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提升社區文化服務水平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舉措。社區文化建設水平展現了社會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對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中服務供需失衡、宣傳引導不夠、保障激勵欠缺等問題依然突出。本文基于嵌入與融合視角,對山東省高校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進行調查,探析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活力及有效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踐邏輯。研究發現,大學生具備的自身能力、獲得的支持以及產生的價值影響著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活力;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有效性受制度環境、志愿服務行動活力等因素影響。要健全保障機制、完善供給體系、構筑實踐平臺,形成大學生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文化強國社區文化建設大學生長效機制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文化強國背景下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和長效機制研究——基于嵌入與融合視角”(編號:24BJX26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編號:24JY0408);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課題(編號:2023YB127、2023QY005);共青團中央大學生志愿服務課題(編號:2022ZYLX03);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項“基于效果推理理論的拔尖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研究”(編號:QJK2024E023);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編號:L2022Y10170086)。
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鎮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尤其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作為城鎮化基本單元的社區對文化需求也與日俱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志愿服務文化是社區建設的主渠道之一,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深度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為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強化社區文化引領能力、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
(一)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經濟基礎,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撐,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區文化是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紓解社區基層治理難題、推動社區基層治理發展的關鍵要素。社區文化建設,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區的傳播和實踐,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提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的統一,是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社區治理提升的客觀需求
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治理的重要途徑,開展社區文化建設能夠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社區的文化凝聚力,推動社區善治、化解基層矛盾,營造和善、友好的社區關系,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是大學生深度嵌入社區治理場域,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文化建設的志愿服務。志愿者圍繞社區文化建設服務需求,聚焦“一老一少”等重點群體,通過創新性的開展生活、教育、管理、科技等特色文化服務項目,與社區建立“結對+接力”行動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文化服務,進一步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通過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及其志愿者組織有機、有效嵌入社區文化建設,提升志愿者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常態化,能夠提高社區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大學生利用網絡社區、論壇、微信、微博、抖音等不同媒介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豐富的文化服務。
(三)時代新人培養的現實需要
社區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科技賦能文化,在社區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使社區居民在文化認同和價值自覺中增強文化自信。共青團中央開展的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以及高校社區教育優秀課程資源建設,能夠發揮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朋輩引領和實踐育人作用,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依托社區的實踐育人平臺實現時代新人培養。
二、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現狀
團中央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以來,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在社區開展文體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高校實踐育人效果。山東省以百萬大學生進社區為契機,高校發揮黨建、文學、藝術等專業優勢,以及共青團、學生社團等群團組織優勢,校社協同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山東共有493個鎮街的2800余個社區參與大學生社區實踐結對,高校的930余個院系、1860余個學生社團參與社區實踐。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困境。
(一)服務供需失衡
社區在公共文化服務、理論宣講、課程資源、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不同需求,與目前對接機制下大學生志愿者所能夠提供的文化建設不匹配,出現志愿服務文化供需失衡。目前,高校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文化藝術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在黨建引領、美育課堂、文化環境等方面供給較多,不同班級團支部和興趣愛好社團的志愿者在社區形成“點單式”服務,不能完全滿足社區文化建設的需求。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大學生因生活閱歷不足,缺少與社區文化建設實際工作相匹配的服務經驗,不能提供高效的志愿服務。
(二)宣傳引導不夠
大學生志愿者由于課業壓力,不能夠提供充足的社區志愿服務時間;對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認識不足,參與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熱情不持續;對所服務社區接觸不多、認識不夠,造成對社區所從事的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認識有偏差。部分服務社區文化工作由于涉及專業技術,大學生志愿者所學專業知識不能很好地匹配相應工作崗位,不能很好地發揮大學生在公共文化服務、理論宣講中的作用。
