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正確意識、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該課程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這要求體育教師首先要對德育教育有清晰的認識,認清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秉承“以體促德”的理念,探索實踐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意志品質。
發揮體育課堂的特色優勢。上海市的小學體育是興趣化教學,這為“以體促德”創造了充分的發揮空間,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在其他課堂中學習到的德育知識。比如設計一個“小小軍人”情境,通過“隊列站軍姿”“軍人守衛領土”等環節,讓學生在學練的過程中感受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更好地體會語文課文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用親身體驗將愛國主義精神真正融于心底。
發揮體育教師的榜樣作用。學生學習的第一方法就是“模仿”。在體育課堂中,學生在學習新的動作技能之前體育教師都要進行“示范”。比如,在課堂的常規環節,教師要求學生規范著裝,上課穿運動鞋、運動裝,那么教師就要以身作則,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愿意聽教師說、看教師做,在學習新的動作技能時就會認真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模仿教師積極完成相關訓練。
發揮體育活動的獨特作用。一是通過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促進團結協作。這類集體項目從單人技術學習到多人協作技巧練習再到多人比賽,隨著課次的增加,學生逐漸學會信任同伴,與同伴的默契與日俱增。面對不同的比賽要考慮采取不同戰術,團隊協作、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類活動還能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想著“我要為隊伍拿下這一分”,學生發揮得更加出色,這也培養了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了班級凝聚力。二是通過自然地形跑等耐久類項目磨煉堅強意志。這類練習耐力的體育項目需要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堅持不懈,不斷激勵自己、超越自己,才有可能到達勝利的終點。跑步基本貫穿整個小學階段,從一開始的各種姿勢起跑到站立式起跑再到蹲踞式起跑,讓學生在適當的年齡段學習適合的技能。隨著技能的精進,經過無數次的努力與堅持,學生感受到呼吸變得均勻有力,步伐愈發穩健,他們能夠通過用時的減少體會奮力進取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堅強和勇往直前。2分鐘的自然地形跑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是很難單獨完成的。而在體育課堂上,有學生之間良性的競爭氛圍,加上教師的聲聲鼓勵,這讓以前難以單獨跑完全程的學生能夠堅持下來,最后成功跨過終點線。這就是體育活動的魅力所在,它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超越自己,頑強拼搏。三是通過競技項目培養果敢、積極向上的品質。體育比賽有輸有贏,第一次輸了,調整后第二次可能就贏了,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抗挫能力,培養他們不怕失敗、勇于挑戰的良好品德。
結合組織教法促進德育教育。體育課堂中適當的組織教法能促進德育教育。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體育課堂中組織教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通過課堂常規約束、隊列隊形練習等,培養學生遵規守紀、嚴于律己的優良作風。看著周圍同學動作整齊劃一、干凈利落,也會激勵自己把動作做到位,不給班級拖后腿,提高集體榮譽感。
此外,教學評價在體育課堂中也是很好的德育促進手段,一線教師可以深度挖掘其功效,提升德育實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