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德育工作中,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至關重要。開展主題活動是幫助學生感知生活之美的有效途徑。學生不僅能在主題活動中發現美,而且能在此基礎上學會創造美。文章探討小學教師如何借助主題活動,幫助學生感知生活之美。
【關鍵詞】主題活動;生活;小學德育
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美,如自然之美、藝術之美、禮儀之美等。將德育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學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了基礎。教師開展主題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日常觀察能力,還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積極主動地創造美[1]。
一、感知生活之美主題活動設計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主題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真理。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遵循導向性原則,能更加精準地分配時間、人力、物力,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活動開展效率,更高效地進行活動規劃。此外,教師遵循導向性原則進行主題活動設計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之美。
(二)教育性原則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育的意義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主題活動的本質是教育學生,使學生能夠得到綜合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要注重活動的教育性。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明確教育目的,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還能提升教育質量,使學生成為美的觀察者和締造者。
(三)實踐性原則
感知生活之美離不開探究實踐。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身實踐。教師通過設計實踐類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知生活之美,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知生活之美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又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活動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加深他們的理解。
(四)多樣性原則
主題活動類型不能過于單一。豐富的主題活動能讓德育工作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達成寓教于樂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度。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要遵循多樣性原則。教師在進行主題活動設計時可以采用游戲、繪畫、表演等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2]。
二、感知生活之美主題活動設計策略
(一)舊物改造,發現環保之美
舊物改造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手段,更是環保之美的體現。通過舊物改造活動,學生可以發現舊物的潛在價值,進行二次創造利用,賦予它們新的價值,在此過程中發現環保之美,學會節約資源,增強環保意識。
以“舊物改造”主題活動為例。為了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環保之美,教師組織舊物改造活動。舊物改造活動以廢舊物品作為原材料,通過巧妙構思、動手改造,將這些舊物變廢為寶。教師讓學生從家里收集廢舊物品,如塑料瓶、舊紙箱、廢舊衣物、禮品包裝袋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舊物改造,賦予舊物以新的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初步思考舊物改造計劃,并提出設計方案。學生提出將廢舊相框改造成美麗的裝飾品、用奶茶袋制作筆筒、把塑料瓶制成花瓶等變廢為寶的方案。接著,學生構思具體的制作步驟,并動手進行改造。在正式動手改造前,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工,讓每名學生各司其職,提高制作效率。以將廢舊相框改造成裝飾畫為例。對于比較細心的學生,教師安排他們裁剪裝飾品,如把五彩斑斕的糖紙剪成星星的形狀,將不用的禮盒綁帶制作成漂亮的蝴蝶結;對于繪畫水平高的學生,教師讓他們繪制圖畫;對于有耐心的學生,教師讓他們組裝、粘貼裝飾品。由此,學生合作完成了一幅美麗的裝飾畫。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分工,可以使活動進程變得更加高效,加強學生間的溝通配合,使他們學會協作。在完成作品后,教師開展交流分享活動,讓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作品,分享環保心得,談論自己對環保之美的認識。這項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學會珍惜資源,發現環保之美。
舊物改造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生活中環保之美的認識。學生在親自改造舊物的過程中,能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發現環保之美,樹立環保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對廢舊物品進行改造,發揮其價值。
(二)扎染體驗,探索藝術之美
生活中的藝術無處不在。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人們能夠獲得美的享受。無論是書畫作品,還是服飾裝扮,都能使欣賞它的人得到心靈的啟迪。良好的藝術素養對學生品格、氣質及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藝術之美,從中獲得啟發,創造美的藝術作品[3]。
以“扎染體驗”主題活動為例。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藝術之美,教師開展扎染體驗活動。在進行扎染體驗前,教師介紹扎染的概念:“扎染是中國的民間傳統染色工藝,是運用自然染料對布料進行染色,再用繩子、橡皮筋等工具,通過獨特的捆扎方式在布料上顯現出不同顏色和花紋的工藝。”通過這些基礎知識的講解,學生能了解到扎染圖案的不同及顏色的深淺是由捆綁方式決定的,并在之后的親身體驗創作中積極思考捆扎方式,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操作指導。此項扎染體驗活動是對白色上衣進行扎染,將其制作成富有藝術感的服飾。教師準備一盆清水,讓學生將布料完全浸濕,取出布料,慢慢擰去多余水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對布料進行染色。在染色時,學生將布料用橡皮筋或繩子進行捆扎,使其呈現不同的圖案,再給想要染色的位置滴上染色劑。在滴完染色劑后,學生將布料裝入密封袋放置一段時間,使其能夠充分染色,等第二天取出,用清水清洗干凈,在布料上均勻地滴上固色劑固色,浸泡幾分鐘,清洗晾干。這些扎染作品映射著學生各自所認為的藝術之美。制作完成后,學生穿上扎染的衣服進行拍照合影。教師開展評選活動,讓學生選出自己認為最美的作品,并說出理由。開展扎染體驗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藝術,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觀察身邊的藝術之美,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審美品位,使學生成為美的創造者。