(三)保障激勵欠缺
目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區工作由各高校團委負責,在校大學生和學生社團參與其中,工作開展中各基層團組織和團員是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項目的統籌規劃、培訓設計、考評激勵等制度方面缺乏有效設計。大學生受學業和專業限制,服務效果不佳。在服務社區行動開展前,大學生志愿者缺乏系統培訓,使得志愿者難以“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服務工作中,導致工作效率不高。志愿者選拔、考評、激勵等機制不完善,尤其是過程性考評、服務效果評價、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作用,導致志愿者參加社區文化建設時出現短視化效應、功利化傾向。
三、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有效性分析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山東省高校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高校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制度環境、行動活力與行動有效性的關系。本研究共發放9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87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實地走訪調查和線上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山東高校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大學生進行調研,構建“基本信息一有效性評價一影響因素”的訪談提綱,對大學生以及與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高校共青團組織、社區負責人等進行訪談。
(三)實證分析
本研究將性別作為分組變量,將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在制度環境及其各維度、行動活力及其各維度、行動有效性作為檢驗變量,通過SPSS進行t檢驗。研究表明:(1)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在制度環境及其各維度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1),男生在文化傳承、社會關注維度高于女生。(2)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行動活力及其各個維度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1),男生在資源獲取、項目運行、產品創新維度高于女生。(3)服務社區文化建設行動有效性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1),男生在組織發展、公眾參與維度明顯優于女生。

本研究將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大學生所在年級作為因子變量,將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制度環境及其各維度、行動活力及其各維度、行動有效性作為檢驗變量,通過SPSS進行ANONA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表明:(1)制度環境及其各維度,在年級上差異顯著(p<0.01),在均值水平上,大學二年級高于其他年級。(2)行動活力及其各個維度在年級上具有顯著差異(p<0.01),資源獲取、項目運行、產品創新維度大學三年級高于其他年級,服務提供大學二年級高于其他年級。(3)行動有效性在年級上具有顯著差異(p<0.01)。


四、大學生有效嵌入社區文化建設長效機制
(一)健全服務社區文化建設保障機制
高校要建設與社區對接的文化建設對接機制,搭建大學生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的渠道,實現文化末梢功能傳導,滿足社區居民文化需求。高校要與社區黨團組織建立常態化共建機制,通過黨建帶團建,建立黨建引領共建社區文化模式。構建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招募培訓體系,堅持需求導向,跟社區對接,根據社區文化建設需求進行志愿者招募。招募后要對志愿者進行通識知識、專業知識、服務理念等文化建設方面的培訓,實現人崗匹配,提升服務質量。加強項目考核管理,將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
(二)完善服務社區文化建設供給體系
完善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服務項目供給,建立“學校+社區+志愿者”的文化建設服務供給體系。高校要做好服務社區文化建設項目統籌,推動服務項目化建設,確保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有效性持續提升。校社聯動完善社區內部文化培育及社區與外部文化供給,引入社區各類組織參與社區文化項目運作。大學生要根據社區居民文化需求,培育服務社區的精品文化團隊,形成諸如舞蹈團、合唱團、文藝節表演團隊等,提升社區文化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完善政府單一主導到社區文化合作建設的文化供給模式,整合政府資源、高校、文化社會組織、文化企業多元化文化供給主體,依托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發揮大學生在文化數字化的專業優勢,推動社區文化數字化建設。
(三)構建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實踐平臺
發揮社區所在園區、企業、重點項目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青年之家等作用,豐富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場景體驗。通過大學生政治嵌入、資源嵌入、活動嵌入、關系嵌入服務,增強社區文化建設效果。構建大學生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踐平臺,大學生通過資源獲取、項目運行、產品創新等嵌入社區文化建設,塑造社區文化品牌。構建大學生和社區居民共同嵌入社區文化建設機制,實現社區居民從文化建設的接受者到參與者的轉變,從個體化的“自我”向對社區有集體認同的“我們”轉變,提升社區文化品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3]孫琦,田鵬.基層社區文化治理體系轉型及重建的實踐邏輯——基于蘇北新型農村社區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118-127.
[4]郭劍雄.城市社區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基于上海與青島、濟南比較的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6-23.
[5]潘魯生.中國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論——以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20,(06):118-122.
[6]蔡斯敏.基層治理體系下城市社區文化供給有效實現的困境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03):124-130.
[7]陳秀紅.城市社區治理的制度演進、實踐困境及破解之道——“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治理的重點任務[J].天津社會科學,2021,(02):75-79.
[8]馬洪亮.社區文化治理視域下的城市書房內涵式發展研究[J].圖書館,2024,(05):92-98.
[9]胡艷蕾.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合作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10]何義珠.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功能演化:從“福利”到“治理”[J].圖書館,2022,(03):22-27.
[11]趙靜.資產為本視角下的社區文化建設——以上海、青島、濟南的社區文化中心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8,(02):99-104.
[12]楊敏,鐘俊平.共享發展理念視野下的新時代社區文化建設[J].理論月刊,2019,(04):132-138.
(作者單位:1.青島科技大學;2.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