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讀書,寫字,旅游,鍛煉
最早對冬眠的研究始于19世紀中期。現在我們知道,有七種哺乳動物會冬眠,但形式各不相同,沒有任何兩種動物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冬眠,同一物種的個體也有差異。一般來說,冬眠意味著新陳代謝減少,身體內許多生理和生化過程減慢。科幻電影中,冬眠的人類經常躺在豆莢似的睡眠艙中,完全一動不動,似乎在生死之間的狀態,這表明他們的體溫非常低。但怎么讓人進入冬眠,或者怎么讓冬眠的人醒過來,在電影中卻很少展現。
人們對冬眠有興趣,想象一下疫情三年,如果疫情來到時選擇冬眠,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當人們面臨氣候變化、技術災難、戰爭或者不治之癥及心理危機時,冬眠是一個潛在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冬眠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季節性的,持續多天對新陳代謝的深度抑制,比如某種松鼠,感覺到冬天即將來臨時,這些松鼠的體重會增加,然后在10月鉆進洞里,到次年3月再次見到陽光。它的體溫可能會降到零下。另一種冬眠方式是某一種倉鼠,它們每天進入幾小時的麻木狀態,體溫降到20攝氏度。準備進入冬眠狀態的關鍵誘因之一是感知到的食物和光的短缺。為了應對縮短,一些動物會減肥,而另一些動物則積累食物儲存,或在自己體內創造能量儲備——兩者都在冬季少消耗。他們對時間的把控非常精確,因為過早地從冬眠中出來尋找食物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凍死或餓死。
人類羨慕周圍有很多生物,已經掌握和完善了冬眠技能。
當冬天來臨或食物供應減少時,我們的祖先是否利用冬眠來生存?冬眠可以讓動物進行時間旅行,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冬眠能力和長壽相關。那么,許多動物已經掌握了進入昏迷的能力,為什么人還不行?我們的本性有什么特別之處阻止我們冬眠嗎?人類在改變身體和精神狀態方面一直非常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通過服用改變思維的藥物,進入深度冥想狀態,這也限制了我們的新陳代謝。在上世紀50年代,有一個法國外科醫生Henri Laborit,嘗試過冬眠療法,簡單來說,他要做的是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深刻抑制,以阻止對傷害的反應,以幫助患者的機體愈合。醫生采用的藥物不會導致嚴重的意識喪失,而是會產生所謂的“藥效學腦葉切除術”,一種極度嗜睡、安靜和行為反應下降的狀態。受試者的皮膚通常溫暖干燥,但非常蒼白,感覺寒冷,并抱怨口渴。但后來這種療法消失了,相關的藥物被用于精神疾病治療。
牛津大學睡眠科學專家Vladyslav Vyazovskiy說,人工冬眠誘導背后缺乏科學理論,以及對潛在生物學的風險了解不足,這可能是該領域缺乏進展的原因。但隨著科學家現在采取更細致、更謹慎的方法,人工冬眠有了新的希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學家對睡眠和冬眠的分子機制、生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理解有了極大的提高。科學家對體溫調節和代謝控制更有把握,在小型動物試驗中,能人為地啟動和結束類似于昏迷的狀態,
然而,問題依舊存在。比如冬眠和睡眠之間有什么關系?動物經常通過睡眠進入冬眠狀態,仿佛睡眠是冬眠狀態的門戶,是降低代謝的第一步。睡眠在哪里結束,冬眠在哪里開始?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
人類羨慕周圍有很多生物,已經掌握和完善了冬眠技能。就像是“裝死”,生物體不只是假裝死了,還經歷了深刻的轉變,模糊了生與死之間的界限,以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