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探索與機制創新研究

2024-12-20 00:00:00李陽劉曉東胡林肖鵬
圖書館建設 2024年5期

[ 摘 要]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公共文化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國逐步構建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激發了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存在政府主導的“度”難以把握、社會參與的“質”難以保證、多方協同的“效”難以實現的問題。在“協同理論”的框架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從4 個維度入手:動力機制、決策機制、行動機制及保障機制,它們分別對于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促進決策過程的科學性、確保行動執行的有效性以及保障過程的有序性與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同時也覆蓋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過程。動力機制的改革方向是堅持公益性與鼓勵創新性并重;決策機制的改革方向是理順主體關系,構建協同網絡;行動機制的改革方向是創新服務與管理機制,完善多元合作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的改革方向是提升保障能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協同體系。

[ 關鍵詞] 社會力量 公共文化服務 機制改革 協同治理

[ 中圖分類號] G249.2; G252 [ 文獻標志碼] A [ DOI ] 10.19764 / j.cnki.tsgjs.20241630

[ 本文引用格式] 李陽, 劉曉東, 胡林, 等.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探索與機制創新研究[J]. 圖書館建設,2024(5):41-50.

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更是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推手,共同構成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維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新方向,也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呼喚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深度融入。聚焦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域,《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與政策支持,是下一階段公共文化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因此,在此時代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引導,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和激發社會力量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吸引和激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來,不斷探索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1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體系

自2006 年起,我國逐步明確了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角色與定位。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隨后的政策文件,如2007 年的《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了政府與社會力量共同投入的機制。2011 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拓寬了社會力量的參與方式,包括興辦實體、資助項目等,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引入了競爭機制,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發展。2015 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更為詳細地規范了社會力量的參與方式,標志著我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體系日臻完善。從這一系列的政策演進中,可以觀察到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建設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是政府角色的轉變。政府逐漸從直接提供者轉變為引導者和監管者,通過政策制定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激發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二是參與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從最初的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到后來的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等多種方式,社會力量的參與形式愈發多樣,參與主體也從單一的組織擴展到企業、個人等多元主體。三是制度設計的本地化和特色化。在中央政策的宏觀指導下,地方政策配套跟進迅速,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結合區域特色進行制度創新,使得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體系。四是隨著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建設,制度設計研究更加深入,推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的區域化、差異化探索,整體呈現出制度創新與地方實踐并重的良好態勢。這些趨勢共同促進了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深度參與和高效協同。

尤其是在2017 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以多項條款明確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基本原則(第2 條、第13 條)、主要方式(第24 條、第25 條、第32 條、第42 條、第43 條、第48 條、第50 條、第53 條)以及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的措施(第13 條、第19 條、第50 條),將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有關加強政府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上升為法律規定,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來,伴隨著國家“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頂層規劃以及《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各地對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持續深入,涌現出一批創新做法及特色經驗,并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規。經過近20 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已初步構建起向上對接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以地方性法規、地方政策、標準規范、評估指標等為主體,內容相對完善的社會力量參與制度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更廣泛的領域強調了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限于公共文化服務,還涵蓋了教育、科技、養老服務等多個方面,為社會力量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全會通過的《決定》不僅重申了社會力量在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還具體提出了支持措施和政策導向,如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推動教育公益事業發展、加強社會組織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等。這一系列論述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背景和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將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體系置于這一更宏大的框架內審視,可以發現其不僅響應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也順應了社會多元化、治理精細化的時代趨勢。因此,本研究將主要關注自201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以來,全國社會力量參與方面的實踐問題和制度挑戰,引入“協同理論”,結合已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經驗與制度建設進展,探討下一步機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和方向,以期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促進政府和社會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2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矛盾與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據統計,2019 年底,全國超11 000 家公共文化機構實現社會化管理運營;至2022 年6 月,全國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間逾18 000 個,其中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及運營者占35%,達6 300 多家[1];同時,文化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2021 年底已達366 萬余人,占全國志愿者總數的1.69%[2]。這些數據充分表明,社會力量正深度融入并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貢獻力量,展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針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一核心議題,本團隊自2018 年始即啟動了系統性的調研工作,這些調查工作覆蓋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采用實地考察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與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及行業主管部門深入交流,對各地社會力量參與的模式、特點、服務內容進行分析。通過這一工作發現,雖然近年來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和機制不斷完善,實踐創新不斷豐富,但仍舊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和矛盾,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導的“度”、社會參與的“質”以及多方協同的“效”3 個方面。

