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紐約大學名譽校長俞立中第二次給青少年社論大賽當評委,他認為本屆主題“家·城·國”很好,可以給學生很多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唯一的遺憾是,今年參賽的青少年社論文章還不夠犀利。“我看了50多篇文章,整體上面來講都寫得不錯,中規中矩。參賽的高中生可能是因為日常更多要為今后的高考做準備,所以寫作中往往帶著作文的味道。”
與新中國同齡的俞立中說,中學生可以犀利地對今天社會上面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我們再去看看毛澤東年輕時寫的那些社論,我們現在的學生還缺少這樣的一種味道。”
俞立中評選心目中優秀青少年社論的標準,不僅要看文章的選題,更要看觀點和立場。“最后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寫的內容實際上是和當下的熱點問題相關的。這些社論的觀點、立場和主張都是正面的,很符合今天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比如說文理科到底怎么選,是不是矛盾沖突的?AI的應用,是不是會把人類帶到歧路上?還有很多關于城市建設里的拆遷和保護等問題,這些都是社會的熱點。”
關于文章如何犀利,俞立中認為至少學生要在字里行間明確表態。“學生最好有自己的觀點,觀點不是現在輿論的導向怎么樣,我就跟著這么走。對于某件事或現象,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應該怎么來面對,希望年輕人能夠提出一些更加獨立的主張,這樣的話可能更有意思。”
當然,本屆青少年社論大賽所涌現的一些佳作也給俞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篇深圳高中生的文章,講怎么保護當地方言,雖然最終沒有獲大獎,我還是很看好的。今天城市的孩子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家鄉方言的重視,上海的孩子很多都不會講上海話了,深圳當地的很多學生也是,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怎么保護好方言,同時又能夠學好普通話,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而且現在大家還要學英語。我覺得學生的語言能力越強,各種方言、各種語言都能講,實際上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是有利的。”
在此次評選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本屆青少年社論文章中提到一些字母縮寫,如yyds(永遠的神)和awsl(啊我死了,用來形容對看到可愛之物時的激動心情),把當過三所高校校長的俞立中給難住了。“這是年輕人的語言,我希望了解這些新語言之后,可以跟年輕人溝通,和年輕人走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