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體時代,以用戶為創作主體的亞文化在網絡空間興起,而“?!本褪且环N網絡亞文化現象。文章基于網絡迷因理論,通過文獻研究法和相關案例分析法深入探究“梗文化”這一獨特的網絡現象。在文獻研究方面,廣泛搜集并梳理國內眾多與網絡迷因、亞文化、“梗文化”相關的學術著作、期刊論文、研究報告等資料,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整合,建立起對“梗文化”的理論認識框架。同時,通過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卑咐?,從傳播路徑、受眾反應等多個維度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研究發現,“梗文化”的生成和傳播遵循著特定的規律。在生成機制上,它往往源于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熱點事件或者群體的共同興趣。在傳播過程中,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機制和用戶之間的互動行為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不同類型的“?!痹趥鞑ニ俣?、范圍和持續時間上存在差異,這與“梗”本身的性質、目標受眾群體以及其所借助的傳播平臺特點密切相關。文章通過對“梗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揭示社交媒體中網絡迷因現象生成和傳播的一般規律,為理解和引導網絡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進而為構建健康的網絡生態貢獻力量。
關鍵詞:社交媒體;網絡迷因;“梗文化”;傳播;用戶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1-0100-04
(一)研究背景
媒介技術的發展以及媒介融合使受眾的主體地位提高,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受眾向用戶轉變[1]。社交媒體中的用戶是信息傳播網絡中的節點,用戶與用戶之間存在普遍聯系,他們會因生活經歷相似、愛好相同、思想價值觀念相通而形成不同的社群。社群與社群之間因“社交貨幣”而形成的“群體狂歡”推動了社交媒體中網絡迷因的發展[2]。
社交媒體時代,“梗文化”的傳播就是社交媒體中網絡迷因現象的重要體現。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凡爾賽”“我嘞個豆”“尊嘟假嘟”等“爆梗”就像是裂變的基因一樣在互聯網中擴散,以“社交貨幣”的形態溝通了用戶與用戶之間“共通的意義空間”,增強了用戶對互聯網使用的黏性[3]。同時,“梗文化”在裂變傳播過程中也會因“變異”而產生不同的版本。這種用戶生產的亞文化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以其幽默的表現形式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以網絡中“梗文化”的傳播為代表的網絡迷因現象對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傳播研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意義
希夫曼首次提出迷因模型,認為形式、內容、立場是網絡迷因的三個文化維度,它們很容易被識別與仿制,成為被大眾所運用的互聯網迷因符號。網絡迷因又稱為網絡爆紅,指某人或者某事一夕間在互聯網上被大量傳播的現象[4],尤其是一些幽默、令人好奇的事物。因此,網絡迷因是依托于互聯網,以衍生的方式復制相關符號的模仿傳播行為。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所有傳播都是自發的,是網民集體智慧的體現。以網絡中“梗文化”的流行為例,網民通過“造?!焙汀巴婀!?,以“文化狂歡”的形式在網絡中實現迷因效應。本文著眼于宏觀的社會背景,以網絡中“梗文化”的傳播為例,研究網絡迷因現象,剖析“梗文化”在社交媒體時代傳播所呈現的特點、原因及影響,并以網絡迷因下“梗文化”產生和傳播的一般規律展望未來網絡文化傳播生態。
(一)網民自發的集體智慧
社交媒體時代,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技術賦權下傳播主體的能動地位上升,社交媒體平臺也因此成為大眾虛擬性溝通互動的狂歡平臺。在匿名的社交媒體平臺之下,人們往往會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結成不同的社群,并通過“共通的意義空間”進行互動交流,以緩解現實生活中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壓力。生活的快節奏化使得社交媒體成為大眾情緒宣泄的場所[5]。在這樣一個情緒宣泄的場所中,人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觀點、意見及情感的表達。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使得人們每天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而那些被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或流行文化則會被網民進行智慧加工,形成一些有趣的或者帶有諷刺意味的“?!盵6]。由于互聯網傳播迅速且信息公開透明,“梗文化”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肮!痹谝欢ǔ潭壬戏从沉水敶贻p人的生活狀態及精神世界,是網民自發性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以“YYDS”代表“永遠的神”,用“密密麻麻是我的自尊”調侃“戀愛腦”,“鼠鼠文學”是對自己無權無勢、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自嘲和調侃,“打工時放碎玉軒BGM掙碎銀子”是打工人樂觀面對生活的表現。
