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成效。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發布彰顯了國家的堅定決心。近年來,教育評價改革已成為社會共識,實踐中的探索層出不窮,然而改革仍面臨較為嚴重的功利化傾向等挑戰。近日,十七部門聯合發布《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這也為教育評價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當前,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且與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要求相契合的教育評價生態,已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核心要義。教育評價改革須緊扣“促進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展開,全面優化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及保障機制。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把握教育評價環節,構建與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相契合的評價生態。同時,改革還須深刻洞察并有效規避“學業過剩陷阱”,謹防過度強調學業成績而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抑制青少年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致力于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教育生態,確保學生在成就學業的同時,也能獲得身心健康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這既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追求,也體現了其應有的中國特色。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關鍵主體。地方黨委政府的五育政策導向、中小學校的五育實踐,以及社區和家庭的五育環境,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關鍵影響因素。各改革主體需要基于這樣的認識、秉持生態思想和系統思維,全面審視并綜合評估影響學生五育均衡發展的政策環境、資源配置及實施過程。試想,若一個地區的主要領導僅將目光聚焦于“北清率”,我們如何能期望中小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若一所學校在音體美勞等領域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課程資源十分匱乏,我們又何以有底氣去公正地評價學生在體質、審美、勞動與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成長?因此,教育評價主體應率先從追求分數與成績的傳統模式中跳出,轉向診斷與反思區域內、學校內五育并舉教育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性。如此,重“育分”輕“育人”的教育功利化傾向才有可能紓解。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重點舉措。筆者認為,應倡導主體自覺,推行全過程管理。主體自覺體現在地方黨委政府與中小學校主動構建側重五育并舉的質量文化,而這也是構建良好教育評價生態的重點。評價改革應驅動全過程管理,以勞動教育為例,若教育管理團隊在事前缺乏對國家政策的深入解讀、對自身現狀的細致調研,以及清晰的行動規劃;事中無法實時掌握勞動教育的實施情況,缺乏有效的問題發現與解決機制;事后忽視基于實證的經驗總結、教訓梳理及持續改進的建議,那么教育質量的提升將無從談起。因此,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與大中小學校應建立起覆蓋五育全過程的“自主規劃、自主執行、自主評估、自主反思”運行機制,確保過程透明,并積極接受教代會、家委會、媒體及同級人大和政協的監督與批評。通過逐步實現制度化、法治化,最終達成以五育并舉為核心的教育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