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每個單元都以語文要素為線索編排課文,因此語文教學應聚焦語文要素來開展。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閱讀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教學《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背景、地域、原著等方面的資料,解讀文本內涵,助力學生理解課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相關資料;魯迅;《少年閏土》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人文主題編排內容,從多個角度彰顯了魯迅在中國文學史、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設置了“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語文要素,旨在提示學生,要想讀懂有難度的文章得借助資料[1]。該語文要素的設置是對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延展。《少年閏土》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魯迅的語言表達也與現代有一些差異,所以借助相關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已積累很多收集資料的方法的六年級學生而言,借助相關資料進行學習,成為他們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的必要途徑。鑒于此,在執教《少年閏土》這一課時,筆者采用了以下四個策略。
一、借助歷史資料,解答閱讀疑問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他的許多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文化沖突以及人性的復雜。讀者只有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才能更好地讀懂他的作品。教師在教學之前,應結合學情,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對于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動查找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解惑釋疑,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少年閏土》與現代文的格式基本一致,是描摹人物的一篇佳作。初讀課文以后,學生發現課文中有一些錯別字,比如:“項帶銀圈”的意思是“把銀圈戴在脖子上”,應該用“戴”字而不用“帶”字;“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中的“刺”是動詞,前面的“的”應該寫成“地”;“檢貝殼”的意思是“把貝殼撿拾起來”,“檢”字應該寫成“撿”字。對于這樣的錯別字,學生感到疑惑:魯迅是一位大文豪,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錯誤呢?雖然課文所在頁下方有一些注釋,但部分學生看了以后仍不明白其意思。對此,筆者讓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找到的歷史資料(主要內容有:魯迅所處年代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階段,魯迅為現代漢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閱讀完資料以后,學生就恍然大悟了:在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地”“得”,“他”“她”“它”等還沒有嚴格區分開,文字的用法還沒有相應的規范,有一些字被魯迅那樣運用是正確的,而現在已經不那樣運用了。此時,還有學生質疑道:“現在有關部門已經將文字規范化了,那么在把這篇文章編入教材時,編者為什么不把這些錯別字改過來呢?”面對學生的疑問,筆者及時展示教師教學用書中的相關資料,向學生說明編者讓魯迅所寫的文章保持原貌的原因,即他的一些文章不只有關于錯別字的問題,還有語句不通順的問題,這是當時的語法造成的,如果進行修改,文章可能就會被修改很多次,而且文章的意思也可能會改變[2]。
如此,學生就不會為看到魯迅這位大文豪的文章有錯別字感到失望,而知道了文章中的錯別字實際上是通假字、異體字,語句不通順是基于現代語法解讀出來的。明白了編者“為了尊重原著,特地保持文章原貌”的良苦用心,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也輕松了許多。
借助歷史資料,學生揭開了魯迅寫文章時出錯的真相,消除了心中的困惑,懂得了如何正確地看待魯迅的文章,提升了文學鑒賞能力。同時,學生也對關于白話文的過渡的歷史現象有了一定的了解,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二、借助背景資料,梳理人物關系
課文《少年閏土》的內容只是《故鄉》這部作品中的一段小插曲,加之魯迅善于刻畫人物,他的作品中的人物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學生在學習時,借助背景資料,能理清文中的人物關系,進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3]。
《少年閏土》中的許多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有的涉及方言,比如“手捏一柄鋼叉”中的“捏”的意思是“握”,“仿佛年紀”中的“仿佛”的意思是“差不多”,“日里到海邊”中的“日里”的意思是“白天”,“便是現在”中的“便”的意思是“就算”,“無端的覺得”中的“無端”的意思是“無緣無故”;有的在現在的生活中很少使用,比如“值年”“忙月”“長年”“短工”“裝弶”“稻雞”“角雞”“藍背”“鬼見怕”“觀音手”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上述詞語的意思,筆者向學生展示魯迅小時候的資料,讓學生知道魯迅從六歲開始就開蒙讀書,起初隨本家親戚學,后來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跟隨壽鏡吾學習。借助這一資料,學生對魯迅的身份有了初步感知:魯迅是浙江紹興人,所以文章中出現當地的方言也就不足為奇;魯迅小時候生活富裕,被稱為“少爺”。對于課文中“‘我’和閏土是什么關系?”這一問題,學生細讀課文后梳理出:“我”是一個少爺,閏土是忙月的兒子,一開始他們是主仆關系;后來,閏土給“我”講了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這四件新鮮事;分別時,“我”與閏土難舍難分;從相見到分別,“我”與閏土這兩個少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另外,筆者告訴學生:“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閏土的形象。而閏土是魯迅以自己童年的好友章運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魯迅在創作時考慮到‘運’和‘閏’用方言來說發音相同,便將‘運’改為‘閏’,‘水’則換作同為五行之一的‘土’。”
