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不僅能夠充實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文章分析了教師如何通過組織創意手工活動、帶領學生分析詩與畫的關系、帶領學生參觀藝術展覽、創設節日情境等策略,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美術課堂。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美術;設計策略
中國是一個底蘊豐厚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具有極高審美價值和欣賞價值且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作品涌現出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美術學科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思想品質,還能成為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將傳統文化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是當下美術教師的重要任務。
一、傳統文化進入小學美術課堂的意義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部分小學美術教學課堂存在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的問題。在這些美術課堂上,教師往往僅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美術實踐嘗試,如繪畫、折紙等,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沉浸式體驗,學生只能進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也無法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形成清晰的個人認識和想法[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領域,這為教師根據傳統文化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會使得美術課堂的內容更具多樣性。比如,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介紹中國畫技法,讓學生在觀賞優秀的山水畫、花鳥畫的同時,了解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思想追求。又如,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制作剪紙、泥塑、刺繡,感受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智慧。這樣內容豐富的美術課堂,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往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欣賞意境深遠的國畫、氣韻生動的書法作品、構思精巧的剪紙作品后,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許多美術知識,還會產生豐富的審美感受,逐步涵養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在后續指導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在作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展現自己的創意。
(三)發展學生的思想品質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人生哲理、道德思想也有密切關系,教師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比如,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具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插畫,或者根據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創作的美術作品。在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后,教師可以和學生詳細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感悟美術作品蘊含的道德寓意和人生哲理。又如,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作完成復雜的手工藝品,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這些教學活動,既能使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又能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政黨文化價值的認同,以及對自己國家、民族、政黨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能讓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逐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珍惜優秀的藝術作品,意識到自己應該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傳承下去。與此同時,學生產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會激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2]。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的策略
(一)組織創意手工活動,體驗傳統手工技藝之巧
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手工作品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而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了手工匠人的智慧和創意[3]。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組織創意手工活動,既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下面,文章以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二年級上冊第7課“對折剪紙”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教學時,教師先展示一些優秀的剪紙作品,在學生感嘆這些剪紙作品的精美之后,教師引入“窗花”這一概念,并開始介紹相關文化知識。窗花指貼在窗戶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明清至今,窗花成為中國剪紙藝術中分布最廣、占比最多、最為普及的品種,甚至成了剪紙的代名,許多人提起剪紙最先想到的就是窗花,而陜北等地也直接將剪紙稱為窗花。中國各地人民剪窗花的技藝不盡相同,按照區域看,北方地區剪窗花、貼窗花的習俗更為普遍。中國窗花作品既有獨幅的,也有成套的,獨幅窗花的內容以動物、花草、人物為主,而成套窗花的內容以戲曲故事、歷史故事及傳說故事為主。
在學生聽了上述介紹并對窗花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后,教師順勢介紹和演示基本的窗花剪法。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個獨特的窗花作品。在學生創作前,教師鼓勵學生從生活、故事中尋找創作靈感,并將自己準備創作的形象畫下來。在學生創作時,教師則提醒學生,將紙對折后,先用鉛筆畫出圖形并逐步修改完善自己設計的圖形,此后按照自己勾勒的邊線耐心地剪紙,從而得到一幅完整、精美的窗花作品。在學生創作完后,教師在講臺上展示學生創作的精美作品,并根據學生討論、投票的結果,將優秀的窗花作品貼在教室窗戶上。
在這一剪窗花活動中,學生借助剪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創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同時理解了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發展了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
(二)分析詩與畫的關系,體會傳統繪畫藝術之美
中國詩與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中國文化演進過程中,詩與畫成為中國文人抒情、言志的兩種重要手段,因此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關于詩畫關系的經典表述。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詩與畫的關系,并據此賞析中國畫,了解中國畫家追求的境界,體會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美。
下面,文章以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9課“詩情畫意”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教學時,教師先展示了一幅經典的中國畫,然后鼓勵學生根據這幅畫聯想自己學過的詩句,交流自己對詩和畫的內容的理解和感受。由此,教師引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一經典表述。接下來,教師展示了北宋僧人流傳下來的畫作,以及著名詞人蘇軾根據惠崇的《春江晚景》(未流傳下來)創作的組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在帶領學生欣賞上述作品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畫家用墨的方式、選取的繪畫內容等,并據此思考中國詩與中國畫的關系。由此,學生明白了中國詩與中國畫在境界追求、對情與意的表達上是一致的,并了解了畫家如何通過筆墨抒情、言志。
隨后,教師展示了唐代詩人柳宗元創作的《江雪》,并鼓勵學生根據這首詩創作一幅中國畫,表達自己對詩句的認識和對這首詩營造的意境的感悟。在學生創作前,教師提醒學生分析《江雪》這首詩的內容,認真思考自己應如何展現詩人營造的意境,如何體現畫與詩的關系。在學生完成繪畫作品后,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創作理念,認真評價學生的繪畫作品,并幫助學生尋找完善繪畫作品的思路。
理解中國詩與中國畫的關系后,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境界,感受中國畫的獨特魅力。而在自主創作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創作能力,還會知道如何正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參觀藝術展覽,感悟優秀傳統文化之奇
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科學利用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資源,帶領學生參觀藝術展覽,感受中國古代藝術家的才華和審美情趣,以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下面,文章以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六年級下冊第8課“我設計的服裝”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以往,教師教授這一課時只是在教室內介紹相關知識、展示服裝的圖片,教學氛圍相對枯燥。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教師決定創新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前往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參觀,讓學生了解藍印花布的歷史、制作原料、制作過程,欣賞優秀的藍印花布作品。
在組織參觀活動前,教師先與博物館工作人員聯系,確定參觀時間、參觀路線以及參觀注意事項。在正式組織活動時,教師在介紹注意事項后,帶領學生前往博物館,有序進入展覽大廳,參觀博物館內的作品,閱讀相關資料,了解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及藝術特色。教師重點帶領學生欣賞由藍印花布制成的傳統服飾,并引導學生聯系與服飾設計有關的知識鑒賞這些作品。在參觀活動結束后,教師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起組織了創意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嘗試創新藍印花布紋樣,運用藍印花布裝飾或者設計衣服。
在參觀藝術展覽后,學生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真切的認識,而且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此后,教師可以順勢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剛學到的傳統技藝創作,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創設節日情境,感受中國民風民俗之妙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區域內,不同時代的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在慶祝中國傳統節日時,學生可以了解中國的民風民俗,并由此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從而更加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創設節日情境,然后據此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4]。
下面,文章以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2課“元宵節里掛彩燈”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組織活動前,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不同地區過元宵節的風俗,然后播放一段有關元宵節的視頻,鼓勵學生據此分享自己過元宵節的經歷和感受。接下來,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剪刀、膠水等材料,和學生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彩燈、掛彩燈,慶祝元宵節吧!”在學生制作彩燈時,教師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并適時給學生提供指導。在學生完成動手任務之后,教師播放慶祝元宵節的音樂,并和學生一起將彩燈掛到教室門、窗戶上。在師生合力掛好彩燈后,教師還和學生圍著桌子坐成一圈,包湯圓、煮湯圓、吃湯圓,同時欣賞教室四周掛上的彩燈。
在這樣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鍛煉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還能感受到中國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結語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藝術課程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使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通過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萍.核心素養導向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實踐活動的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5):130-132.
[2]湯瑤.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現路徑分析[J].學苑教育,2024(11):13-15.
[3]黃少煌.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小學美術教學:以傳統手工藝為例[J].家長,2024(18):140-142.
[4]周蕾.小學美術教學融合傳統文化的思路和實踐[J].小學生(中旬刊),2024(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