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其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為學生營造更為直觀和生動的學習氛圍。探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培育具有較高道德素質和較強法治意識的新一代小學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價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直觀、生動、具體的事物更感興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感知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師創設豐富的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而情感體驗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環節。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為學生營造具有感染力的氛圍,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生的情感世界較為豐富,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能迅速吸引他們的注意,使其沉浸在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相結合,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
(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將知識與實際行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正確運用道德和法律知識的能力。情境教學法能為學生提供模擬實踐的機會。教師創設各種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能讓學生在虛擬的場景中進行思考、判斷和行動,這有助于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情境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活動參與者和決策者,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形成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個體對道德規范、原則和價值的理解,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認知源于對生活中各種道德現象的觀察、思考。通過生活情境,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道德的存在,從而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經驗。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安全記心上”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創設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出行情境的方式來導入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學生熟悉的街道場景圖片,其中包含行人過馬路、車輛行駛等,以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交通場景及應對方式。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如過馬路時沒有注意紅綠燈、在馬路上追逐打鬧等,從而認識到這些行為的危險性。接著,教師可以引入教材中的案例,如小學生因不遵守交通規則而發生意外的故事等,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交通安全的認知。同時,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具體的交通情境,讓學生扮演行人、司機等角色,實際體驗如何正確遵守交通規則等。最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觀察并記錄自己身邊的交通安全行為,如家長接送時是否佩戴頭盔、同學過馬路是否走斑馬線等,并在下次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在此過程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通安全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些關于食物浪費的圖片和數據,引發學生對浪費現象的關注和思考。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午餐時間觀察其他班級學生的用餐情況,記錄食物的剩余量和浪費現象。觀察結束后,學生需要回到教室進行交流,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情況,并分析浪費的原因。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浪費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市場,讓學生分別扮演商家和消費者。“商家”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商品”(模擬的食物),“消費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商品”。在交易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商品的數量和價格,以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否存在浪費等。最后,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進行總結和反思。這樣的情境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現象,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來避免浪費,從而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思考與判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考是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現象、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過程,而判斷則是學生基于思考作出的價值判斷。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道德與法治問題時,能夠自主地分析和思考,從而增強判斷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組環境遭受污染前后對比的圖片,如清澈的河流變得污濁,藍天白云被霧霾籠罩等,并提出“看到這些變化,你們有什么感受”這一問題,以引發學生對環境污染現象的初步關注和思考。然后,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危害的視頻,并提出“塑料垃圾為什么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等問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塑料污染的成因和解決辦法。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出“除了塑料污染,還有哪些環境污染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這些污染是如何產生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等問題。在討論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認識。最后,在課程的總結階段,教師可以提出“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分別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作為小學生,我們能夠采取哪些具體行動來保護環境”等問題,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思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策略,以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教師創設上述問題情境,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加深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明確自己在環保行動中的責任。
(三)創設角色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創設角色情境是一種讓學生扮演特定角色,使其在親身體驗中理解相關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教學手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創設角色情境能讓學生感受角色的處境和情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同學相伴”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講述一個關于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小故事來導入課程,引發學生對同學關系的思考。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小伙伴一起度過難忘時光的經歷”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回憶并分享自己的經歷,為創設角色情境作鋪墊。接著,教師可以開始創設角色情境,即假設班級要組織一次戶外探險活動,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勇敢的隊長、細心的導航員、強壯的搬運工等。在探險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障礙,如迷路、物資短缺等。在情境中,學生會迅速代入角色,開始思考如何應對各種問題,如“隊長”需要組織大家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導航員”要努力尋找正確的路線,“搬運工”要負責分配物資。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在困難面前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力量。當隊員之間產生分歧和矛盾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溝通來化解沖突。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總結,讓學生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
結語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從熟悉的場景中汲取道德養分;創設問題情境,能夠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道德抉擇能力;創設角色情境,能夠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加深情感認知。情境教學法可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教師應重視并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以增強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