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凝聚而成的精神瑰寶,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提升其審美技能,增強其文化自信。文章首先闡述了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優勢,其次介紹了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原則,最終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為例,從四個維度分析了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路徑,以期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和傳承意識。
關鍵詞:文化傳承 小學美術 滲透策略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40
2022版新《課標》提到,美術學科應具備文化傳承的教育特征。授課教師需深度探究小學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方式,這不僅能夠能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更是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美、感知美的啟蒙時期,美術教師需利用日常教學活動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繼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及藝術審美能力。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優勢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主要具備兩大教學優勢,具體為:第一,能夠提高小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第二,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1.能夠提高小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同歷史時期各地區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是隨著時代而演變、發展形成的,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藝術內涵。此外,傳統文化還具備較高的時代性特征,以繪畫藝術為例,不同歷史時期下繪畫的表現形式有所差異。傳統文化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征,以扎染、刺繡以及剪紙藝術為例,一些地區的勞動人民更傾向于使用清幽留白的表現形式,而另一些地區的勞動人民則更傾向于使用濃墨重彩的表現形式。
當前我國小學生處于文化爆炸的時代,對于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卻對外來文化充滿興趣。了解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歷史是每一位小學生尋找自身魂與根的源頭。美術教師應通過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開闊學生的美術學習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認知,讓學生明白美的多種表達形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時空意識以及審美能力。
2.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美術教師應當按照新《課標》要求,巧妙利用傳統文化元素來突破學科教學的局限性,綜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多渠道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全面落實育人目標。文化理解就是美術核心素養中的一大關鍵要素,旨在提高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知能力。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盡管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風雨與考驗,但依然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瑰寶。通過在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可以顯著增強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程度,使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鑒賞民族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自豪感。實踐表明,傳統文化元素不僅能夠充實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還能為美術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觀察藝術作品的基礎上理解其背后的人文價值,進而掌握不同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其演變過程。
二、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原則
小學美術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時應當遵循三大教學原則,具體為:第一,科學性;第二,實踐性;第三,傳承性。
1.科學性
小學美術教師能夠從多種渠道中收集、整合傳統文化元素,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均能夠完美融合至美術課堂中。這就要求美術教師遵循科學性原則,依托班級學情以及教材需求,選擇符合小學生成長背景、興趣傾向及認知水平的傳統文化元素,這樣才更容易調動小學生的探究欲及學習欲。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情感及心智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美術教師應通過趣味、生動的課堂活動來展現傳統文化元素,這樣更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知識。
具體為:第一,深度剖析美術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對此進行挑選與整合,保證其具備教育性及典型性兩大特征,且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例如,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生動形象且帶有寓意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并用多媒體軟件展示形式多樣且具備鮮明色彩的民間藝術作品,充分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美術學習的狀態。第二,美術教師采取的滲透方式應貼合班級學情,通過安排泥塑、編織、剪紙等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操作的過程中領悟傳統文化內涵;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校外參觀手工藝人的動作演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文化魅力。
2.實踐性
傳統的理論說教形式并不利于學生理解并感知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需遵循實踐性原則,通過設計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動手活動來引導學生體驗傳統文化,從實踐層面理解文化魅力。以剪紙藝術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基礎知識后,可為其提供豐富的剪紙道具,要求學生自己動手,依據自身喜好裁剪出各式圖案,該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更是能夠讓學生在親自參與中理解剪紙的文化價值及藝術技巧。再以水墨畫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使用宣紙、毛筆進行藝術表達,在創作中用心感知墨色的流轉及毛筆的靈動,繼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
3.傳承性
美術教師應將文化傳承視為己任,基于日常教學活動來傳承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發揚傳統文化。因此,美術教師不僅僅要帶領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需要組織學生深層剖析作品可能產生的時代價值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從而幫助學生與傳統文化建立情感連接。教師可以為學生著重講解某一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社會產生的影響、取得的藝術成就以及歷史背景,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該文化元素的認知,繼而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并愿意在后續的藝術創作中使用這一文化元素。
三、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路徑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為例,美術教師可以從四個維度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具體為:第一,融入戲曲元素,提高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感知力;第二,融入建筑元素,組織學生領略地域建筑風貌;第三,融入國畫元素,引導學生感受國畫的格調及意境;第四,設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與文化感知能力。
1.融入戲曲元素,提高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感知力