2.1 政府主導的“度”難以把握

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力量參與“廣度”的把握。當前經常被討論的問題,是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社會力量“可參與”“宜參與”到哪些工作當中和提供何種服務內容。在《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早已明確了社會力量可以參與到“公益性文化體育產品的創作與傳播,公益性文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承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與展示,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民辦文化體育機構提供的免費或低收費服務等內容”[3] 等一系列工作之中。但在實踐的操作中,由于尚未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進入退出、評估考核、規范管理、責任分擔等相關機制,地方政府往往傾向于保守,上述部分領域仍是社會力量的“限飛區”。除了社會力量參與的領域“不廣”之外,由于“可為”與“不可為”的邊界不清楚,令社會力量較難明確“可持續造血”的運營思路,從而阻礙了一部分觀望中的潛在參與者——這又使得社會力量參與的主體“不廣”。

另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力量參與“深度”的把握。除了“廣度”之外,讓社會力量參與到何種“深度”,也是相當復雜、困難、需要保持高度敏感的議題。一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務直接關系到群眾的文化權益,社會主體與體制內主體的運行機制和考核機制也不盡相同,過度放權可能導致總體方向的偏差和服務質量的下降,同時也可能會模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職責,因此政府在實施過程中傾向于采取較為嚴格的標準,“不敢”讓社會力量深入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社會力量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又使得它們“不能”深入參與到服務的設計、提供和評估等核心環節。例如,在眾多的文化活動中,社會力量往往只能承擔一些最基礎的舞臺搭建、 后勤接待等,難以主導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內容設計。

總的來說,在追求高效、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日益強調通過引入社會力量來補充自身創新性和多樣化等方面的不足,但是如何同時實現價值引領、有效監管和創新探索,仍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強調“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模式,利用第三方的中介組織確保公共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同時激發社會參與文化事務的動力與活力——類似的模式未必適合中國,需要保持謹慎與批判,但深化社會力量參與程度、發揮它們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更大的作用,無疑是健全相關機制過程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2 社會參與的“質”難以保證

一是有質量的社會主體缺乏。目前,盡管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來,但真正具備高質量、專業化服務能力的主體仍然稀缺。許多社會組織和企業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由于缺乏專業經驗和管理能力,難以保證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這種情況在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廣東、廣西、湖北等省份的某些較落后區域,暫且不論“有質量”的社會主體,就某些項目而言,要找到有承接意愿和承接能力的主體都非常困難,往往只能依賴本地的國企,使得這些地區的社會力量參與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社會主體的穩定性不足。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主體的穩定性不足。許多文化類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在資金、人才等方面力量薄弱,使得它們呈現出“不可持續”和“不穩定”的特點。例如,無錫市某圖書館從開館至今,其承接主體工作人員的更換率已接近100%,這種不穩定性不僅影響了服務的連續性,也降低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信任度。此外,在承接政府購買項目后,能否如期、保質履約,也成為雙方關心和矛盾的焦點問題。

三是社會主體自我發展的手段缺乏。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社會力量往往面臨自我發展手段不足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專業性和地域性要求,讓市場化的社會力量很難在短時間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并實現多元經營,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自我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對專門從事相關事務的公益性社會組織關注和扶持力度也有所不足。以上兩個方面,不僅限制了社會力量的發展上限,也削弱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創新力[4-5]。

2.3 多方協同的“效”難以實現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績效評價機制滯后與社會力量參與新形勢的矛盾。隨著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和服務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當前的績效評價機制往往難以適應這種新形勢下的需求。目前,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考核評價機制,多數還僅限于該機構本身的服務能力,并沒有將社會力量的參與納入其中,從而導致政府對于引入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不足。例如,在目前評價公共文化場館的主流指標體系中,人均公共文化場館服務人次往往只統計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劇院等政府主導建設的公共文化機構,民營美術館、城市書房等社會力量建設的新型文化空間并沒有納入統計考核范疇。