(二)規模傳播的模仿復制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流量變現”催生了“網紅經濟”。網紅在社交媒體平臺中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刻影響著互聯網用戶,而“玩?!弊钤缫彩怯蛇@些有影響力的網紅發起的?;ヂ摼W用戶網狀化的社交結構使各種“梗”在網絡中像基因裂變一樣迅速傳播開來,并引發網民紛紛效仿,參與其中。這種參與式文化推動了“梗文化”的規模性傳播。如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一個“?!毙纬珊螅S多網紅就會拍攝與“?!毕嚓P的段子供網民娛樂。許多用戶也會“玩?!?,拍攝類似的視頻進行發布[7]。例如,有段時間比較火的“?!本褪恰栋职秩ツ膬骸分刑焯焐鷼舛迥_的表情包,許多網民拍攝跺腳的視頻并附上“我生氣了我不說,讓誰誰誰自己猜”的文案。再如之前“偷感很重”的視頻模仿、“北京到底有誰在啊”的視頻卡點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掀起了一陣熱潮。綜合來看,網絡中眾多同質化內容的發布實際上就是“梗文化”規模性傳播的模仿復制。
(三)群體狂歡的話語變異
社交媒體平臺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需要在“共通的意義空間”中完成,而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及網絡主體的復雜性使我們不可能對網絡空間中的個人進行深入了解。因此,要想在網絡中建立起人際關系,需要在網絡空間中構建身份認同,通過“社交貨幣”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以社交媒體平臺的“梗文化”為例,當某個“?!迸d起時,“玩梗”就溝通了人與人之間“共通的意義空間”,你知曉這個“?!?,那我們就會有共通的話題,就可以成為“好朋友”。用戶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通過表情包、段子等“玩?!?,從而實現全民參與的“群體狂歡”。在狂歡迅速裂變傳播的過程當中,由于人類智慧的無限可能,出現了“梗”語言的創新與變異。如之前“打工人”的爆火,就衍生出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的話語[8]。再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出現后,也逐漸出現了“入冬四件套”“冬天的第一杯奶茶”等?,F在還出現了把“好看”叫“好米”、把“情緒激動”叫“紅溫”等現象?!肮N幕闭Z言符號上的變異顯示出用戶強大的文化再創造活力。
(一)技術賦權下傳播主體的能動性增強
隨著媒介技術發展及媒體融合縱深推進,媒體出現分化并逐漸向專業化轉變。技術與媒介的發展使得傳播權力下放,媒介接近權使自媒體涌現,普通受眾被賦予了內容生產的權利,可在網絡開放空間較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為“梗文化”的產生與傳播創造了前提條件。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的“匿名性”及“隱私化”使用戶把社交媒體平臺作為自己情感抒發的場所。網民通過對一定的語言、文字、符號和人物事件原型進行拼接、創作,來投射社會現實、反映社會心態,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調侃、娛樂,以獲得工作學習以外休憩的目的[9]。
(二)社交媒體下海量信息規模傳播
由于技術的加持,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平臺使用的遍在性和低門檻性使互聯網信息的受眾覆蓋范圍擴大。再加上互聯網傳播的雙向互動性,當網民群體生成了某一個“梗”,隨之有了網絡中“意見領袖”的模仿與轉發的加持,這個“梗”就會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傳播。又由于網民在網絡中的節點化生存,其巨大的人際關系網絡使得這個“?!痹诟鱾€不同的平臺進行廣泛傳播[10]。綜上,在此迷因效應之下而成為“爆?!?。
(三)“文化狂歡”下群體歸屬與身份認同
社交媒體為人類開辟了除現實生活的第二人際交往空間。在這樣一個虛擬環境下,我們不可能對對方進行深入的了解,只能將“共通的意義空間”作為交往的標準。所以,在互聯網中群體歸屬與身份認同顯得尤為重要。以“梗文化”為例,當我們對這個“?!备信d趣時,就會使用與此相關的表情包,發表類似的段子、觀點等,而這也就充當了我們網絡中的“社交貨幣”。通過此“社交貨幣”,我們與網絡中的他人有了共同的話題,在“玩?!钡倪^程中實現了“文化狂歡”,并獲得群體歸屬與身份認同[11]。
(一)拉近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開拓了人類世界新的交往平臺。在虛擬世界中,用戶可以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過評論、私信等方式實現互動?!肮!钡呐d起符合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交往習慣,網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玩?!?,實現“?!弊鳛椤吧缃回泿拧钡膬r值,溝通與其他用戶“共通的意義空間”,增進關系,進而營造平臺和諧穩定的氛圍[12]。同時,關于社會正能量的“梗文化”可以傳遞社會正能量,保證社會輿論的正確走向,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
