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不夠重視地方文化資源,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也相對較低。文章梳理了部分教師在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時出現的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討論教師可以如何發掘、整合地方文化資源,以及如何通過設置文化情境、提出驅動問題等策略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初中語文課程;整合教學;徐州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由若干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構成的。可以說,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豐富與拓展著中華文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部分指出,“學校要整合區域和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區域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落實學習任務群的目標要求,增強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1]。學校和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認真挖掘、收集本地區的地方性課程資源,并積極采取行動開發和利用這些地方性資源,將其有效整合到初中語文教學中,讓語文課堂更具活力。
一、部分教師在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時出現的問題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這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根據觀察和實踐研究,筆者認為這些教師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視不夠
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地方文化資源時常被忽視,因為一部分學校和教師沒有認識到地方文化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影響,沒有認真挖掘優質的地方文化資源,也未能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日常教學。這導致學生缺乏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機會,也會使學生錯過豐富的學習素材和情感共鳴契機。以徐州為例,徐州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有趣的民俗習慣和名人軼事,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融入語文課程,引導學生據此了解徐州的過去和現在,從而增強學生的地方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低
一部分教師雖然努力挖掘出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資源,但在實際教學中對這些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卻很低。一方面,這是因為教師缺乏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系統梳理和整合,所以教學時難以高效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材料;另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教師沒有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時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地方文化資源的手法陳舊
一部分教師在融入地方文化資源時,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僅將地方文化資源作為背景知識或者課外拓展知識來介紹,沒有將地方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也沒有引導學生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思考,或者引導學生據此產生情感共鳴。這樣陳舊的教學手法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深度不足
還有一部分教師的問題則是對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價值挖掘停留在表面。這些教師滿足于簡單介紹地方故事、展示地方民俗習慣,未能深入挖掘這些故事和民俗習慣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教育意義。這種淺層次的融合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也無法達到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有效整合地方文化資源與初中語文課程的策略
筆者以整合徐州的地方文化資源為例,討論在課程素材、內容設計、教學手法、情感培養等四個方面改進語文課程設計方案的策略。
(一)發掘地方文化資源,充實語文課程素材
地方文化資源是指某一地域內,具有獨特性、歷史性和傳承性的文化資源總和。“充分挖掘、開發地域文化課程,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能夠培育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激發他們為實現理想信念,建設繁榮富強的祖國而努力拼搏的斗志。”[2]徐州古稱彭城,在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兩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在深入挖掘徐州特色文化資源時,教師采取了以下幾項行動。
首先,教師深入調研徐州地方文化資源,確定地方文化資源的種類和特點,篩選出與初中語文課程緊密相關的文化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分類。教師在梳理和分析徐州地方文化資源后,確定了有關徐州漢文化、淮塔紅色革命文化、徐州名人故事、徐州民俗文化的一系列教學素材。
其次,教師建立了徐州地方文化資源數據庫。為了方便自己和學生系統地學習徐州文化,教師建立了一個包括地方文獻、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類型資源的徐州地方文化資源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有以下幾個模塊:1.文獻資料庫,收集了與徐州相關的詩詞、史書、地方志等資料;2.藝術遺產庫,收錄了介紹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的資料;3.歷史遺址庫,包括徐州古跡、遺址的詳細文字介紹和高清圖片;4.當代徐州資料庫,涵蓋介紹徐州現狀、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等內容的資料。
最后,教師還主動強化備課過程中對徐州地方文化資源的運用。例如,教師在教授蘇軾的文章時,主動介紹蘇軾在徐州創作的《河復(并敘)》《石炭·并引》等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的人格魅力以及蘇軾對徐州的情感,從而增強學生對徐州的認同感。在寫作課上,教師則引導學生從徐州的民間故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靈感,如將徐州的云龍山、漢兵馬俑博物館、戶部山、燕子樓等寫進作文,并由此出發介紹地方歷史和文化,展現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和對家鄉的自豪感。
(二)融入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課內課外教學內容
為了確保語文實踐活動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針對性,教師需要科學融入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課內課外教學內容。
1.利用地方名人資源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徐州歷史悠久,許多文學家曾在徐州居住,許多文學人物與徐州有關,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在帶領學生閱讀《紅巖》前,教師引導學生從徐州籍人物小蘿卜頭的視角分析革命的深遠意義,感受小蘿卜頭的必勝信念。在學生學習白居易、蘇軾的經典作品時,教師則順勢出示白居易、蘇軾在徐州創作的詩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整合課內外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課內文本的理解,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地方歷史的興趣。