二是社會參與的配套政策欠缺與引入社會力量積極性的矛盾。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文件,如《關于在文化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等,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政策往往因為缺乏地方的細化規則、必要的資金扶持和人才保障等,難以得到有效落地,其中,細化的配套政策是關鍵的瓶頸。一方面,由于欠缺配套政策,導致社會力量在參與過程中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如政策邊界不明晰、保障措施支持不到位等。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和公共文化機構面臨著審計、紀檢等風險,嚴重影響其引入社會力量的主動意愿。特別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社會化改革方向仍不明確,各方對此存在廣泛爭議。在調研過程中,許多社會主體表達了他們對政策不明朗的擔憂,擔心投入大量資源后卻面臨政策風險,希望看到各地盡快出臺更加明確、順暢的合作機制。

三是社會主體的逐利性與政府主導下公共文化服務優質高效低價間的矛盾。營利性組織在社會力量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它們是市場主體,其天然屬性自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退一步來講,即便是非營利性組織,也需要通過獲取合理報酬以保障機構的可持續運營。然而,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逐步遠離“大投入、大建設”的高速發展階段,走向具有精細化、專業化追求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可避免與部分社會主體的逐利性產生一些矛盾。盡管這一矛盾在各個公共服務領域都會出現,但在文化領域可能更加明顯。

2.4 “協同理論”下的改革方向設計

面對實踐中的諸多現實問題和矛盾,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引導下,不論是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社會資本較為雄厚的東部地區,還是社會力量相對薄弱、主要依靠財政扶持的中西部地區,都在持續探索如何通過制度的完善,有效調動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中,形成了一系列實踐經驗及制度成果。從理論層面來看,現有經驗和成果集中解決的關鍵問題,可以概括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所面臨的多元主體利益協調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試圖引入“協同理論”作為研究框架,以探索可能的制度改革思路。

“協同理論”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框架,強調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通過互動與協作實現整體功能優化。從協同治理的實現過程來看,涉及“意愿—行動—結果”的多個環節,適用于分析政府、社會力量及公眾等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探究如何在差異化目標與利益訴求間尋求共識,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協同供給與治理[6-8]。在“協同理論”的框架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從4 個維度入手:動力機制、決策機制、行動機制及保障機制。它們分別對于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促進決策過程的科學性、確保行動執行的有效性以及保障過程的有序性與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同時也覆蓋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過程。下文將通過深入分析政府、社會力量及公眾等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總結近年來各地在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方面的實踐探索與制度改革經驗,進而凝練出未來機制改革的重點任務與發展方向。

3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動力機制

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會受到其自身內部和外部環境中存在的多種復雜因素影響,或促使或阻礙其參與意愿向參與行為進行轉化。有效的動力機制是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內生動力的核心引擎,有助于推動社會力量在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積極投入并持續貢獻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與提升,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3.1 實踐探索:激發參與意愿,提升造血能力

為有效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愿,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的構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例如,杭州市蕭山區推出的“文化管家”項目,通過財政每年配套專項資金100 萬元,引入社會文化機構,服務于基層文化館分館的體系化建設,此外,還通過設立“積分制度”和“星級評定”等激勵機制,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9]。杭州市余杭區的“余閱”公共閱讀空間建設項目也是專項資金扶持的成功案例。通過提供建設補助和運營補助,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并運營各類公共閱讀空間,實現了從城市到社區、從中心到邊緣的全覆蓋,增強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覆蓋面[10]。北京市西城區發布的《北京市西城區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扶持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從設立備案、展覽展示、社教活動、優秀人才扶持及運行扶持等方面,將扶持資金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為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有效激發了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活力[11]。

