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加工業是鄉村產業的主導力量和核心產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山東省濱州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82家,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以上,食品加工、畜牧水產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分別實現全產業鏈產值1950億元和1535億元,沿黃小麥、肉牛、大豆先后入圍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香馳集團等7家企業入圍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濱州路徑”初步形成、獨具特色。分析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特點,提出對策建議,能為同類型農業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對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振興轉型升級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對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對農產品加工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濱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在發展環境、加工規模、加工水平等方面都積累了經驗,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一、農產品加工業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一)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
農產品加工業處于農業和工業的中間環節,一頭連著農村、農業,一頭連著城市、市場,是重要的連接紐帶。2022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52︰1,農產品經過加工環節的“能量加成”,附加值進一步提升,實現多環節提質增效。農民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工人,農民收入從農業種養環節向更多領域拓展,農民從原料供應者向土地流轉者、分紅者等身份轉變。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2022年名義增長7.7%,通過完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穩定訂單關系,與農戶共享收益,使農民在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中持續享受增收紅利。
(二)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轉變
農產品加工業根植于農村,以農業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其實質是將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2022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9569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16.2%。202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14.7%,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7.0個百分點。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農業經濟從單一結構向全面多元協調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的現代化屬性不斷增強。
(三)延長產業鏈條,推進鄉村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產業鏈條延伸的主體,截至2024年5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共2285家,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正在釋放,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從依靠大自然的手工種養殖勞動,到依靠機械化設備進行農產品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跨界合作、農業可持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史就是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史。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三產融合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途徑,農產品加工業則牽引一產往后延、三產走高端,是構建鄉村產業體系重要的一環,是三產融合的核心。
二、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實踐路徑
(一)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人口389萬,其中農業人口201萬人。2023年,濱州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80家,營業收入達1477.66億元,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42∶1,列全省第一位。2022年,濱城區、鄒平市被認定為山東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1.發展環境“優”。濱州市先后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領導小組,成立了“為企服務直通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印發出臺了《關于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實行“為企服務直通車”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濱州市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預制菜)高質量發展六條財政政策》等支持政策,營造讓企業家舒服的營商環境,提振農產品加工企業熱情和信心。
2.加工規模“大”。濱州市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級現代農業強縣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食品加工、畜牧水產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分別實現全產業鏈產值1950億元和1535億元,沿黃小麥、肉牛、大豆先后入圍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數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農業產業化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86家,其中省級78家、國家級8家,香馳集團等7家企業入圍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均位列全省前列。
3.加工水平“高”。以濱州區域農業資源為依托,持續打造糧食、畜牧水產千億級產業集群,涌現出了西王、三星、中裕、香馳、渤海、魏橋等100億級企業,棉花加工、玉米葡萄糖生產和牛肉、玉米油銷量均在業內領先。贏得了“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中國糖都”“中國玉米油城”“中國棉紡織之都”的美譽。國家玉米、小麥、大豆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先后落戶濱州。在濱州,一粒小麥能加工出谷朊粉、赤蘚糖醇、膳食纖維等10大系列600余種產品;一粒大豆可生產210余種產品,形成了“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鏈條;一粒玉米能變成100多種產品,形成了“玉米—淀粉—結晶葡萄糖—結晶果糖”梯次加工模式;一頭牛,可以被分割出西餐類、韓餐類、巴西烤肉類等200多個產品;山東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加工型)27個,超過1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濱州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4.發展貢獻“強”。農產品加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從業人員達到8.8萬余人,年人均工資福利總額突破5.2萬元。其中,農民(戶籍在鄉村的勞動者)從業人數6.52萬人,人均工資福利總額突破4.74萬元。對農戶支出總額(含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農戶)(含土地租金、原料收購、分紅等)達到334.7億元,為鄉村產業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裕食品強筋小麥訂單基地達到150萬畝,帶動當地農戶實現增收5.1億元;天頤康食品輻射帶動800余戶養殖戶年均增收超5萬元,具有較大規模和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家以上。全市858.61萬噸糧食、27萬頭活牛、6.37億只活禽、14.58萬噸棉花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加工增值。2023年,濱州市市級及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年度納稅額達到26.34億元。
