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抑郁癥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基于此,從古中醫學圓運動理論探討抑郁癥的證治規律。圓運動理論起源于古代中國哲學,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將其發展成熟,提出生命宇宙整體觀和圓運動模型去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藥理。圓運動理論認為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圓運動相應,人體健康有賴于肝木、肺金、心火、腎水和脾土的協調運動。在圓運動理論中,抑郁癥病機涉及肝木郁、腎水寒、中土失調、相火不降等,治療抑郁癥需綜合考慮個體圓運動失衡的情況,通過恢復機體圓運動而達到治愈目的。
關鍵詞:圓運動;古中醫學;彭子益;抑郁癥; 中土失調
抑郁癥典型癥狀包括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可伴有焦慮和運動性的激越,其他癥狀可能包括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疲勞、食欲減退或體重下降、失眠等。從圓運動理論探討抑郁癥及其兼癥的病理機制和治療策略,發揮中醫中藥優勢,通過恢復人體機能的平衡從根源上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
1圓運動理論溯源
1.1 自然界的圓運動
《內經》有云“生之本,本于陰陽”。自然界在一年中,地面上受太陽照射,存在陰陽升降浮沉的變化。陽性動,陰性靜,靜則沉,動則浮,此大氣圓運動運轉的根本動力[1]。陰陽轉換以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節點。春分開始,經過一個冬天潛藏在地下的熱開始升浮,夏至到達了極點。至秋分前,土上熱多,土下熱少,秋分則土上與土下熱平分。陽氣沉降到地下,至冬至達到了極點。至春分前,土上熱多,土下熱少[2]。春屬木主升,仰仗木氣的升發為夏火;肺屬金,主收斂沉降,夏火盛極,需要肺金的收斂下降至地下;冬屬水,陽熱在地下被水封藏;土在中為軸,四維輪轉,升降浮沉,周而復始,此乃自然之圓運動。
1.2 人體圓運動的生理
肝秉木氣,有疏泄之性,從水中上升于左;肺秉金氣,有收斂之性,可降于右;心秉火氣,有宣通之性,在肺金的收斂下可下行與腎水相交感;腎秉水氣,有封藏之性,可上行與心火相交感;脾秉土氣,有運化之性,可居中而運四維。形成一個以脾土為中心,肝木左升于上心火,肺金右降于下腎水的圓運動,此乃人之圓運動[3]。
1.3 人體圓運動的病理
若肝木不得疏泄,則無汗、尿少、便秘,脅痛,閉經等。疏泄不及,為水中火氣不足;疏泄太過,為金氣不足。若肺金收斂不及,則出現汗多、咳喘、遺尿、尿頻等;收斂太過,則惡寒、便秘、無汗。收斂不及,木氣過于疏泄。收斂太過,火氣不能宣通。人身心火之氣,宣通不及、則出現血痹、神疲等病;宣通太多,則有舌尖痛、心悸,煩躁等病。宣通不及因木氣虛。宣通太多,肺氣不降。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虛陽上越,出現頭暈、發熱、水腫。為金不收斂,木氣過于宣泄。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
1.4 “君火”與“相火”的圓運動
在自然界中,太陽陽光為君火,而陽光照射到地面所產生的陽熱則被稱為相火。在人體內,君火與相火之間,也存在圓運動[4]。腎水中包含真陽,真陽化氣稟脾土之氣左升,化生肝木之陽,上行胸中,化為心火。“君火以明”,心火為君火,居上焦而普照神明,統率五臟六腑。在外心包相火代心主令,沿厥陰心包經從胸走手。心包經在小指與手三焦經相接。三焦經沿手走頭,主升,在目銳眥處與少陽膽經相接。少陽膽經化氣于三焦相火,從頭走足,主降,終于足大趾,相火循經游歷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生理活動[5]。“君火運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君火為相火的終氣,相火為君火的始氣”,如此升降循環,構成了君火與相火之間的圓運動。