在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意愿的同時,保障其造血能力也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北京市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指導意見(試行)》,創新性地提出了“延伸類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允許承接主體在滿足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手段開展收費服務,從而平衡公益性與經濟性[12]。廣州市發布的《廣州市關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的實施辦法》,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開展精品演出、高端展覽、藝術培訓、研學體驗等服務,注重培育文化消費功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這類模式既保障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又激發了承接主體的積極性和創新性,為社會力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廣州市對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開發也進行了突破性探索,《廣州市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辦法》將部分文化活動、數字文化產品、定制參觀和講解、收費特展等納入文創產品范疇,豐富了文創產品的內涵。同時,還提出對文創產品開發給予激勵措施,如傾斜績效工資分配、申請文旅產業專項資金扶持等,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開發的積極性,提升其持續造血能力[13]。

3.2 改革方向:堅持公益性與鼓勵創新性并重

在機制改革中,首先要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質,確保所有服務項目均符合廣大民眾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避免商業化侵蝕公共文化空間。在堅守公益性的基礎上,應當鼓勵社會力量在服務模式上進行大膽創新。可借鑒北京市東城區評選“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創新案例”的方式,通過建立“創新案例庫”等方式,對在服務模式、技術應用、內容創新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社會力量給予獎勵和宣傳,形成示范效應。同時,建立容錯機制,在充分保障政治引領與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在創新過程中出現一定范圍內的試錯和失敗,以保護社會力量的創新積極性。

其次是創新優惠收費機制。明確免費基本服務的范圍和優惠服務的收費水平,允許承接主體在滿足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手段開展收費服務。建立科學的定價機制和監管機制,確保優惠收費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建立嚴格的履約機制和經費測算機制,確保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對承接主體的引導和扶持,鼓勵其通過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提高服務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4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決策機制

協同決策旨在通過多方主體的有效溝通與協作,共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共識,促進溝通、建立互信、明確責任并達成共識,以實現“效率”與“效果”的雙重提升,是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與方案科學制定的重要基石。同時,這一理念與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的總體方向不謀而合,將傳統的“聯盟”方式進一步升級,更大限度地發揮多元主體參與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能。

4.1 實踐探索:從聯盟到共同體,促進高效對話與決策

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多元主體協同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從初期的主體聯盟逐步發展到更為緊密的共同體模式。寧波和北京等地率先發起了多類社會聯盟,如寧波的“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社會聯盟以及北京市海淀區建設的“全國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主體聯盟”,通過專項扶持、購買活動和補貼項目等措施,有效激發了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多樣化。

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簡單的聯盟形式已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共同體模式應運而生。廣州率先推出了《關于在全市開展“公共文化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在市域范圍內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平臺”[14]。廣東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相關經驗凝練為省域經驗,發布的《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指南》明確了多元主體、開放合作、創新價值的建設原則,打破了部門間的壁壘,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15]。浙江省在共同體建設方面同樣具有前瞻性,最新發布的《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關于推進公共文化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提供公益、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為目的,在空間、設施、活動、人才等方面進行資源要素共享,積極構建多級聯動、跨界融合的“浙江模式”。該意見尤其指出了推進館校院團公共文化共同體建設,利用好銀行、郵局、新華書店、高鐵站、機場、軌道交通等各類群眾身邊的公共空間網點,嵌入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做到打通資源壁壘,形成聚合放大效應[16]。

為確保多元主體協同決策的科學性,建立有效的協商溝通機制至關重要。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溝通機制。北京市石景山區采取了早期征詢的方式,即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前,通過組織街道負責人進行實地調研和培訓,深入了解社會化運營的經驗和模式,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浪費的問題,為后續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①。浙江省臺州市則將“工作例會”制度寫入地方標準《公共圖書館社會化運營管理規范》當中,組織包括圖書館理事會理事、讀者和專家學者在內的多方參與監督管理小組,定期舉行工作例會評估服務效果[17]。浙江省的“文化特派員制度”作為一種創新模式,通過選派高水平文化素養及專業特長的個人,深入基層指導文化工作,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了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文化和經濟的雙贏,進一步豐富了協商反饋機制的內涵,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社會力量參與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思路[18]。

4.2 改革方向:理順主體關系,構建協同網絡

在機制改革中,一是優化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關系。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應進一步優化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確保購買過程的公開透明和公平公正。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和協商機制,促進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加強多元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加強文化主管部門與公共文化相關部門之間的聯系。著力推動跨區域、跨部門的資源整合和共享機制建設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的核心要義,尤其是加強文化主管部門與教育、體育、工會、婦聯等部門的緊密合作關系,打破條塊分割和信息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對于有效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共同拓寬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能具有重要意義[19-20]。

