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有智慧,能夠戰勝自己才算真正的強者;只有更好地發現自己、發展自己,才能真正成就自我。工作20年來,我深刻體會到其中深意,尤其從事班主任工作15年以來,激發學生上進心、求知欲,實現學生的自我覺醒,成為我班級管理工作的重點。在同事眼里,我管理的班級“省心又高效”,似乎總能碰上“好學生”。其實,學生都一樣,我只是把功夫下在了“心”里,努力喚醒學生內心的潛力,激發他們成長的根本動力。
營造有歸屬感的環境,凝聚“心”力量
養人先養“水”。良好的關系是開啟學生內心大門的鑰匙,良好的關系像流動的水一般能浸潤心田。每個班級的第一節主題班會,我都會以《坦誠相待,讓我走近你》為題。每次的班會課上,我也會有意少談學習、多交流,讓大家在游戲等交流方式中加強互動、碰撞火花、增進了解,呈現出真實而獨特的自己。我曾先后設計“國王與天使”“獨一無二的我”“對你的贊美說出來”等團建活動,組織“實話實說好不好”等討論會,學生們在不知不覺間打開了心門,相互之間的了解多了起來,對我也親近了很多。而我的工作主要是觀察、發現,更好地了解他們。我想,成人比成才重要,要先關注到人的發展,再關注成績,發現每個學生的與眾不同,放大他們的閃光點,營造包容、接納的班級氛圍,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后面的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研究成績善發現。高中學段,無法繞開的必然是成績,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同時,我也會研究他們的成績波動。開學初整理好他們的基本信息以及入學成績,形成每個人的專屬“大數據”。每次測試結束,我都會結合當次成績,鉆進去、靜下心,對比、研究那些數據,結合各科老師的反饋再對比、再研究他們起起落落的成績,從而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特點,發現他們的學習潛力,找到他們提高成績的切入點,而后引導他們不斷嘗試。重視針對性的鼓勵,肯定每一次的嘗試,肯定每一次思維的轉化,肯定每一次主動的“不會就問”……我常跟學生開玩笑:“我能看到你們的過去,也能預知你們的未來。”一“心”拴在他們身上,怎么能不了解他們?帶著祝福和信任去溝通,我與學生間的心靈對話暢通無阻,而這種順暢的溝通也同樣發生于學生之間。他們比、趕、超的永遠是自己,而同伴、老師是他們強大的后盾。
見縫插針多交流。高中是學生升學的關鍵時期,也是“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作為班主任應有預見性地、及時地、透徹地進行思想引領。發現問題后,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從不同方面引領他們。比如一些學生非常追求個性發展,會做出不少出格的舉動,我會創造機會讓他們組織或參與跑操、課間、自習、檢查衛生紀律等活動,讓他們意識到作為集體一員對班級的影響,從而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還有學生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和同學關系非常緊張,我會利用運動會、節假日等契機開展活動,讓他們發現自己在學習之外的其他優勢,引導他們增加與其他學生的互動,這些“好”學生基本會自然地反思自己的錯誤認知。另外,把握時機很重要,開學初以及長假前后、周末前后等重要節點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
養好班級環境這片“水域”,學生才能在其中自由游弋,成績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機制保障促管理,激活“心”動力
強化紀律筑班風。在新班級成立的第一個月,我通常主抓紀律,以形成良好的班級秩序、班級風氣為目標。我知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剛開始,大家相對陌生,學生在心理上希望給同學和老師留下好印象,會更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環境,此時班主任應及時提出要求,并以尊重包容的態度進行思想引領。紀律是為班級服務的,要想保持良好紀律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當他們就班級紀律達成共識,會自覺維護、共享良好紀律。我一般會引導學生推選出一支班委值班隊伍,為了保證這支隊伍在管理理念上達成共識,在隊伍組建后的第一周,我會讓他們進行每日反思,交流當天的問題;第一個月內,他們每周都會召開一次正式的復盤會,發現未解決的問題、總結好的做法。
標準引領促擔當。一支好的班委隊伍應該能服務好學生,起到引領作用,因此班委的主動性和責任心至關重要。我們尤為重視候選人是否滿足五項標準,即有威嚴、有愛心、講正氣、講公平、懂管理。
有威嚴指的是嚴格遵守班級公約,嚴肅、嚴格地值班,及時發現并糾正違紀行為;有愛心指的是能關心同學、關注班級內的偶發事件,及時幫助同學、及時與班主任交流,這樣大家會感受到班委的熱心腸,從而更愿意接受他們的管理;講正氣指的是他們首先得對自己有高標準、嚴要求,然后才能對他人提出要求;講公平則要求他們對班級所有同學一視同仁,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班級紀律;懂管理指的是不能只監督、記錄違紀行為,而是要對規避或處理違紀行為有自己的思考。比如,思考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預警,并在之后的相應節點做到及時提醒,使管理更高效。此外,班級里的每個學生幾乎都有自己負責的項目,或是以學習為主題,或是以同伴關系為主題。
細節管理不放松。班級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管理看似瑣碎,實則會對學生的身心產生重要影響,包括跑操和宿舍管理等。我們發現,在宿舍管理中有良好表現的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一般也較好。比如班級里甲宿舍的學生在軍訓期間的宿舍評比中有著突出表現,日常的宿舍秩序也始終很好,而乙宿舍卻常常被“扣分”。巧合的是,甲宿舍里的學生成績也更好些。經過觀察及學生間的交流,大家得出了一個推論,在我們班,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大多在生活中也更自律,有著追求優秀的習慣。學生們也因此豐富了對“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認識。
之后,我們開展了“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系列班會,引導學生從身邊簡單的事做起,為班級爭光。學生們在做好小事中積累了信心,還增強了班級榮譽感,接著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可以說,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責任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必要路徑,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就是從當上“舍管”開始的。
少年立志,釋放“心”能量
人無志向,何談動力?想要變得更好是每個人的本能。要想讓“優秀”成為學生的人生態度,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使他們著眼于長遠的生命發展,而不是一時的成績。“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學生們必須審視的問題。我組織了“20年后的我”“我的人生規劃圖”等主題班會,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向宇宙發出呼喚”等活動,引導學生將自己置于更大的場域,尋找個體在社會中的價值。
學習是學生的本職,遠大志向的最終實現離不開一個個學習目標的達成。我會引導他們以自己的分班成績為基礎,確立下一次的考試目標。保證他們準確定位自己的位置,設定具有一定難度的下一階段目標。比如初始成績越靠后的學生,爭取提升的幅度應越多。在目標的分類方面,可分為縱向和橫向兩類,前者包括提升總成績、單科成績;后者意在引導學生向同伴學習,挑戰比自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他們比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我會注意引導學生們分析自身情況,幫助他們找到提升成績的突破口;給出合理、有效的學習建議,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曾說,人是政治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生活。一個人的力量既微小又偉大,當他只關注自己時,可能會感到自身力量有限;而當他融入集體,發現自己對集體的價值并樂于為他人奉獻時,便會擁有無窮的能量和智慧。教育者應當打造一個溫暖、友愛的班集體,以“心”呼喚“心”,喚醒學生無窮的力量。