(二)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特點
1.龍頭帶動,產業布局合理。截至2023年,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50家,呈現總體平穩發展態勢,2022年銷售收入達到1428億元以上,凈利潤達到25億元,實現出口創匯8億美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從業人員數達到8萬余人。2022年約有871萬噸糧食、11.5萬頭生豬、68萬頭活牛、7.8億只活禽通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加工增值,80%以上的糧食、90%以上的棉花、90%以上的畜禽、70%以上的水果都是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加工增值后投放國內外市場。依托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逐步規模化集聚,截至目前,濱城區(小麥)、惠民縣(小麥)、陽信縣(肉牛)、博興縣(大豆)4個縣區3個產業集群成功列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支持范圍,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布局。
2.依托資源,加工優勢明顯。糧食方面,2023年,全市糧食總產量383.7萬噸,年糧食加工轉化量1500萬噸以上。畜牧方面,2023年,生豬存欄197.57萬頭,出欄275.59萬頭;牛存欄39.24萬頭,出欄68.16萬頭;羊存欄74.50萬只,出欄137.74萬只;禽類存欄5278.95萬只,出欄17382.11萬只。肉蛋奶總產98.36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81.79億元,產值可比價增速6.3%,占農林牧漁產值的29.8%。漁業方面,2023年,全年實現水產品產量57.4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4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08%和9.7%。果蔬方面,2023年,瓜菜總產量250萬噸,其中蔬菜總產量184.7萬噸;水果總產量81.9萬噸。濱州市擁有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總數達到36個,地標產品38個。背靠強大發展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例如,以西王集團、三星集團為代表的玉米油生產企業,占據了全國30%以上的玉米油市場;全市對蝦養殖面積80萬畝,年產量10萬噸,占山東省產量的一半以上;鹵蟲卵年產值達12億元,加工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
3.鏈條延伸,農產品附加值攀升。濱州市通過“一產延二產、二產連三產”全鏈條式發展模式,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預制菜方面,濱州市預制菜相關企業達到800家,銷售收入達到560億元。像濱州市畜禽加工規模列全省前三位,但多數為分割初加工產品,伴隨著預制菜風口強勁,這些企業都躍躍欲試,轉型也會非常迅速。例如,無棣縣的天頤康食品預制菜一期項目在2022年投產運營基礎上,2024年啟動投資6000萬元的年產5000噸預制菜項目。目前,該企業鍋包肉、小酥肉、卡茲脆雞排等10余種預制菜產品月均銷售達650萬元。休閑農業方面,濱州市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521個,經營面積20萬畝。休閑農業企業年均接待游客441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1.9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16.9億元。信息化農業方面,創建了5個省級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建成了4351個益農信息社,搭建了18個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加裝北斗智能系統的作業機具1659臺套,發展淘寶鄉鎮10個、淘寶村59個,120多家涉農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運營。
三、濱州市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
通過資料搜集、現場訪談等多種形式對全市450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進行調查摸底,并對其中117家進行重點調研,存在的問題匯總如下。
(一)生產要素供給趨緊
一是融資難。濱州市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貸款需求達到102億元,流動資金缺乏,相當于缺少了啟動資金,從源頭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然而,由于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業特點,企業資金需求季節性強、初期投入大、貸款周期長,加之農產品加工企業盈利風險大、抵押物少,向政策性銀行貸款程序繁瑣,融資渠道較為狹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較為突出。二是用地難。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畝產稅收少、投資強度弱,一般難以拿到用地指標。即使拿到了指標也因限制過于嚴格,如原料種養用地不能建設廠房,使得加工企業難以與上游原料供應實現融合對接、難以與下游批發零售等營銷環節實現有效聯合。另外,農業企業一般用地面積大,企業利潤率相對較低,土地投資過大給企業造成經營壓力。三是人才缺乏。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仍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附近勞動力就業,實現農民增收,但由于勞動強度較大、技術含量較低,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負責人的年齡普遍在50~60歲之間,有的甚至達到了70歲以上。以進行重點調研的117家企業為例,55歲以上工人占比80%。這極大限制了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極大制約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二)產品競爭力不強
一是加工層次較低。從全國范圍看,2023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3.0%,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價格下降0.6%、食品制造業下降0.6%,產業鏈中傳統行業面臨著較大的市場壓力。從全市范圍來看,80%以上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為中小企業,涉農營業收入中加工業營業收入占比78%,全市畜牧加工類企業中80%以上以從事屠宰、分割為主,精深加工產能還較小,加工層次較低,預制菜轉型還處于觀望階段。二是科技含量不高。以重點的117家企業為例,鮮有企業與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農產品加工核心技術裝備還是依賴進口,自主創新技術滯后。研發人員方面,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占從業人員比重僅為6%;科技研發投入方面,科技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55,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取得專利方面,2022年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總數為206個,如平均來看,每家企業平均不到1個,新取得專利數較少,直接反映出企業科研水平不足。三是品牌影響力小。全市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280余個,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的產品110余個,占比較小,并且存在農產品貼牌、代加工情況,產品價格低、局限于低端市場、精品品牌較少,市場拓展能力不足,沒有形成不可替代的市場競爭力和溢價效應。
(三)企業盈利水平較弱
2023年前三季度,濱州市工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超過20%。究其原因:一是成本增高。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發生營業成本比上年增長0.2%。勞動力成本方面,以濱州市為例,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民工的工資福利支出占總支出的2%左右,用工成本的增加,會造成企業的成本的加速增長。物流成本方面,2022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為14.7%(美國為7%、歐盟為6%),運輸成本較高,而農產品加工業的總體利潤率僅為6%左右。其他成本方面,農產品價格的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的增加,都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二是出口貿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大。2023年,濱州市農產品出口額173.12億元,同比下降5.07%,其中出口額24.33億元,同比下降13.07%,進口額148.79億元,同比下降3.62%。三是產能相對過剩。濱州市聚集了國內多家大中型糧油加工企業,但由于國內銷售市場供銷基本飽和,國外市場疲軟,需求量遠遠跟不上產量增長速度,導致市場價格下滑,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以紡織業為例,2023年1~9月,紗產量47.4萬噸、同比增長6%,布產量7.2億米、同比增長4.3%,而紡織業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5%,出現“倒掛”現象,產能相對過剩。
