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學科教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學科教學越來越重視跨學科整合及信息技術的應用。目前,信息技術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不例外。《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及互聯網資源,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環境,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且深刻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探討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極強,許多教學內容較為抽象,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多媒體課件涵蓋文字、圖像、音頻等多種元素,能營造出與課堂教學環境相契合的氛圍,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知識,并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極為廣泛,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將面臨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新的知識,也能更有效地控制和調整課堂的教學進度,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意愿,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并結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及學習情況來安排學習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時間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從而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
(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中的具體片段,使學生能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出準確判斷,從而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追求真善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較為落后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重視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較為落后,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另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態度不夠積極,教學活動趨于形式化,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地講解知識點,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抵觸情緒。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未能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相聯系,導致學生對現實中的法律問題缺乏判斷力,這不僅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還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同時,部分教師很少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如參觀法院、參與社區法治宣傳等,這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實際操作與運用缺乏直觀認識和實踐經驗。
(二)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難以激發學習興趣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偏向理論化,其中涉及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條文較為抽象,難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同時,部分教師一味地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解相關知識,導致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難以全面衡量學生發展
當前,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體系主要依賴知識測驗,以考試成績和書面作業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指標,對學生的實際道德行為和法治意識關注不足。這種評價方法無法全面展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應局限于知識傳授,還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然而,現行的課程評價標準缺少對學生行為表現和實踐能力的評價,導致部分學生雖然在理論考試中表現出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無法恰當運用所學知識,未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此外,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時,未能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路徑
(一)更新教學理念,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積極更新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恰當的引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將課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抽象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何學科的關鍵都在于激發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樣適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能以生動具體的方式呈現抽象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有助于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容,但要避免過度依賴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具有類型豐富、針對性強的特點,教師應精心挑選網上的優質教學資源,將不同知識點融合,設計成具體教學課件,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的感官,以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此外,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改進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制作新穎有趣的微課視頻,并上傳至教學平臺,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進行在線學習,從而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
(四)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體現信息技術的優勢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內容蘊含豐富的哲理,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僅依賴口頭講解和傳統說教,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搜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在線討論平臺、數字筆記等工具進行小組探討和項目式學習,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及時克服思維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增強教學效果。
結語
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至關重要,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并積極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中有價值的資源,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文縣丹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