5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行動機制

在協同治理的視域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行為展現了多元化、協同化的顯著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廣大公眾等多元行動主體之間進行協同合作,并通過不斷拓展參與范圍和持續創新合作方式,形成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行動機制,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協同行動有效執行的關鍵環節。尤為重要的是,這一機制已從初期的自發性探索,逐步演進至注重標準化、規范化的建設階段,有效規范了各參與方的行為模式與互動準則。

5.1 實踐探索:多方合作,資源共享,效能提升

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廣泛參與,促進了多方合作與資源共享模式的形成。在協同治理的視域下,社會力量通過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廣泛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中,進一步豐富了服務內容,提升了服務效能,形成了一系列創新合作模式[21]。一是跨部門合作機制的深化。例如,舟山市圖書館確立了“學海書舟”館校合作機制,實現了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的一體化閱讀服務,強化了兩者之間的互聯互通。江蘇省則建立了工會系統與圖書館的合作機制,推動了通借通還服務的標準化與普及化,更好地滿足了職工的多元化閱讀需求。二是企業合作機制的拓展與規范。企業憑借其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和市場化運作經驗,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圳市福田區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明確了“星羅棋布”計劃中企業參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和運營的權利與義務,形成了設施和服務廣泛覆蓋的良好局面。三是與社區融合機制的創新實踐。杭州市“鄰里閱讀空間”依托于社區這一基礎單元,通過構建與“浙江省文瀾圖書館事業基金會”的合作機制,獲得了穩定的資金與資源支持。在此基礎上,與社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將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直接送達社區,進一步優化均衡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布局,有效延伸了服務覆蓋面。

除此之外,群眾自治模式作為社會治理精細化的重要體現,通過激發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自我供給和自我管理,有效彌補了政府和市場力量的不足。廣東省佛山市“鄰里文化家”通過制定參與激勵政策、家庭遴選規則及科學管理制度,成功鼓勵家庭將藏書納入公共圖書館資源供給體系,轉化為鄰里圖書館,展現了群眾自治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巨大潛力[22]。嘉興平湖市建立了“社會輪值館長”制度,通過引入具備專業知識的文化志愿者擔任圖書館分館的輪值館長,舉辦“一館一特色”的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提升了服務效能[23]。此外,各地文化大院和家庭文化戶的實踐案例也充分證明了群眾自治模式的生命力。特別是近年來火爆的“村晚”“村超”“村BA”、廣場舞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和賽事蔚然成風,成為持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強大動力[24]。這些由農民自發建設、自主管理的文化場所和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通過自我供給、自我服務、自我創作和自我滿足的方式,為周邊群眾提供了貼近需求、靈活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2 改革方向:創新服務與管理機制,完善多元合作激勵機制

在機制改革中,首先要完善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鼓勵更多公眾參與到“文化特派員”“圖書館主理人”“文化大院主理人”等類似項目當中,發揮最微小單元的作用,激發公眾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以多元合作助力精神共富。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的專業能力和慈善資源的靈活性,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確保其能夠精準投放到需求迫切的社區和群體[25]。重點關注農村地區,通過項目合作、資源對接等方式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和慈善力量給予表彰和獎勵,提高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滿足基層文化需求,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均衡發展,助力精神共富。

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公共文化服務也應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與業態。因此,在機制改革中,政府應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運用新技術、新媒體等手段,提升服務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同時,借助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打造便捷高效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將分散的社會力量統一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大體系中,提升工作效率。

6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保障機制

在協同治理視域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健全有效的保障機制,以確保和維護協同過程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共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在標準化的孵化和培育機制、服務機制以及監督評估機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6.1 實踐探索:以全過程的標準化提升服務效能