四、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一)政策保障,強化服務,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充分運用好農村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產業規劃、行業高質量發展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對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全產業鏈條發展做出詳實安排部署。二是強化政策支持。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設立農產品發展引導基金,探索資金扶持新方式,由一次性投入向多次滾動投入轉變,切實發揮資金投入效益。加大財政部門涉農財政股權投資預算,重點用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和產業區域布局調整,對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或新上高技術產業投資項目,給予資金獎補和金融支持。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區域功能分類,配套配送中心、農產品集散中心等,構建食品、紡織品、皮具等細分行業高端專業市場。依托現有農業產業集群、生產基地、產業園區、產業強鎮等“磁力”效應,圍繞主導產業加大招引力度,把農產品初加工規模全省領先的優勢轉變為品牌、效益多方面領先,逐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二)利用資源,突出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
一是提升農產品加工原料品質。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錨定關鍵環節、關鍵主體、關鍵產品,為農產品加工提供源頭保障。強化面源污染治理,推廣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修復土壤污染等綜合防治技術,為農產品提供良好的產地環境。二是打造農產品加工特色品牌形象。實施農產品加工品牌戰略,優化“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打造特色小鎮,拓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增值增效空間。圍繞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綜合發力,全面推進品牌管理,用品牌覆蓋農產品加工全鏈條。三是強化產業鏈條緊密銜接。強化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營銷平臺三者聯結,建立穩定的供產銷關系,實現線上線下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產業龍頭企業發展預制菜產業,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三)科技引領,數字賦能,筑牢農產品加工基礎
一是注重創新環境營造。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支持企業、高校等開展針對農業加工環節的技術研發,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例如,濱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對新入選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對入選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一次性獎勵200萬元,設立市級科技型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等。二是注重研發平臺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校聯合,加快布局建設“聯合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省級平臺。靈活運用“以才引才”“以智引才”“以平臺引才”等方式,加快引進一批院士和青年科學家,研究建設院士工作站、海外高端人才工作室等。三是注重數字農業發展。發揮大數據作用,減少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例如,濱州市建設完成了京東黃河三角洲(濱州)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基地數據中心,帶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由2.0向4.0時代邁進;陽信億利源公司投資1億元打造5G智慧牧場,實現對肉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效指導牧場高效生產經營。
(四)上聯外延、協調發展,推動“全產業鏈”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原料基地布局。按照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等要求,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自建、訂單等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原料基地。例如,無棣天頤康公司采取自建、訂單等模式,發展肉雞標準化養殖基地300余處,日出欄達到25萬只。二是高度重視領軍企業打造。動態篩選市場潛力大、精深加工能力強、生態循環效益高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以及帶動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社會信譽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加工項目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儲備庫,加大培育力度。例如,濱州市以當地豐富農業資源為依托,培育了西王、三星、中裕、香馳、渤海、魏橋等多家百億級企業,創造了棉花加工量、玉米葡萄糖產量以及赤蘚糖醇、牛肉、玉米油市場占有率多個全省乃至全國第一。三是高度重視發展精深加工。引領企業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化,由農產品加工業向食品工業轉化,由食品工業向預制菜等品牌農業轉化。例如,濱州市制定了預制菜“五千”三年行動方案,謀劃了一系列重點行動、一批預制菜重點項目,發布了預制菜企業白名單,搶抓經濟新風口,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縱深發展、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彭文學,黎文忠,陳茜.重慶市九龍坡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策建議[J].南方農業,2022,16(7):15-17.
[2]王建華.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淺析[J].山西農經,2023,(22):33-35.
[3]馬躍棟.河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特點[J].河北農業,2023,(11):10-11.
[4]楊彬,劉曉新,黃文敏.貴港市富硒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7):220-223+229.
[5]李偉,蘭彥堃,韓曉麗,等.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鄉村論叢,2023,(06):118-122.
[6]徐子薦.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綜述[J].農場經濟管理,2023,(07):49-51.
[7]張國翠.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7):106-107.
[8]曹少疑,何格倫,黃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村落振興的啟示——以香港鹽田梓為例[J].中國市場,2023,(15):69-72.
[9]梁伙有.我國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23,54(11):192-195.
[10]衛曉彤.財政補貼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規模影響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2,(22):1-3.
[11]許燕.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工作重點[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2,(03):38-40.
[12]田甜.科技創新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影響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南方農機,2022,53(12):180-182.
[13]石倩.遼寧省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發展初探[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3,(01):71-73.
[14]徐建堂,喻紅華,張哲.推進山東省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鄉村論叢,2023,(04):120-128.
[15]張歡.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J].河北農業,2024,(07):25-26.
(作者單位:1.濱州市農業農村局;2.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