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一種具有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的學習方法。該方法要求學生在小組內承擔特定的職責,通過協作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學習目標。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獲得強烈的成就感。基于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3~5人的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承擔相應的職責,共同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營造適合合作的學習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合作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育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教學不僅限于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營造適合合作的學習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傾向于采用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未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疑問、進行探討或表達個人見解,學生習慣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將學生視為朋友和學習伙伴,與學生平等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將合作學習的理念融入教學實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包括學生自己的學校或周邊校園的照片。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欣賞圖片,并結合課文內容描述自己理想中的校園,或讓學生討論課文中所描述的大青樹下的小學景象,如穿著不同服飾的學生、悅耳的讀書聲、美麗的鳳尾竹等。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哪一個細節或場景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師:“同學們,《大青樹下的小學》描繪了一所邊疆小學的景象,哪一處最吸引你?哪一處最能體現大青樹下小學的特色?”
學生1:“老師,我覺得大青樹上的銅鐘、大青樹下跳舞的小學生和美麗的鳳尾竹這三個元素最吸引我。雖然課文中的相關描述十分簡略,但是它們激發了我美好的想象。”
學生2:“老師,我認為不同民族的學生穿著各自民族的服飾,這一細節最能代表大青樹下小學的特色。”
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的表達存在不準確或不恰當之處,教師也應尊重學生,避免隨意打斷他們,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理想中的校園景象和對大青樹下小學的理解。這樣不僅能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他們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確保教學活動的效果。
(二)營造互助合作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優勢
小學生往往缺乏獨立判斷能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他人思維的影響。筆者觀察到,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展現出積極的態度時,一句不經意的否定可能導致他們質疑自己的判斷。同時,部分學生善于表達,在各種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往往能引領討論的節奏,無論其觀點或方向是否正確,最終都可能成為群體默認的“標準”。針對這一現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應致力于營造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發揮各自的特長。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3~5人的小組,讓基礎知識扎實、識字量較多的學生擔任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共同探究課文內容并積累文中的字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出情感表達較為細膩的學生,讓他引導組內其他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字詞所蘊含的情感,如“告別”“安家”“離開”“觀察”“粗心”等,加深學生對詞語感情色彩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朗讀課文或字詞。
總之,教師應確保每名學生在小組內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使其認識到自己在小組內的重要性,以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互助合作的關系,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采用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模式
由于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小學生常常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問題,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降低了教學效率。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模式,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聚焦核心內容,明確學習任務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的現象,這不僅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還反映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專注力的培養不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聚焦核心內容,明確學習任務,逐步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幫助學生養成集中精神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圍繞草原的環境描寫和草原人民熱情迎接遠方客人的場景,分析、討論草原人民的性格特點和草原的景色特點。具體引導如下。
教師:“同學們,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寫草原的?”
學生1:“老師,我覺得作者對草原的描寫充滿了詩意。草原上的風輕柔而清新,帶著草香和泥土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閑地覓食,構成了一幅和諧寧靜的草原圖景。”
教師:“的確,特別是課文開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草原的美麗風光。那么,同學們,作者又是如何描寫草原人民熱情迎接遠客的呢?”
學生2:“作者是這樣描寫的,草原上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少都騎著馬,穿著各色的衣裳,來到幾十里外迎接客人。蒙古包外有許多馬匹與車輛,還有很多人,都是從很遠的地方乘馬或坐車來看遠方客人的。”
學生3:“他們還準備了奶茶,擺放了奶豆腐和大盤的手抓羊肉,并熱情地向客人敬酒,唱起民歌。”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聚焦核心內容、明確學習任務的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專注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結合教學目標,拓展任務范圍
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拓寬學習任務的范圍,以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提高他們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草原》一課的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教學目標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負責為生僻字詞注音,部分學生負責總結段落大意,部分學生負責挑選優美詞句,部分學生負責概括課文主旨。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成員將任務成果匯總,通過集體學習、討論,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預習效果,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基礎。
三、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
在設計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必須精心挑選適宜的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拓展學生的思維,確保合作學習效果的最大化,促進學生在情感、認知、思維等方面的發展。
(一)選擇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端正思想、提高認知至關重要。在設計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精心挑選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內容,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落花生》一課為例。這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傳達了許多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念。其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概括了全文主旨,為課文奠定了基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和討論這篇課文,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中的內涵,學習其中的人生哲理,并鼓勵學生自覺抵制誘惑,努力成為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二)選擇能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內容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一項持續的任務,它貫穿教學活動的各個層面和整個過程。小學語文教師應挑選那些蘊含愛國主義思想和內容的材料,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少年中國說(節選)》一課,充滿了濃厚的愛國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深刻理解愛國的意義和內涵,鼓勵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結語
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際能力、競爭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致力于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并通過任務驅動等方法,組織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推動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