2從圓運動理論探析抑郁癥及其常見兼癥的病機
2.1 木郁與腎水失調
肝木生于腎水潛藏之陽,若腎水失卻其溫煦之陽,無以涵養肝木,肝木之氣不升,遂致氣機郁滯,郁而化風,此乃肝木與風邪同氣相求,相互引動之理,遂有眩暈、頭痛等上亢之癥。若風又生熱,母病及子,則有心悸、心煩、煩躁不安等心火上炎之征象。若木郁而不能升發,下陷于腎水之位,木郁之火又可以化生濕熱,出現小便短赤、帶下異常、遺精等下焦濕熱之癥。此濕熱之邪,久蘊不除,勢必進一步耗傷腎陰,終成腎陰陽水火俱虛之態勢。
2.2 木郁與相火不降
相火巡行,依次途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故所謂心包相火、三焦相火與命門相火,同源而名異也,實為一火。相火以降為順,依據圓運動學說,相火之順暢下行,依賴于肺金之收斂、肝木之生發,以及腎水之封藏。而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相表里,膽經之降與肝木的生發最為密切。抑郁患者,肝經木郁,圓運動受阻,則膽經、心包經下降也受阻。膽經不降,其經絡循行牽涉之處(口、耳、目、咽)則口苦、耳聾、目眩、咽干。膽經協胃氣上逆,則惡心、反酸、嘔吐。心包經不降,則心悸、心煩、氣上撞心。相火不能下潛至腎水,陽不入陰,則失眠多夢、早醒。相火不降壅滯于上焦,灼傷肺陰,則咳喘、口干、咯血。
2.3 木郁與中土失運
五行理論中,肝脾為克制關系。當情緒郁結,氣機受阻,木氣不得疏,升發無力,正常的圓運動不能啟動,或肝橫逆犯脾,導致中土的運化功能受阻,常有疲倦、少氣、食欲不振、口淡無味、面色萎黃等表現,或濕邪內生而出現泄瀉、水腫。“造化之氣,土氣居中,水火木金之中,皆有土氣在內。”脾土為居中之要,中軸運轉順暢,方能使四維輪轉如常。若中土敗壞,甚至會出現氣機升降不利,上下的交通失靈,陰陽離決,陽亢于上,陰盛于下的表現,此為難治之逆證。
3從圓運動理論治療抑郁癥的思路
3.1 溫水寒
腎中之陽,為肝木生發的關鍵。若水寒而火不生,則木氣郁結,需先治理水寒。然腎所生之火,居兩腎之間,易經八卦屬坎,卦象為一陽陷于二陰之象。在人體,即腎火蘊藏于腎水之內。因此,凡補腎陽,彭子益認為溫燥之藥會過度耗散腎水,一旦患者腎水稍不足,就容易出現腎陰陽水火分離。此外,若圓運動只顧左路溫升而罔顧上路熱浮,則易致溫升之氣太過而圓運動失衡。彭子益常用藥的為甜蓯蓉、巴戟天。甜蓯蓉甘咸溫潤、壯腎陽而益腎精,巴戟天溫腎養肝。兩者配合,溫腎陽,補腎精,兼補肝血。
3.2 助肝木
肝木自身就有生發的特性,向上生發為順,郁而不升甚至下陷為逆。彭子益認為當歸生姜羊肉湯是治療厥陰肝寒的代表方劑,可作溫肝陽的思路參考。他在《圓運動續》中列舉了其他助肝經生發的常用藥及其注意事項。例如,“桂枝,升達肝陽,陰虛慎用;川芎,溫升肝經,竄性最大;蒺藜,溫升肝經,兼能滋補;木香,溫升肝經,木燥忌用”[7]。桂枝升肝陽最為常用,在烏梅湯的方證分析中也有所體現。他認為烏梅丸證本質為“水寒火熱,木枯土敗。方用附子、蜀椒、細辛,溫水寒,而培木氣之損;黃連、黃柏清火熱,以保木氣之津液;桂枝、當歸溫養木氣,以息風氣”,以當歸滋肝之體,以桂枝發肝之陽,也順應肝木體陰而用陽的特性。
3.3 調相火
相火不降,相火主要是膽火。膽火一降,相火亦跟隨而降,故言降相火,一般指降膽。彭子益指出,這些癥狀產生的原因是由膽經不降直接或間接引起。其中,白芍性寒,味酸,為降膽經之要藥。小建中湯重用白芍降膽,輕用桂枝升肝木,姜棗草飴糖調中。龍骨牡蠣“收斂浮陽,降膽經,去滯塞,性平”[8]。此外,相火不足,膽經下降動力不足。常用藥包括肉桂、吳茱萸和厚樸。其認為肉桂能“能溫降膽經相火以歸水中”,既旺相火,又順相火向下之性,稱之“補火妙法”;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能“溫寒而降膽胃也”,遇膽寒協胃上逆最為適合。
3.4 運中土
