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小學生對五谷雜糧的認知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等良好思想品質的培養步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教師應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落花生》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文章通過敘述散文的形式,詳細記錄了作者參與家庭活動的整個過程,涵蓋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議花生等環節。這篇文章不僅能引發學生對珍惜糧食的深刻思考,還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和生活觀。文章以《落花生》一文為例,探討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圍繞教材內容,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統領教學活動實施方向、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目標的設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深入剖析單元內容等,從而明確目標方向。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語文要素、課文內容與結構、課文語言形式、課文插圖等方向出發,全面解讀教材內容,并結合學情設定教學目標。
以《落花生》一文為例,首先,教師要深入解讀該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一花一鳥總關情”,語文要素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在學習該單元課文時,學生需要通過深入研讀文本,掌握不同文章的情感表達技巧,體悟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深厚情感。其次,教師要分析課文內容與結構。這篇文章具有“內容簡潔、脈絡清晰、發展有序”的特點,詳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參與家庭活動的全過程,包括 “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和議花生”等環節,并著重描繪了父親教育子女的場景,傳達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好處的人”的深刻哲理。再次,教師要探究課文語言形式。這篇文章以樸素的語言展現了全家聚會的溫馨場景,巧妙運用略寫和詳寫的手法分別介紹了“種花生”和“議花生”的環節,并生動呈現了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對話。另外,教師要關注課文插圖。教材中的插圖清新質樸,展現了朦朧的月色下茅亭中一家人討論花生的場景,烘托了家園生活的溫馨和美好。最后,教師要進行學情分析。雖然五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并未經歷過“種花生、收花生和議花生”的過程。因此,在初次閱讀課文時,他們可能很難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內涵。對此,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第一,打好學習基礎,使學生認識并會寫課文中的生字,如畝、吩等,了解“種”字的多種發音,并嘗試運用澆水、居然等詞語進行造句。第二,開展精讀活動,指導學生自主理解文本中的重點句式,如“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等,學習落花生不為名利、默默奉獻的精神品質,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三,以合作學習為途徑,鼓勵學生嘗試朗讀和背誦課文的重點詞句,通過合作學習,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第四,指導學生掌握文本中“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從作者角度感悟“落花生”所蘊含的精神與道理,并嘗試運用“借物喻人”方法,圍繞自己喜愛和熟悉的事物,創作一篇小短文。第五,以評價為手段檢驗教與學的效果,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為進一步優化下一階段的語文教學提供依據。
二、依托課文情境,打好學習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情境教學屬于較為常見的指導方式,其主要依托學生所處的物理空間和教師精心營造的情感氛圍,來組織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更容易形成對文本的多角度、深層次思考。《落花生》一文敘述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和議花生”的過程,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花生,但是他們并未親身經歷種花生、收花生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創設相關情境,以減少學生對課文的陌生感,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以謎語為引子,引入課文主題。例如,教師可以出示“青梗綠葉開黃花,泥沙底下做人家”“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等謎語,鼓勵學生積極猜測答案,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課文主題。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今天我們將要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大家都對花生有所了解,那么,你們知道花生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的嗎?它又是如何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的呢”等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答。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歷各不相同,他們的回答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學生會說“花生長在樹上,就像蘋果、梨子一樣”,而有的學生則會提出“花生長在土里,因為有時候在花生殼上會看到一些泥巴”。針對這些回答,教師可以耐心地告訴學生:“花生實際上是生長在土里的,農民伯伯會在收獲的季節將它們從土里挖出來。接下來,請大家觀看收獲花生的視頻,并思考‘花生’這種植物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品質。”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初讀文章,解析生字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讓他們邊讀邊標注文本中的生字詞。教師可以統計學生標注的生字詞,如半畝、榨油、茅亭等,并指導學生掌握這些生字詞的正確發音,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展精讀活動,把握文本結構
上一環節主要依托情境帶領學生開展初讀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掌握文本中的生字詞,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課文內容來看,《落花生》一文強調了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思想精神,并傳達了為人處世的道理。然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些精神和道理往往隱含在文本深處,僅通過初步閱讀是難以全面領悟的。因此,教師應以“如何理解‘成為有用的人’”為核心目標,精心設計精讀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結構和核心主旨。
具體而言,精讀活動可從兩個環節展開:第一,圍繞《落花生》課文,歸納并總結文本結構,敘述花生的特點;第二,解讀“父親”想要借助“花生”告訴“我們”的道理,并回顧現實生活,分析這些“道理”的應用意義。這兩個環節可以從不同方向幫助學生精讀文章,其中第一個環節以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和議花生”的課文結構,并提取文本中關于花生的關鍵信息,如“味美、價錢便宜、可榨油、不好看”等。第二個環節帶動學生反復品讀“父親”的話,使學生逐步總結出“人不可貌相”“做人要低調”“做有用的人”等道理。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視角解讀這些道理,如“做人要低調”映射到現實即“即使學習成績優異,也不應炫耀自己的成績”;“做真正有用的人”映射到現實即“就算生活不夠體面,也要成為能夠為社會作貢獻的人”等。
四、開展遷移練筆,引入多元評價
(一)以寫作輔助知識消化和遷移
閱讀和寫作是構成完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其中,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是閱讀的延伸。《落花生》一文借助常見的農作物——花生,向學生傳達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寫作視角來看,這篇文章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使文章的立意更為深遠、表情達意更為含蓄,同時增強了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因此,在閱讀教學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寫作練習,以幫助學生消化并遷移所學的閱讀知識。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文章內容。通過分析文章內容不難發現,雖然花生從種植、生長到成熟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但是文本對此“一筆帶過”,而是側重于“議花生”的環節。基于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詳細描寫“議花生”,從而揭示作者以花生為喻展現自己人格追求的思想內涵。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剖析寫作意圖。教師可以介紹作者許地山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父親許南英的故事。在當時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花生在年幼的許地山心中種下了堅韌不拔的種子,也反映了他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如花生般謙虛低調、親近且有益于大眾的人的強烈意愿。最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寫作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以“描寫冬天怒放的梅花,傳遞清冷高貴、不畏嚴寒的品質”“描寫春天的蜜蜂,突出腳踏實地、辛勤耕耘的態度”等為題,讓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二)以評價檢驗教與學的成果
在寫作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入多元化評價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引導學生從閱讀和寫作兩個維度進行回顧和總結,分享在閱讀實踐中的學習收獲,并介紹寫作過程中的靈感來源和創作意圖。其次,教師可以設置學生互評環節,鼓勵學生根據對方在合作閱讀中的態度表現和寫作成果進行互評,指出彼此的優勢與不足,并分享個人的學習心得與經驗。最后,教師可以加入自身的評價。教師可以根據《落花生》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全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為學生指明下一階段學習計劃的優化方向,以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結語
文章圍繞《落花生》一文,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情境的創設、精讀活動的設計、遷移練筆與評價活動四個關鍵環節出發,構建了完整且系統的教學結構,旨在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語文核心素養。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在開展不同教學環節的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其思維特點、認知需求等,進而靈活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切實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