面對社會力量承接主體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各地積極探索以孵化為前置條件的政府購買機制,有效提升了承接主體的服務能力和專業資質。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通過成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提供場地設施、業務培訓、交流空間和實踐項目支持,搭建起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組織“研究+ 學習+交流+ 實踐”平臺,全方位培育社會力量,為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承接主體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26]。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通過實施“蜂巢計劃”,為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做法:一是搭建平臺,出臺政策,健全經費保障機制,累計籌資千萬余元,構建區、街、社區三級“蜂巢”格局;二是試點引領,選取街道和社區作為示范點,發展基礎性組織和特色組織,授予榮譽稱號并引進優質社會組織;三是融合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鏈,開展培訓,提升能力,設立科研實踐基地,打通政校合作渠道,全面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這一做法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孵化和培育提供了有力借鑒[27]。

與此同時,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各地開始重視服務過程的規范性和結果的可衡量性。標準化管理與社會化管理運營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規范社會力量的參與行為與過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杭州市市級標準《文化管家服務規范》,對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組織實施、服務評估等內容進行系統規范界定,為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提供標準化指導[28]。同時,社會力量也逐漸從被動接受政府要求向主動追求服務標準化轉變,通過內部管理優化和對外服務提升,確保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嘉興市秀洲區圖書館的第三方運營單位,通過制定詳細的標準化流程體系和服務規范,實現了業務操作的可復制性和績效考核的可量化性,形成了4 大類116 項標準化管理與服務流程,涵蓋9 項崗位流程、8項服務流程、28 項信息設備使用流程、71 項業務流程[29]。

此外,為確保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各地積極探索構建標準化的監督評估機制。北京市石景山區在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中,形成了區文化和旅游局統籌協調、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配合監管、區級相關部門協同管理,第三方評估和公眾滿意度調查相結合的立體化監管機制[30]。《廣州市關于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的實施辦法》提出,公共文化機構可作為專業主體,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力量運營的過程管理與監督評價,體現了公共文化機構作為間接的購買主體和受益主體,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角色和地位[31]。

6.2 改革方向:提升保障能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協同體系

在機制改革中,一是完善孵化和培育機制。加大對社會力量承接主體的支持和培育,建立“孵化基地”等孵化機制,為初創期社會組織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提供場地、資金、培訓等全方位支持,促進其快速成長。為降低其運營成本和市場風險,可針對不同類型的社會力量,制定差異化的激勵政策,如對于非營利組織,可通過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方式給予支持;對于企業等營利性組織,可通過政府采購、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導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二是建立標準化的服務與管理機制。制定詳細的標準化流程體系和服務規范,涵蓋崗位流程、服務流程、信息設備使用流程等多個方面,通過標準化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加強對承接主體的監管和評估,確保其按照規范提供服務并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標準化制定過程,增強其參與感和責任感。

三是優化政府購買及評估機制。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作為專業主體的能力與優勢,協同各個主體的行業資源及適配性,參與到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全過程當中。建立靈活的購買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社會需求和財政狀況定期更新,確保購買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監管和自下而上的群眾及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社會化運營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和客觀評價,確保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 李國新. 推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發展[J]. 圖書情報知識,2022,39(5):6-11.

[2] 良警宇. 文化志愿服務藍皮書: 中國文化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19~2022)[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10.

[3]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的通知[EB/OL].[2024-06-1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68466.htm.

[4] 金武剛. 跨界VS 越界: 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社會化發展定位、邊界與突破[J]. 圖書館雜志,2019,38(5):4-12.

[5] 陳小倩. 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 武漢: 武漢科技大學,2022.

[6] 張孝飛, 李子.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同參與機制研究[J].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10):5-10.

[7] 張學昌. 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參與機制: 基于協同治理的視角[J]. 新疆社會科學,2022(4):163-172.

[8] 戴春. 鄉村文化振興中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3(5):76-82,99.

[9] \" 文化管家\" 3.0 版 推動蕭山公共文化服務迭代升級[EB/OL].[2024-06-11].https://www.xsnet.cn/content/2024-06/11/content_394249.html.

[10] 王曉玲. 杭州市余杭區積極打造\" 余閱模式\" : 以新型空間構建高品質城鄉一體化全民閱讀生態網[J]. 文化月刊,2023(5):98-99.

[11] 我區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 E B / O L ] .[2024-04-10].https://www.bjxch.gov.cn/xcdt/xxxq/pnidpv950482.html.

