戰,通過海、陸、空、民兵、人民群眾的有力配合,大陸軍民成功地反擊了國民黨軍隊的竄擾,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海岸線防御作戰的寶貴經驗,也是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的經典范例。
(三)全方位提升校園紅色文化宣傳
高校是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打造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能潛移默化地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為紅色文化入課、入心營造良好氛圍。
1.讓學生能夠時時“看得見”。一方面高校可因地制宜,將漳州特色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漳高校可以建設以漳州戰役、平和暴動、烏山革命等為主題的文化長廊;另一方面高校可主動發揮新媒介的輻射作用,將教育平臺擴展到網絡空間,如校園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可以定期回顧漳州紅色歷史,利用新興的網絡直播講授漳州紅色文化和軍事理論教育的精品課程。
2.讓學生能夠經常“聽得到”。如利用校園廣播發“紅色之聲”,話“國防時事”[7];經常邀請校內外的黨史軍史專家、老紅軍、老八路、抗美援朝老戰士、新時代英雄模范到校講座,激發學生對漳州紅色文化情感共鳴;組織退役大學生士兵開展主題班會,通過身邊人的言行,使學生經常接受紅色思想洗禮。
3.讓學生能夠“參與得上”。將漳州紅色文化元素充分地融入班級、宿舍、黨團及校園的實踐活動中,利用清明、國慶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行祭祀英烈活動、紅色誦讀會、社會實踐調研活動等,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參與到漳州紅色文化,躬行實踐漳州紅色文化[8]。
總之,依據校園文化和漳州紅色文化的共通、共融性質,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主動性。
(四)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摸索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深刻體驗。
1.尊重學生主體性。利用“翻轉課堂”充分提高學生的表達欲和參與性,鼓勵學生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體。如引導學生積極搜集漳州紅色文化中的一些經典戰役、英雄楷模事跡,制作成微課程在課堂上展示講解,學生講解結束后組織同學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最后進行總結、點評。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充分利用新媒體。福建省委宣傳部于2016年制定印發了《福建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實施方案》,此后各地陸續推出了紅色文化VR(虛擬現實技術)體驗館,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運用8K+5G+VR+AI等數字科技手段,對省內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進行三維詮釋,其紅色文化的情境性和感染力將放大軍事教育功能,提升教育實效性。目前數字展館收錄了漳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個,教師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展館讓學生遠程、實時參觀紅色文化遺存遺跡,欣賞紅色文化文藝精品,打造沉浸式體驗課堂。
3.注重課程實踐性。漳州紅色文化融入《軍事理論》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走出課堂,通過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增強教育時效性。如組織學生到革命遺址遺跡、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親臨歷史現場,讓學生在實地氛圍中接受紅色教育和精神熏陶,使課堂教學內容形象地再現,提高軍事理論教學的效果。甚至選拔優秀學生到這些實踐基地做“一日講解員”,使學生在課堂所學內容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應用。條件具備時,還可與駐漳部隊共建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定期開展“軍官進課堂”“學生入軍營”等活動,使大學生有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軍事理論》課教學與漳州紅色文化資源關系密切,但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軍事理論》課教學,充分發揮出教育功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挖掘、探索和完善。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鄭靜玉,郭小燕.“微時代”福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5):122-125,130.
[2]周霖,陳思怡.漳州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閩臺文化研究,2022(04):92-96.
[3]趙麗霞,陳練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現狀和提升路徑——以福建某高校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1,42(05):8-14.
[4]尚玉海.對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4):126-127.
[5]何建.紅色基因傳承在軍事理論課中的實踐路徑[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8):38-41.
[6]張志勇.遼寧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2(23):51-55.
[7]陳燕紅.泉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07):60-63.
[8]楊玲.四川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20.
【基金項目:2024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第二批)“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福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研究”(FJ2024C170),階段性成果;2023年度漳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漳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應用研究”(LX23303002),階段性成果;2024年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福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實踐研究”(zzykyj24005),階段性成果;2024年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紅色點亮軍綠”輔導員工作室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汪茜芊,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