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程中,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歷無數磨難,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創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向前奮斗的精神動力,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青年來講,革命精神是一種價值導向、文化認同與精神激勵。通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教育,引導青年堅定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強化歷史擔當意識。而缺乏這種精神,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因此,加強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認同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強調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多次強調要保持革命精神與革命意志,堅定地將偉大的社會革命進行下去。當前中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青年人更需要一種昂揚的精神狀態攻克難關,更要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傳統,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奮進新征程。
一、當代青年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存在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我們黨不斷成長壯大的紅色基因,揭示了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是指引我們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一把金鑰匙,具有重要的育人、鑄魂作用。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而現如今革命精神是否得到認同與傳承?根據當代青年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情況的調查,總體上青年政治立場堅定、具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對于典型的革命精神、英雄人物、事跡有所了解。部分青年持有的觀點為:第一,革命精神對于國家社會發展甚至是個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能夠清晰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第二,革命精神需要不斷地創新,要賦予其時代價值。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各種思想潮流侵入,信息魚龍混雜,少數青年在理想信念、理性認識等方面存在偏差。
(一)信念不堅定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集聚著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民觀。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撐。認同與信念是人的情感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互相依存、相互促進。通過調查發現85%以上的青年認為仍然需要學習革命精神,同時表示中國現在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必須要保持清醒,繼續努力。但是也有青年認為,時代不同,完全沒有必要。因此加強革命精神的教育至關重要。
(二)理性認識不足
理性認識是主觀轉化為現實的前提。青年要加深對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認同,首先需要對革命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如革命人物、革命事跡。實際調查發現青年學生對于革命精神的理論認識不足。問其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有哪些,17%青年不知道,89%表示了解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在對于革命精神的內涵上,大多數青年是一問三不知,甚至混淆概念;在革命圣地和革命人物上,大約30%學生不太了解。由此可見,青年對于革命精神的理性認識十分片面。
(三)言行不一致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才是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青年在談到參觀紅色基地、觀看紅色電影、學習革命精神的意見時,90%以上的青年人認為要提倡傳承革命精神;在問到學習革命精神對于自身的發展有影響嗎,75%的青年認為有影響。可見,青年人認為在當今學習革命精神十分必要。但是有部分青年人認為傳承革命精神有點假大空,不切實際。就如問到是否經常參觀紅色基地以及觀看紅色電影,回答很經常的學生僅僅占1/3。因此青年在革命精神的具體行動方面有些欠缺。
二、當代青年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欠缺的原因分析
信息全球化、互聯網發達、文化差異、受教育者的文化思想水平、宣傳革命精神的形式、內容方式方法等都是影響革命精神認同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大環境下的意識形態多元化、青年精神懈怠、教育形式存在形式化和空洞化的漏洞是其主要原因。
(一)意識形態多元化
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以及大眾流行文化在語言、內容上的多元性,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影響力有一定的沖擊。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經歷了意識形態上的階級斗爭,從斗爭到意識形態的邊緣化、淡化,再到逐漸認識到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如今,服務于資本的意識越來越多,其通過降低情感認同、腐蝕理想信念等手段影響著革命精神教育。
(二)青年精神動力不足
青年自身因素,是影響革命精神認同出現問題的內因。青年思想轉變、動力不足使得青年對于革命精神的價值與意義不了解。當今青年生于和平年代,很難體會到革命戰爭年代的戰火紛飛。在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都可得到滿足的條件下,使得青年形成獨立、獨特的人格特征,自我意識強烈,喜歡主動表達自己的觀念、展現自我。當今青年價值取向也是趨向多元化,比如面對內卷的社會、生活,更愿意以躺平、佛系的態度應對。
(三)教育方式單一
學校作為教育青年的關鍵場地,承擔著培育革命精神的重要責任。分析革命精神認同出現問題的原因,需要考慮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對象、教育者等因素。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依此來學。但過去教學方式單一,除了課堂上教師主講之外,其他方式較少。因此針對不同學生的獨特性、新變化,應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
三、提升當代青年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的路徑分析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不斷的奮斗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革命精神的傳承離不開現實環境的指導,應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加強革命精神認同的培育。
(一)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育人主體,教師要將革命精神有重點、有方法地融入到教書育人過程中。作為教師擔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終身的有用之才的重任。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關于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及關于高校教師行為準則,以加強教師師德修養,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新時代的教師更要以師德修養嚴格要求自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重視革命精神的認同。
(二)優化家庭成長環境
家庭是青年教育的主體,青年對于革命精神的了解程度與其家庭氛圍、環境息息相關。因此需要關注家庭環境對于青年人的影響,采用切實的措施優化家庭成長環境。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繼承發揚勤儉節約、團結一致的優秀傳統。家庭成員中的價值選擇行為,對于青年也有著影響。倘若青年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時刻接觸紅色文化、革命故事等,革命精神教育認同將事半功倍。家長主動與青年溝通交流某些歷史故事事件,以此教會青年熱愛祖國、關注社會。
(三)強化青年對于革命精神的自我教育
青年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主動學習革命精神的發展歷程,加深理論教育,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精神食糧。空閑時間做到精讀經典著作,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力爭做到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要深刻認識到個人夢與國家夢的關系,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服務社會。要堅定理想信念,加強自我調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認知。要端正行為動機,堅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語
當代青年是否踐行革命精神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熱點。一個沒有精神凝聚力的民族難以立足于世界,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將會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一個民族的復興,在于精神。研究青年革命精神認同情況關系著國家興旺發達、社會長治久安,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已成為我們黨珍貴的精神財富。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孕育發展入手,闡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時代價值,在全面建成社會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將偉大的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蔡志強.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時代品格[J].人民論壇,2018(25).
[6]王炳林,房正.關于深化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03):4-15.
【基金項目:“當代青年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認同探析”(項目編號:ZXSKGH-2022-0086)】
(作者簡介:王超越,開封大學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