[12] 《北京市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指導意見(試行)》解讀[EB/OL].[2024-03-18].https://www.bjdch.gov.cn/zwgk/zcjd/wzwd/202304/t20230415_3034530.html.

[13] 廣州: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 對文創開發給予激勵[EB/OL].[2024-06-29].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6/29/c9036405.html?colID=0amp;firstColID=38amp;appversion=11300amp;enterColumnId=amp;from=weChatMessageamp;date=amp;layer=8.

[14]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關于印發《關于在全市開展\" 公共文化共同體\" 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2024-01-17].https://wglj.gz.gov.cn/gkmlpt/content/9/9020/post_9020270.html#913.

[15] 發展共同體 構建新格局: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現場交流活動在廣州成功舉辦[EB/OL].[2024-01-17].https://whly.gd.gov.cn/gkmlpt/content/4/4336/mpost_4336080.html#2628.

[16] 政策解讀 | 關于推進公共文化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24-08-30].https://mp.weixin.qq.com/s/UNskd_d4IigmY8DyR0OviQ.

[17] 公共圖書館社會化運營管理規范[EB/OL].[2023-03-01].https://dbba.sacinfo.org.cn/attachment/downloadStdFile?pk=2a9feac055f2cd996ef46ef76f45d20d78248e73e9cb63b308098d3da55de2a5.

[18] 把文化成果寫在廣袤大地上:浙江開展文化特派員制度讓美麗鄉村更和美[EB/OL].[2024-08-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053807188709589amp;wfr=spideramp;for=pc.

[19] 李國新. \" 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 建設的引領示范意義[J].圖書館論壇,2024,44(3):8-10.

[20] 肖鵬, 張文馨. 走向\" 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 : 廣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探索與經驗推廣[J]. 圖書館論壇,2024,44(3):11-19.

[21] 吳小冰, 李昊遠, 張旭露. 我國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政社合作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3,41(4):39-44.

[22] 陳艷. 文化治理視角下的佛山 \" 鄰里圖書館\" 閱讀推廣項目研究[J]. 圖書館,2023(8):70-76.

[23] \"金平湖 慧閱讀\" 社會輪值館長項目[EB/OL].[2023-11-15].http://szb.zjphol.com/pc/content/202311/15/content_403133.html.

[24] 全國政協 \" 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視察綜述: 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EB/OL].[2024-08-13].https://www.icppcc.cn/newsDetail_1141370.

[25] 常進鋒, 鐘麗陰. 共同富裕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第三次分配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 社會工作與管理,2024,24(2):60-68.

[26] 路在何方?文化館 \" 十四五\" 轉型發展之思[EB/OL].[2024-01-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914944128799507amp;wfr=spideramp;for=pc.

[27]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社會組織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EB/OL].[2024-08-21].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79994544/content.html.

[28] 杭州蕭山:文化管家助力 \"精神共富\" [EB/OL].[2024-05-21].http://zj.people.com.cn/n2/2022/0521/c186327-35279562.html.

[29] 山振華, 朱瀟楓. 公共文化多場館融合社會化運營的\" 秀洲模式\"[J]. 文化月刊,2024(4):72-73.

[30] 靳福松, 苗美娟, 王麗霞, 等.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實踐探析: 以北京市東城區、石景山區為例[J].中國文化館,2024(1):130-139.

[31] 肖鵬, 肖九. 公共文化機構作為專業主體: 負責任創新視域下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建設方向[J]. 圖書館建設,2022(1):112-120.

[ 作者簡介]

李 陽 1987 年生,博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精神共富等。E-mail:42590@hdu.edu.cn。

劉曉東 1988 年生,博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

胡 林 1997 年生,碩士研究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研究方向為政策評價。

肖 鵬 1987 年生,博士,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

[ 收稿日期:2024-09-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网址|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91亚洲精选|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午夜天堂视频|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99在线| 亚洲精品第1页|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性色一区|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亚洲无线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91在线丝袜|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AV熟女乱|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91福利片|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a|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精品视频一|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毛片在线看网站|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洲三级色|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伊人网|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一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欧美第二区| 91一级片|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91国内在线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少妇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