扎染體驗活動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藝術之美的認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美。學生能夠從生活的藝術中獲得感悟,通過創造將藝術回饋給生活,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此,探索生活中的藝術之美至關重要。
(三)戶外寫生,尋找自然之美
藍天白云,花草樹木,自然萬物都彰顯著自然之美。尋找生活中的自然之美,體會大自然的魅力,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還能讓學生更加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為了讓學生尋找自然之美,教師可以開展寫生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近距離觀察自然萬物,領略自然風光。
以“戶外寫生”主題活動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前往公園,讓他們自主觀察,描繪他們認為最美的景色。自然環境可以給學生提供無窮無盡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觀察自然,接觸自然,通過聽、嗅、看、觸的方式體會自然之美,尋找平時所忽略的自然美。學生巧妙運用手中的畫筆,應用色彩和線條畫出他們認為的自然美。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巧妙運用色彩,畫了不同時間點的天空:清晨的天空是黃澄澄的,午后的天空是湛藍的,落日時分的晚霞是橘黃色的。有的學生巧妙運用線條來表現自然之美,繪制了某一時刻的天空:蔚藍的天空中,有各種各樣不同形態的云朵,有的像一朵棉花糖,有的像一只鯨魚。該生畫的云朵生動形象,富有趣味,具有生命力。有的學生充分考慮自然生長、枝頭受重力低垂等規律繪制花草樹木。這些細節都離不開學生對自然萬物的仔細觀察。通過觀察,學生能夠體會到自然之美,這是在課堂上無法獲得的體驗。通過戶外寫生活動,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尋找自然之美,并運用手中的畫筆呈現自然之美,提升了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加深了對自然之美的感悟。
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繪畫能力,提高繪畫水平;充分思考自然規律,提升觀察力和創造力。戶外寫生活動能夠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領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學會觀察和感知自然之美,進而形成保護自然的意識。
(四)模擬社交,感悟禮儀之美
遵規守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規范的禮儀,生活中處處都體現著禮儀之美。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社交,只要有社交,就需要禮儀。學習禮儀是培養綜合素質、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禮儀之美,教師可以設計模擬社交活動。
模擬社交活動是設置社交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做出與其角色相符的禮儀規范。在情境模擬中,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實踐,感悟禮儀之美。以“家中來客”這一社交情境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主人、主人家的孩子、客人等角色,讓他們根據生活經驗自由發揮,做出相應角色的禮儀規范,進行社交模擬。扮演客人的學生要考慮去別人家做客的禮儀,如需不需要帶禮物上門;扮演主人的學生要思考作為主人要準備什么,打掃衛生,準備好茶水以及水果;扮演孩子的學生要學會禮貌地稱呼長輩。觀看的學生要指出模擬情境中禮儀不規范的部分。通過模擬社交情境,學生不僅能夠體驗社交禮儀的應用場景,還能夠提升協作和溝通能力。在社交模擬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既要表揚學生正確的禮儀表現,又要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給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除了“家中來客”這一社交情境,教師還可以設置“課堂發言、公交車讓座、餐桌禮儀”等典型情境,進行社交模擬活動,加強學生的禮儀意識。通過這一系列模擬社交活動,學生能學到許多社交禮儀,感悟禮儀之美。例如,在課堂上應保持安靜,舉手發言,尊重師長;在餐桌上應讓長輩先動筷,保持坐姿端正。這樣的主題活動將德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學到許多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禮儀規范,發現禮儀之美,規范自己的禮儀,增強禮儀意識。
在德育工作中,使學生感悟禮儀之美、學會社交禮儀對于教師開展德育工作至關重要。小學生正處于思想道德養成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是培養良好禮儀規范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禮儀之美,理解并踐行社交禮儀,不僅能使他們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得體,還能為他們未來的社交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在生活中做到講文明、懂禮貌。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幫助學生感知生活之美時離不開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活動,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此外,開展感知生活之美主題活動,能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提升個人綜合素養,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為一個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人。
【參考文獻】
[1]韓壯.讓生活之美融入美術教學[J].新校園,2024(5):86-88.
[2]羅彩琴.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學生綜合實踐學力提升策略[J].家長,2024(18):174-176.
[3]雷燕紅,王紅光.禮儀教育滲透于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3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