背景資料的引入,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以后,很容易產生代入感,會從“我”的角度去看待文中兩個少年之間的友誼,與人物產生共鳴并引發更多的遐想。
三、借助地域資料,知曉風土人情
在學習《少年閏土》時,學生往往并不了解一百多年前的紹興。對此,教師在課堂上適當補充地域資料,能幫助學生知曉文中人物的生活環境和紹興的風土人情。
學生在筆者的介紹中認識到:紹興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烏篷船、烏氈帽、烏干菜是紹興的標志。紹興的農民常戴烏氈帽。這種帽子內外烏黑,圓頂、卷邊,前段呈現畚斗形,具有“冬擋風雪夏遮陽”的功能[4]。紹興人比較重視祭祀活動,所舉行的儀式比較盛大。紹興的戲曲劇種多樣,其中的越劇和紹劇比較具有代表性。越劇起源于嵊州,后來逐漸風靡全國,成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紹劇興起于清康熙年間,流行于紹興及周邊地區。紹興有蠶豆等豐富的農產品。通過上述地域資料,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明白:文中提到的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的大祭祀的值年,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魯迅對閏土紫色圓臉和戴小氈帽、銀項圈的外貌描寫,凸顯了紹興地區農村少年的特點;閏土講述的四件新鮮事展現了海邊的農村生活。對于這四件新鮮事,筆者通過動圖向學生展示用竹匾罩住鳥雀、跳魚兒在潮汛中活蹦亂跳等情境,將生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的少年閏土和“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魯迅的文風以及構思的巧妙。
借助地域資料,學生如同走進了課文中的情境,知曉了課文所描述的風土人情以及農村生活。紹興的地域文化也出現在魯迅的其他作品中。教師提供與之相關的資料,能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使學生結合紹興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魯迅所寫作品的內涵。
四、借助原著資料,了解寫作意圖
對于魯迅的作品,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是不能算作真正讀懂作品的深意的。因而學生還需要借助原著資料,聯系前后文了解魯迅的寫作意圖,從魯迅的作品中感受這位大文豪的人格魅力。
筆者在教學時向學生介紹道:“課文中描寫的情形是當時的中國農村經濟蕭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縮影。1919年,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處理家務事,其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1921年,他創作了《故鄉》這篇悲涼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說。小說中關于少年閏土的片段是被編入教材時才加上《少年閏土》的題目的。《故鄉》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學完課文后,學生為兩個少年的純真友誼而感動,也設想著他們的友誼地久天長,期待著他們再次相遇。的確,魯迅在《故鄉》中描寫了“我”與中年閏土分別二十多年后重逢的場景。在課堂上,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故鄉》中關于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的資料,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并根據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外貌的不同之處填寫表格(如表1所示)。
在學生填完表格以后,筆者將課文中的插圖與中年閏土的圖片并排展示。此時,學生大吃一驚,質疑道:“中年閏土怎么會變得那么蒼老、木訥了呢?當年那個活潑、熱情、機靈、勇敢的少年去哪兒了?為什么‘我’兒時的玩伴變得如此陌生了?”為了讓學生找出“閏土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魯迅想要用閏土的變化表達什么呢?”等問題的答案,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原著資料探索魯迅的內心世界。如筆者播放根據魯迅的作品《藥》改編的電影中人們搶著買人血饅頭的片段,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人們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人性變得扭曲,正是當時社會的黑暗導致閏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后,筆者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討論,學生們達成了共識:魯迅在短篇小說《故鄉》中通過刻畫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表達自己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以及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借助原著資料,利用對比的方法,找出閏土發生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學生就能了解魯迅寫作的深意,從而對文本進行更加深刻的解讀。
結語
想要真正讀懂魯迅的文章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5]。不過,若借助相關資料,少年閏土則能成為讀者雖從未見過卻叫得出名字的小伙伴;若借助相關資料,讀者則能讀懂魯迅寫《故鄉》等作品的真正用意。
【參考文獻】
[1]孫琳.利用相關資料 助力課文理解:以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為例[J].貴州教育,2022(7):30-32.
[2]凌虹.借助相關資料 化解閱讀難點[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1(9/10):33.
[3]周素萍.聚焦語文要素 給予閱讀支點“借助相關資料”學習語文:以《少年閏土》為例淺談部編版小學語文語文要素的具體落實[J].教育界,2020(22):9-10.
[4]胡杰.借助相關資料,理解主要內容:以《好的故事》的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1(27):28-29.
[5]葛培松.有效借助相關資料 提升閱讀教學效能:以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J].小學語文,2020(12):45-4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