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實驗教學是一種常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以問題導向、情境創設、實踐操作為特點,契合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有助于落實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文章以“三角形的特性”為例,探討小學數學實驗的設計原則及實施路徑。
【關鍵詞】數學實驗;小學數學;設計原則;實施路徑
數學實驗是為獲得某種數學理論、驗證某個數學猜想、解決某類數學問題,而利用實物或工具開展的,以學生數學化操作為主導的數學探究活動。數學實驗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并通過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深化數學理解與應用能力。本文以“三角形的特性”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小學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玩,從而使學生在實驗中啟迪思維、收獲快樂、掌握知識[1]。
一、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設計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數學課程致力于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原則,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通過實驗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二)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至關重要,它強調教師設計數學實驗時應充分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置游戲化、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探究性原則
實驗是實踐的一種形式,而實踐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驗證或推翻猜想的紐帶,是發現新知、實現創造的基礎。通過設計具有探究性和挑戰性的實驗活動,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構建貼近學生認知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引導其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以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點燃學生通過實驗驗證猜想、解決問題的欲望[2]。
以“三角形的特性”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數學實驗,探究關于三角形的相關性質之前,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結構的具體運用,讓學生對三角形有初步的認識。課堂上,教師展示埃菲爾鐵塔、金字塔、武漢長江大橋等建筑的圖片,標注出橋墩與橋面之間形成的三角形支撐結構,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能看出這些建筑有什么共同點嗎?”學生回答,這些建筑中都有三角形結構。教師詢問學生,可否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包含三角形結構的物品。學生們踴躍發言,舉出折疊梯、三腳架相機、臺歷等許多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這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大家內心也開始疑惑為什么三角形如此常見。
此時,教師適時提出引導性問題:“為什么這些建筑和日常用品中都要使用三角形結構呢?三角形結構到底有什么特別的力量,令其如此穩固?如果我們嘗試用其他形狀來代替三角形,結果會怎樣呢?”這些問題如同一串串鑰匙,打開了學生心中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門。為了讓學生親自感受三角形的特性,教師宣布接下來的實驗活動:“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有趣的實驗來探索為什么三角形結構如此穩固。”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三角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能自主發現問題,對即將進行的實驗活動充滿期待,為接下來開展實驗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提問是思考的開端。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從現實中的三角形結構導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物體穩定的因素在于三角形結構,從而產生可視化的研究內驅力,促使學生對“三角形結構是否具有穩定性”這一核心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其借助實驗驗證猜想的欲望,使課堂教學順利過渡到后續的實驗探究。
(二)實驗探索,助力學生內化知識
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猜想自由設定實驗方案,在實踐中深度思考與互動交流,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深刻領悟數學規律背后的邏輯,從而內化知識。實驗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一般的問題特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快速提升數學核心素養[3]。
為了助力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三邊關系,教師精心設計了三個數學實驗,分別為“哪個圖形比較穩定?”“為什么三角形最穩定?”以及“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具有穩定性?”教師提前準備好小棒、底座等實驗工具,并打印好實驗報告單分發給各小組。
(1)實驗一:哪個圖形比較穩定?
此實驗共有三個步驟,首先是將三根小棒固定成一個三角形框架,然后拉動它,觀察三角形是否有變化;接著,將四根小棒固定成一個四邊形框架,然后輕輕拉動它,觀察四邊形是否有變化;最后,在四邊形框架上釘上一根小棒,將它的一對頂點連接起來,然后再輕輕推拉,看看有什么變化(如圖1)。
通過實驗一,學生發現,當存在三角形結構時,圖形不易被拉變形,當不存在三角形結構時,圖形很容易變形,由此可以確定,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通過一系列的直觀對比,學生能直觀感受到三角形相較于其他多邊形在穩定性上的獨特優勢,初步建立“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知框架。
(2)實驗二:為什么三角形最穩定?
