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改造工程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進行,老舊房屋翻新、城市水網整治、街道市容更新……一切都看上去欣欣向榮。但城市需要的只是“新”么?表面的美觀固然增添了城市的面子,但城市真正的底蘊并不懸浮于這些嶄新的瓦片、干凈到沒有水草的河道上,而是落在城市生活的人上。
近日來,多則有關城市改造的新聞引起了民眾的關注,從老舊小區原拆原建,提供“一戶一方案”,增加一系列適老化設施讓人歡欣;到控江東三村改造后舊屋頂變成瀝青瓦,雖美觀卻不隔熱讓人苦惱。在城市浩浩蕩蕩的改造工程中,不得不直面很多矛盾。
老舊社區改造、街道市容整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幾十年前的建筑早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多年來的發展讓人們從能住的房屋、能走的街道上升為住得好和干凈整潔。同時前期快速的發展給周圍環境留下的影響亟需降低乃至清除,于是城市改造工程應運而生,覆蓋住房、街道、生態等方方面面。
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很多時候落地卻出了岔漏。規劃和改造高高地掛在天上,失去與生活土壤的深切聯系,從而鬧出了許多“出力不討好”的改造狀況:為了美觀的瓦片卻使高層居民家中夏天似火爐一般烘烤,為了街道的整潔改造卻封閉了小區居民進出的主要道路,為了便民化改造卻減少了許多街邊修理利民老店……
這是忽略了城市建設中表與里的關系。
城市改造時關注“表”是很合理的,在人的思維中,天生就有對新、干凈、美觀的需求。更何況,這些表層的改變是容易完成也最容易被看到、被報道的,對于表的過度追求代表了對面子與虛榮的渴求。“表”是一種可計算的量化功績,比起里子更容易達到且更光輝靚麗。
但聽上去合理的,功績化的改造追求就是對的嗎?絕非如此。
以近幾日討論的“上海地鐵沒有垃圾桶,紙巾和咖啡拿了一路”為例,這樣看似環保實則缺乏民生體驗的基礎設施比比皆是,給居民帶來的是不便,也無法起到真正的清潔與環保目的。
這些不外顯、只有日積月累真正體驗才能感受的事物,不起眼、卻和民生息息相關的事物,是一座城市的里子,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存在。而里子,是需要以“人”為導向去建構的,標準化和高端化只會使其失去原有的價值。
一座城市的宜居,并不是因為它最光鮮的一面,而是它最基礎的一面。是因為他的文化足以容納每一個人的心靈棲息,是因為他的設施照顧了老幼病殘,是因為他的建筑與綠化考慮到了人和動物共同的需求,是人民的生活而非高樓大廈支撐了城市——失去了人這一價值落點,再光鮮的城市也只是空殼。
與其說人們需要一座繁華的城市,不如說人們渴望一座生活的城市。
指導教師|徐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