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美術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
我們只要在教學中把握學生純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夠使學生對美術充滿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拋棄過去的那種畫畫只求“形”似,只求“干凈、整潔”,按老師指定的所謂的“樣板”畫做為好的標準,而應采取捕捉學生閃光點的作法。這樣,每個學生都看到了自己的美術天賦,都會體會到一種創作的成功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人格
新課程強調美術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強調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系。因此,要在課堂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建立開放的教學模式。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參與的平臺,使學生積極投入活動的全過程,能大膽“想”、充分“說”、快樂“動”、盡情“畫”,積極想象,充分交流,淋漓盡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去與他人互動,與環境互動,從中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人格。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這樣說過:“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眾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的,因為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和鑒賞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學習、培養、訓練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強的。
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發育階段,屬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感受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美術是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的鮮明生動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觀感人的藝術特征,較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因而它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美術教學改革中新課程的教學中,在美術教學上只要緊緊抓住素質教育不放,從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綜合素質入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我們的中學美術教學就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基礎教育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