實驗二從形狀、大小等不同維度進一步探究為什么三角形結構最穩定。教師給各小組分發若干小棒,讓學生分別用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搭出不同的圖形,并且推拉它們,觀察圖形的形狀是否會變、大小是否會變,并填寫表單記錄結果。通過實驗與交流,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三角形的穩定性源于其形狀的唯一性與不可變性,即三角形的三邊長度一旦確定,其形狀便固定不變。
(3)實驗三: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具有穩定性?
教師給學生分發不同長度的小棒,讓學生任選三根小棒搭出一個三角形,驗證其是否具有穩定性,并填寫實驗記錄單。通過反復試驗,學生發現,無論三邊長度如何變化,只要滿足三角形的構成條件(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均展現出非常好的穩定性。由此,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一旦三根小棒的長度被確定,三角形的形狀與大小也隨之確定,且所有三角形均展現出優越的穩定性。在實驗三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了,它的大小、形狀也就確定了。
經過以上三個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生活現象內在的本質屬性,由結果追溯原因,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意識,讓學生深入思考表象背后的數學原理,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交流討論是數學實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圍繞實驗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相互補充,不僅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發展合作精神與溝通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傾聽、吸收他人觀點,共同解決問題,實現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實驗開始前,教師精心策劃分組,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分工任務,小組成員之間能夠緊密協作與有效交流。同時,教師作為引導者,要適時提供指導與支持,確保師生間的平等對話與互動。以“為什么三角形最穩定?”“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具有穩定性?”等實驗為例。小組學生在明確任務后要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討論,擬定實驗方案,確立可行的實驗路徑與方式,明確清晰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實驗結束后,各小組輪流上臺展示成果,闡述實驗過程,展示實驗發現,這不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學生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的一次鍛煉。教師要發揮總結提煉的作用,強調合作探索的價值,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教師要敏銳捕捉學生思維的亮點,給予正面反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下,學生們圍繞實驗過程及結果展開熱烈討論,分享各自見解與發現,歸納總結關于三角形穩定性的科學解釋,不僅深刻理解了這一數學原理,還體會到團隊協作的樂趣與力量。教師在交流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會傾聽、尊重與合作,讓學生的思維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
(四)實驗延伸,鼓勵學生解決問題
數學實驗教學不應局限于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僅僅是運用知識的開始。課堂教學只是實踐探索的一個環節,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習邊界,將實驗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將數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受益終身。
在“三角形的特性”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設計富有創意的實驗,幫助學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完成教學后,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實現從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踐的有效拓展。
教師布置了讓學生在家中開展“紙橋實驗”的課外實踐任務。一張未折疊的紙張支撐力較弱,難以承受較大的重量。然而,當紙張被折疊成特定的形狀(如棱狀、波浪狀、M形、W形等)后,會形成多個折痕和支撐點。這些支撐點能夠將重物的重量分散到紙張的各個部分,從而降低每個支撐點的受力,使得紙橋能夠承受更大的重量。通過實驗學生能夠認識到,紙橋正是運用了三角形結構才如此穩固,能夠承受重物。教師還鼓勵學生在家793f552681a479ad41f4d89924083422中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廢舊紙張、紙板、塑料管等)進行紙橋制作和測試,并發揮聰明才智,思考如何運用三角形結構讓紙橋盡可能多地承受重物。之后,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紙橋創意設計比賽,評選出承重能力最強、設計最獨特的紙橋作品。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運用于實際生活,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實踐任務。例如,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穩定性原理設計一個簡易書架或置物架,要求在保證穩定性的同時,考慮美觀性和實用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也變得穩定。
在學生進行課外實踐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手能力和核心素養發展情況;通過QQ或微信等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成果,通過交流學習提升自我。
由此可見,在完成課堂實驗教學后,教師可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帶著疑問繼續探索,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展開深入研究。通過一系列實驗延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
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趣味橫生的數學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與好奇心,還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思,使抽象的數學概念生動化、具象化。在數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能夠親歷知識的構建過程,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發展,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葆莉.數學實驗讓知識學習有樂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4(13):69-71.
[2]楊凱.讓數學實驗走進課堂:數學實驗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中旬刊),2023(5):73-75.
[3]吳春梅.動手動腦做實驗,有理有趣學數學: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實驗教學[J].安徽教育科研,2024(1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