皮影戲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戲曲劇種之一,其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十分廣泛的受眾。通過將皮影戲融入美術課堂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皮影戲的演變過程及產生背景,更是可以強化學生的傳承意識,讓學生自主投身至皮影戲的表演過程中,繼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及發展。
三年級學生第一次在課本中接觸皮影戲,可能會對這一傳統文化感到陌生,這就需要教師深度剖析皮影戲與學生生活間的關聯,找出適合的教學切入點,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對皮影戲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將皮影戲的內容進行延伸,為學生額外講解京西皮影戲(京劇與皮影戲的融合)的產生背景;還可以為學生制作皮影戲相關的微視頻資料,帶領學生直觀了解皮影戲的幕后制作步驟(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熨平、拼接)。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使用類似的道具來自主制作皮影戲,拿一張細砂紙慢慢磨毛膠片,再用彩筆涂上自己喜愛的顏色,根據戲曲需求裁剪成相應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的四肢處進行打孔,確保四肢能夠靈活活動后,使用柳釘將連接處固定,最終將皮影穿在鋼絲上。學生能夠在親自制作皮影的過程中感知這一民間藝術,并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探究欲,在課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精彩的皮影表演。
2.融入建筑元素,組織學生領略地域建筑風貌
建筑也屬于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建筑觀、哲學觀以及文化觀,小到民居、寺廟,大到園林、宮殿,其建筑形態包含著深層次的心理結構以及思維理念。因此,建筑元素也能夠融入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有效提高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以《現代建筑》為例,教師在為六年級學生講解時可以展示鳥巢的外觀結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納現代建筑的結構特征。學生在查閱相關資料、整合組員信息后能夠發現,鳥巢最明顯的建筑特征為:大空間、大桁架以及大跨度,這使得鳥巢能夠承載更大的重力。此外,鳥巢能夠給人帶來更為鮮明的視覺沖擊力以及震撼力,具有獨特的中式美感,結構與建筑渾然一體。因此,鳥巢被大家稱作北京的象征性建筑,其代表了中國現代建筑理念的升級。美術教師還能夠在課堂中為學生著重講解水立方的設計理念,其為了能夠真實還原水分子的結構特征,工程師專門選用了特殊膜進行建造,并在外部照射藍色光線,從而營造出水波紋晶瑩剔透的視覺效果,該建筑融合了我國傳統文化內“冰”與“水”兩大要素。由此看來,小學美術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度剖析中國建筑背后的文化理念,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設計師的智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體驗感。
3.融入國畫元素,引導學生感受國畫的格調及意境
很多學生在實際生活接觸過大量的國畫,因此,對國畫并不陌生。國畫作為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讓學生在領悟國畫內涵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并激發學生對國畫在內其他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以《水墨山水畫》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著重為五年級學生介紹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價值,利用多媒體軟件為學生展示不同畫家筆下的山水畫作品。顧名思義,山水畫主要向大家展示了自然景觀,其最初產生于魏晉時期,在唐代時已脫離人物成為獨立畫種,并在宋代趨于成熟。多數作者將情感作為創作水墨山水畫的主線,從而表達自身對山河美景的熱愛之情。品鑒者也能夠在觀察中了解到作品背后的國學文化,感知到國畫的格調及意境。為了能夠提高小學生對國畫的品鑒能力,教師可在講解之余帶領學生親自感受國畫的用墨技巧(濕、干、焦、淡、濃)以及用筆技巧(點、染、擦、皴、勾),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瓷器中同樣蘊含了豐富的國畫元素,承載了豐富的美學觀念,其對于圖案和諧、平衡以及對稱的追求較為鮮明,因此也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美術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共同欣賞幾類代表性瓷器作品,深刻感受不同時代民眾對幸福、吉祥等美好愿望的追求。
以《青花盤》教學為例,美術教師首先可以用3D技術為二年級生展示幾張青花盤的照片,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青花盤的特征,并通過微視頻介紹青花盤的發展演變過程。青花盤最早起源于元代,是我國珍貴的陶瓷藝術品。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瓷器代表的獨特傳統文化,在觀察與分析中進一步感受白藍交織的視覺沖擊,該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大多數學生會對課堂內容感到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可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收集更多類型的青花盤照片,根據繪制內容的不同進行分類(風景類、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等),深刻感知瓷器文化背后蘊含的工匠精神。
4.設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與文化感知能力
要想提高小學美術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美術教師還需安排豐富的動手實踐活動。品鑒活動雖然能夠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但卻無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文化傳承意識不強,導致其課堂內的實踐活動比重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學生的發展。本研究認為美術教師應當提高實踐活動在美術課堂中的占比,在課堂中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與表達,為學生提供展示傳統文化、傳承傳承文化的機會。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書畫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作品中領悟文化魅力。
例如,當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解《蝦》這一藝術作品后,還需突破時空限制,為學生展示齊白石同時期其他畫家的藝術創作風格,或者不同時期藝術家對蝦的表現形式,在橫向與縱向對比中了解畫家追求的精神內核。此外,美術教師還能夠創新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創辦繪畫比賽,要求學生根據不同主題繪制水墨畫。學生需要利用手頭工具進行自主創作,筆者班級中的一位學生十分喜歡民族服飾,因此,其在創作作品時融入了民族服飾的要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創作理念。最終該位學生在深度感知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完成了作品,因此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創意表達獎。
通過上述的分析能夠發現,傳統文化是國家發展之根。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容,讓整節課堂更具文化魅力,更是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然而傳統文化的滲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術教師應當依托學情及教學需求合理選擇傳統文化元素,從多個維度優化課堂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動手實踐,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感。為了能夠讓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今后美術教師還需不斷摸索新的融合路徑,從多種渠道滲透傳統文化,充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楊敏姣、劉萍萍《中國傳統藝術思想在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融合創新》,《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
[2] 梅庭婷《揚傳統文化 立文化自信——以小學美術教學中陶瓷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為例》,《陶瓷》2024年第1期。
[3] 汪仲戌《地方傳統藝術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研究——以桃花塢木刻年畫為例》,《華夏教師》2024年第6期。
[4] 倪三《“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小學美術課色彩教學策略研究——以傳統民俗文化產品為例》,《色彩》2024年第3期。
[5] 陳未盈《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探究——以傳統惠安雕藝文化進校園為例》,《美術教育研究》2024年第11期。
[6] 胡菲《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教師》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