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作家
愛好美食和收藏
粵菜是最早進入上海的異域風味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稱雄滬瀆的新雅、冠生園、杏花樓、味雅、大東等,為提升顧客體驗度,安裝了空調,配備了背景音樂,服務員也請面容佼好、身材苗條的美眉來擔當,土豪、洋行宴請,多選擇粵菜館。
改革開放之初,粵菜館也擔當起喚醒人們味覺記憶的使命,椒鹽大王蛇、煲仔飯和生猛海鮮等給食客帶來了全新體驗。現在粵菜依然引領美食潮流,潮汕菜、順德菜、東莞菜、湛江菜羽翼漸豐,紛紛獨立門戶。
當年我參加羊城晚報組織的一次筆會,下半程就去深圳參觀。在東莞看到農民騎著嶄新的本田摩托車到果園打藥水,遠處就是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甚至有金碧輝煌的五星級賓館。這一幕讓大家驚喜萬分。
東莞的市面也相當繁華,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海鮮酒樓、西餐廳、酒吧、粥城、茶餐廳、燒臘鋪、糖水鋪、果汁店、茶樓等。規模較大的餐飲市集有花園新村食街、虎門新灣食街、長安新民食街等。城鄉交界處也常見因陋就簡的攤棚,多以毛竹片或杉木搭就,麻蝦、烏頭魚、膏蟹等非常新鮮。烈火烹油,把酒臨風,聽濤詠歌,豪情滿懷。
我們在那里飽嘗東莞美食,有剛從海里釣起來的東星斑,還有沙禾蟲。
據廣東朋友說,這是廣東人喜愛的珍饈。禾蟲學名叫“疣吻沙蠶”,產于珠江三角洲,它生活在咸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記載:“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云食之補脾健胃。”
此中妙趣大概只有當地人才能領會。
沙禾蟲多取炸、燴、煲等做法,這家餐廳廚師給我們做了一道炒禾蟲炒雞蛋,上海的作家們笑著不敢下箸。廣東朋友為我們壯膽,一個勁地說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清香鮮美,嫩滑可口,還具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濕之功效。我閉著眼睛吞了一條,什么味道也沒有品出,頭皮倒有點發麻了。
在東莞我們還吃到了禾花鯉,禾花鯉在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里有詳細介紹,不過鏡頭鎖定在貴州的山坳坳里。算我們幸運,因為品嘗禾花鯉的最佳時段在霜降前后,此時鯉魚最為肥美。因其食了禾花、禾穗、谷粒,故名“禾花鯉”。
禾花鯉的烹飪也保留了鄉間古法,廚師將禾花鯉去鱗凈膛,在鍋內倒入花生油,推入禾花鯉煎至兩面結皮,加生姜、蔥結、蒜子,再放入沙煲內煲一刻鐘上桌,魚皮松脆焦香,魚肉肌理較粗,韌糾糾的,值得品嘗一口。
冼沙魚丸是地道的東莞水鄉菜。做魚丸的魚必須是新鮮的鯪魚,而且魚塘里不能養鴨養鵝,以保持魚味的純凈。據廚師稱,冼沙魚丸制作起來費時費力,把鯪魚剔骨取肉后,要用兩根鐵棒反復敲打六個小時以上,讓魚肉中的膠質充分析出,然后攢成魚丸,丟進沸水鍋中煮熟。這種魚丸膠質豐富、韌性十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樣彈至半腰高,吃起來特別有咬勁。我嘗了一個,果然彈牙。
前幾年我在福建品嘗了當地大大有名的土筍凍,一小碗一小碗地像果凍一樣凍起來,晶瑩剔透中蜷曲著兩三條沙蟲。口味上我也吃不出與禾蟲有什么異樣。但此中妙趣大概只有當地人才能領會,我看有幾位同桌的美眉,一口氣可以吃七八個,仍意猶未盡地咂著嘴。
這款美味近年來也引進上海,在閩菜館里有,經過改良,外觀不再那么駭人了,滋味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