2.結合徐州自然、歷史資源進行情境化教學
徐州的云龍湖、云龍山、戲馬臺、楚王陵、黃樓、燕子樓等自然、歷史資源,為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提供了生動的背景。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些自然景觀、歷史建筑與古詩詞結合,引導學生進入詩人、詞人曾置身的情境,并據此深入分析詩詞。比如在講解蘇軾的經典詩詞后,教師主動介紹蘇軾任職徐州期間創作的關于云龍山的作品,然后布置“登云龍山,探蘇軾人生足跡”的任務,讓學生先去云龍山實地考察,再結合實際體驗分析蘇軾的《登云龍山》《放鶴亭記》《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與《記承天寺夜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聯系與區別,感受蘇軾的人格與精神,以及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深,同時提高鑒賞能力。
3.結合歷史事件開展主題教學
在歷史上,徐州曾發生諸多重要事件,彭城之戰是楚漢爭霸中的關鍵一役,淮海戰役在新中國解放戰爭中舉足輕重。教師在教授歷史題材的作品時,可以根據徐州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組織主題教學活動。比如教授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課文后,教師設計了以“紅色革命與英雄精神”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徐州市淮塔紀念館,了解重要歷史文物,閱讀歷史文獻,討論歷史人物性格特點,然后據此創作戲劇。這一教學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跨學科理解能力與實踐能力。
4.開展文化體驗活動,解決寫作難題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寫作難題,寫好文化題材的文章,教師組織了以“尋找徐州范兒”為主題的寫作活動。在參與這一語文實踐活動時,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參觀了徐州剪紙工作坊,觀看了柳琴戲演出,品嘗了徐州美食,并在此后的語文課堂上與教師一起閱讀了與徐州剪紙、柳琴戲、徐州美食相關的資料,由此理解了傳統文化習俗背后的文化寓意。此后,教師順勢鼓勵學生結合實踐體驗進行創作,寫出自己看到的剪紙、柳琴戲表演、美食制作過程,展現自己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三)設置文化情境,利用驅動問題引導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探尋文化體系的話語方式與語文教學的話語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設計學生樂于參與而且可以深度參與的學習任務,將引導學生學習核心知識與發展關鍵能力的目標蘊涵其中[3]。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推動學生深度學習。
1.以地方故事導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然后再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兩則《世說新語》選文時,教師先介紹《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的生平背景,并著重講述劉義慶在徐州的經歷,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學習興趣,再據此引導學生進入《世說新語》的選文。
2.設置學習任務群
初中生正處于求知欲、好奇心強的階段,在教學時,教師要想辦法將文化因子滲透到語文課堂上,并結合案例帶領學生剖析語文知識的規律[4]。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地方文化相關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學習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徐州史話》等地方文獻,參觀徐州博物館,探究徐州的漢畫像石藝術的獨特之處。在深入閱讀、實地參觀之后,學生順利學到了許多方面的知識,并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了獨屬于自己的看法,有效鍛煉了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注重情感培養,提升文化自信
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的重要目標,還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為此,教師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結合地方文化學習知識,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實踐中,教師設計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徐州漢文化研究”“徐州文化名人研究”“蘇軾在徐州的足跡探究”“徐州民俗風情體驗”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同時了解和欣賞地方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
2.介紹外延知識,激發文化自豪感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還引導學生根據徐州的方言和民間藝術,探討漢語方言的魅力;結合徐州的漢畫像石,探討古代工藝美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出自己對文化發展的見解。這種強調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加深他們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同時激發他們的文化自豪感。
3.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延伸語文學習空間
教師也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徐州文化節,引導學生將學習視野延伸到寬廣的生活天地中,了解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形式。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逐步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切實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4.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回顧
在語文課程的最后,教師還及時追問學生的看法,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收獲。在融入地方文化資源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除了可以學到語文知識,還可以領悟地方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徐州文化蘊含著堅韌不拔、英勇無畏、團結互助、敬老孝親等民族精神,在教學時,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在現代社會傳承和發揚這些精神,據此培養學生保護、傳承地方文化的責任感。
結語
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立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科學整合和運用地方文化資源,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可以有效豐富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斌山.依托地域文化,培育中學生文化自信[J].基礎教育研究,2021(16):16-17.
[3]榮維東,唐玖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主要變化、學理依據與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9):11-19.
[4]顧之川.初中語文如何培養文化自信[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