彭子益認為“中氣之治,有溫中、養中、補中、調中、顧中之別”。分別對應的是脾胃虛中有寒,脾胃氣虛偏陰虛,脾胃單純氣虛,脾胃有邪氣干擾等情況。例如,“干姜為溫中之法”,理中丸為“中土不運之方,專治“中氣虛、土氣寒濕”。若中土只虛無寒,則去干姜,因河圖“中氣,陰包陽外,陽藏陰中”,濫用干姜將陰液傷損。可多用參、棗、炙草,或扁豆、山藥。其中,山藥其性最平和,兼能助肺金收斂之氣。若脾胃為濕氣所困,“惟三仁湯最妙”,以中土為核心,調暢圓運動升降之機,恢復中土運化之功[9]。
4驗案舉隅
患者男,70歲,2023年9月21日初診。主訴:反復失眠7年,加重9個月。7年前因搬家過度勞累、情緒焦慮開始出現失眠。每晚23:00上床睡覺,需服用艾司唑侖助眠,入睡時間長,中途早醒,再次入睡,服用安眠藥每晚累計睡眠約4 h。刻下癥見:多夢,白天容易疲勞,伴有急躁情緒;白天精力下降,對事物缺乏興趣。平時怕冷,手足冰涼、口苦,自訴容易“上火”,納可,大便溏,每晚夜尿2~3次。舌尖稍紅舌體淡有齒痕,苔白,脈總體弦細,右寸關浮,尺弱。既往冠心病,高尿酸血癥,輕度貧血病史。西醫診斷:抑郁狀態。中醫診斷:不寐病(水寒木郁,相火上炎)。方用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北柴胡25 g、黃芩片15 g、白芍20 g、桂枝10 g、鹽巴戟天15 g、制仙茅15 g、淫羊藿15 g、龍骨(先煎)30 g、牡蠣(先煎)30 g、熟黨參15 g、法半夏10 g、梔子30 g、首烏藤30 g、合歡皮30 g、石菖蒲15 g、丹參15 g。7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2023年9月28日復診,服藥后情緒急躁基本消除,疲勞感減少,配合服用安眠藥能睡5~6 h,夜尿2次,手足仍冰。守方7劑繼續治療。40 d后復診,安眠藥已經減至半粒,可入睡6 h左右,手足冰涼感、疲勞減少,情緒穩定。
按語:患者平時怕冷,手足冰涼,夜尿頻繁,脈尺無力,確為腎陽不足之征象。情志又較為抑郁,容易伴有煩躁情緒,此為肝陽不升,木氣郁于內的表現。口苦、容易上火,為膽經相火不降。故用柴胡、桂枝升舉肝陽,白芍、黃芩、法半夏降少陽相火,龍骨牡蠣潛陽入腎,黨參補中,梔子除上焦虛煩,首烏藤、合歡皮輔助交通陰陽,石菖蒲丹參清心而開心氣。全方溫腎水、升肝陽達木郁、降相火、通心氣、交心腎,使機體運動得圓,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運用圓運動模型探究人體氣機的陰陽升降浮沉規律,能夠對這些癥狀做出明確分析和闡述,并具有明顯的臨床應用有效性。這一方法為治療抑郁癥及其復雜兼癥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劉國華,武青庭,馬星雨,等.淺析古中醫學派圓運動思想的沿革[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5):149-151.
[2]彭子益,周鴻飛.圓運動的古中醫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3]王子明,王玉娟.基于圓運動理論探討慢性萎縮性胃炎證治規律[J].光明中醫,2023,38(22):4340-4343.
[4]陳曦.彭子益“圓運動”扶陽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藥大學,2023.
[5]宋史崧整理,楊鵬舉校注.靈樞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 2019.
[6]元紹爽,孫鄭青,徐強.基于氣機圓運動理論探析膽經不降機理及臨床應用[J].中醫藥導報,2023,29(2):186-191.
[7]彭子益,周鴻飛.圓運動的古中醫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8]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2版[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
[9]林啟承,張曉軒,管樺樺,等.楊志敏教授從圓運動辨治濕溫經驗探析[J].四川中醫,2017,3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