(二)豐富精神世界,緩解生活壓力
當前人們處于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當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緊張的工作氛圍使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人們休憩的“后臺”。社交媒體時代,網絡中的娛樂信息和開放活躍的思想氛圍調動了人們工作之余的積極性?!巴婀!笔褂脩舫蔀椤肮N幕钡闹圃煺吲c傳播者。人們針對當前某一熱點話題通過各種符號、段子、表情包等形式以“玩梗”的方式實現了“文化狂歡”。在此過程中,人們實現了虛擬空間的交往互動,緩解了工作壓力、釋放了生活的負面情緒。同時,人們在接收與互動“梗文化”的過程中,滿足了精神需求,實現了心理平衡與精神舒緩,對個體的心理調適和社會的文化生態具有深刻意義[13]。
(三)形成不良價值取向,敗壞社會風氣
網絡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使媒介使用權下放,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使社交媒體成為人們情緒宣泄的平臺。如今,媒介的商業化運作使眾多媒介用戶吸引流量、博取眼球、追求“流量變現”。在利益驅動的環境下,網絡空間涌現出大量傳遞不良風氣的“爛?!?,類似“你這個老六”等“爛?!北槐姸嗪⒆有Х耓14]。部分學生還將這些“爛梗”應用于作文、日記中,無形中影響了自己的思維。除此之外,對于嚴肅性的社會新聞,網民也會據此創造“新?!保ㄟ^抨擊當事人消解新聞的嚴肅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對抗社會主流價值觀、有著不良價值取向的梗。這些低俗、惡毒、無聊、無道德的表達方式,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挑戰,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只會污染網絡環境、敗壞社會風氣、扭曲人的“三觀”,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15]。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強調全民參與的平等與自由,“梗文化”的傳播是全民集體智慧的體現。在這一網絡環境之下,年輕一代習慣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用“狂歡”式的言語對事件進行戲謔的解讀,在娛樂精神的驅使下使“梗文化”在傳播、裂變的過程中產生迷因效應,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共同形成趣味性的話語偏好。但是,“梗文化”的盛行使有些人樂在其中,使有些人不知所措,亞文化圈層中的話語鴻溝未必能使人真正理解和共情。同時,“娛樂至死”下的“玩?!彼鶐淼奈淖直旧硪饬x的消解使當代青年的語言越來越匱乏。因此,要對互聯網上的“梗文化”進行積極的引導、豐富和創新。作為網絡文化的主體,廣大網民在互聯網上以“玩?!弊鳛橄驳耐瑫r,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相關部門對通過博取流量牟取暴利而刻意制造惡俗“爛梗”的綜藝節目、網絡主播等,應予以整治。宣揚健康文化、堅決抵制惡俗文化、共同維護健康良好的網絡生態是新時期我們面臨的共同課題。
參考文獻:
[1]趙軼鑫.互聯網環境下受眾向用戶的轉變[J].傳媒論壇,2021,4(11):163-164.
[2]朱明月.狂歡理論視域網絡梗文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3.
[3]尹文娟.社交媒體時代網絡“梗”的傳播問題淺析[J].聲屏世界,2023(3):104-106.
[4]熊江武.迷因理論視域下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及傳播機制研究[J].現代視聽,2019(7):45-48.
[5]譚曦.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多元化利弊分析[J].傳媒論壇,2020,3(5):48.
[6]王藝鐸,馬冬.B站“梗”文化的特點與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9):11-13.
[7]林愛珺.網絡玩梗背后的表達失語與價值觀消解[J].人民論壇,2022(4):95-97.
[8]楊娟,梁鋒,劉依.迷因理論視角下的網絡“爆?!眰鞑ィ阂浴按蚬と恕睘槔齕J].青年記者,2021(24):50-52.
[9]徐敏.新媒體時代流行語的產生及傳播機制[J].新聞戰線,2016(14):111-112.
[10]伍冠宇.網絡社會中“刷?!钡牧炎兪絺鞑ゼ捌溆绊慬J].新媒體研究,2020,6(18):75-77.
[11]范明,趙樂平.群體心理推動網絡語言的傳播[J].東南傳播,2016(6):28-30.
[12]鄭富銳.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抖音“梗文化”的傳播探究[J].新媒體研究,2021,7(13):83-85.
[13]王思淼,劉慶華.青年群體“?!蔽幕瘋鞑ブ械那榫w價值研究[J].全媒體探索,2024(6):147-150.
[14]劉曉慶.別讓網絡爛梗毒害孩子[N].浙江日報,2023-07-19(7).
[15]張雨.我們為什么反對“網絡爛?!??[N].四川日報,2023-03-13(11).
作者簡介陳曼莉,研究方向:媒介融合與媒體轉型、情緒傳播、網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